秦朝的车同轨

深巷书音 2023-05-13 08:50:00

车同轨是秦始皇的三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之一。统一文字,其实不细解释,大家也能大概明白。但车同轨如果不详细说说,大家可能就会感到一头雾水。

问:车同轨到底是什么意思?

答: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叫作轨。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之间的距离相同。

你肯定会想,现在的车从大sUV到小QQ,你能规定我轮子间的距离?皇权真是太压制人了!

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车同轨和那些体现权威的制度一样,是为了体现皇权存在感的。当我们深人挖掘背后原因后却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

这个改革无异于一项跨时代的“运输革命”。

先来说一下,当年的路是什么样的路?

答案:土路。

其实,现在有些农村道路依然是土路,很多士路被大车轧得不成样子。

土路上那些大坑和深深的轮子印都是什么时候弄的呢?

答案:下雨天。

下了雨,土变泥,走起来就费劲了,而且会产生深深的印迹。但即便这样,还是将就能用,大车小车都能过,小车只要不拖底,基本上所有的土路无论什么路况都还可以过。

但在先秦或秦朝,就过不去了。

因为今天的轮胎是橡胶做的,而在古代,轮子是木头做的。今天的橡胶轮胎也有崴泥的时候,何况当年的木轮子呢!

在当时,车轮反复碾轧之后,路上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的车辙。

马车在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沿着车辙行走就会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的消耗和车轴磨损。

不是没有车辙的路走不了,而是如果不走千万人上百年年轧出的车辙,车就走得很慢,而且容易坏,总体上说来还那句话:成本高。

兵书中第常用“车不方轨”形容一个地方道路狭窄。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条道路狭窄得

只有能供一辆车行走的车轨,比如著名交通干道“井陉”。

如果这个时候两辆车碰头了,就费劲了,因为要论谁应该把车辙让出来。

古往今来因为这个事可没少起冲突。

让车辙是一件很费劲的事。首先要鞭打牛或马,费力地把车从深深的车辙中拉出来,让对方的车过去,再让车轮回到车辙里,往前走。所以,我们常常拿“改弦易辙”来形容改革的风险与困难。改弦,弓有断的危险;易辙,要使出牛马的力气。

现在我们知道车辙对于古代运输的意义了,也就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要将全国的车轨进行统一了。

全国的车轨都统一,就意味着全国的车轧出来的车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六尺宽。

这也就意味着全国的车马与资源可以随意调动,就相当手最早的铁轨一样。

如果你驾车到秦国,车把式告诉你,换车吧,前面的道走不了了,车辙进不去。你费劲换了车,走到齐国,车把式又告诉你,换车吧,前面又走不了了。这样还怎么让全国成为“一盘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没办法”亲切地称作“没辙”。

车辙尺寸不同的问题,从微观角度讲,导致百姓在出行与生产经营上都会不方便;从宏观角度讲,车辙的大小和国家资源的投放能力也息息相关。

调百万石粮食上前线,一个州一种车辙,上哪儿找那么多辆不同的车?等车找齐了,将

土们都饿死了。

车辙对人类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直到以橡胶作为原料,将轮胎发明出来后,传统意义的木轮包铁皮的车轮才渐渐被淘汰。轮胎对道路的摩擦损耗减小,开始降低了传统车辙对于运输的重要性。

所以,当年秦始皇将车撤的宽度统一为六尺,对整个国家的运输来说,功莫大焉!

在统一车辙的基础上,秦始皇还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这也是个大工程。

自此,秦王朝的影响力“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不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后来的陈胜起

义军就颇受其惠。

路修到哪里,战略威力就能到达哪里。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

但还是那句话,想明白比较容易,做起来却极其困难。据考证,秦国时期的驰道总长度达到了六千八百公里,这些道路并非都是我们刚才讨论的最理想状态一一土路。

比如说通往蜀地,就要架上栈道,架在高山峽谷中的木质结构道路是很常见的;如果通往江南,那么多水网,就要架上一座座石桥。

我们可以想象,为了修路,当初我们的祖先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至此,秦始皇可以召集全天下的人来给他干活了。

车同轨,也从交通方面完成了秦国“消化”六国的一步。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