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人墓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
原来的碑是下號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秀禿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基碑。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
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刷毒,譬如丹沙、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此药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倒”的只能是“楣”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今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
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
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由于不懂得它的来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