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是清未民初风云人物,他亲手导演的复辟闹剧,逆袭潮流而动,历史将他定位为负面人物。不能否认的是,张勋在那个时代之所以能够翻云覆雨,是因为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其带兵能力就值得称道。
1895年3月,当老百姓还在议论大清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拙劣表现时,辽东战场的硝烟已经燃起。此时,张助正跟随四川提督宋庆在奉天驻防。
这一天,日军攻进新民大沙岭,宋庆让张勋急带1250名骑兵前往新民增援阻敌。部队到达不久,便与日军交上了火。
1,日军早就筑好工事,且占据有利地形,战斗士气特別高。张勋的骑兵部队在山地无法展开,只能下马与日军交战,损失很大,眼见着快坚持不住了。
这时,一位士兵的胳膊被日军打中,鲜血往外奔涌。张勋迅速菲过来,见血止不住,便从鬼里掏出一个精致的鼻烟壶,拿起枪把
将其敲碎,将壶内粉末敷在伤兵胳膊上。
随队副官看到后,急忙阻止:“将军,这可是皇上御賜的啊。“张勋听后冷然一笑:“御赐?难道它比士兵的命还重要吗?”
士兵们见统帅把士兵的命看得比御赐的东西还重要,顿时觉得跟对了主儿,霎时间升腾起战斗士气,来了一个反冲锋,大败日军。此役,宋庆嘉奖了张勋,并向朝廷报捷。慈禧批示;此仗甚慰,张勋好。
张勋统制的军营有个怪现象,父子当兵的多。老子50多岁、儿子十几岁非常普通,细
究起来才知原因。
这些士兵喜欢张勋的军营,是因为张勋从来不克扣军饷。所以,有些士兵在他的军管里一当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些老兵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被动员来张助这里兵。
一日,一个负责每月发放大米的伙夫回家探亲。张勋规定,士兵探亲可以带大米回家。当时,伙夫每月的军饷是2两4钱、大米45斤。
这名伙夫回家以后,发现家里的大米有很多,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家里人告诉他,这是部队给送来的。这名伙夫更迷糊了,自己也没立啥功,部队凭啥给家里送大米呢?
回到军营后,他找到张勋的釆办。采办说出了实情。原来,当时的计米工具是一个敞口壶,装满一壶为5斤。发米这事儿,士兵很在乎,少了肯定不干。因此,这名伙夫发米,有时平壶口,有时要冒点
尖。这样发大家虽然满意了,最后却常常出现米不够的现象。伙夫每次都是最后领,有时米少了,他就少领点。但,即便是采办送来的米多了,他也绝不多拿一粒,全部上交。
一日发完米,伙夫把掉在地上的一粒粒捡起来,冲洗干净后直接下锅。这一幕正好被张勋看见,从此便注意到了他,进而打听他的为人,才知道他公平发米的事儿,张勋非常感激。于是,张助让采办速釆大米2000斤,悄悄送到伙夫家里,这才有了伙夫回家看到的一慕。
似夫知道事情原委后,感激涕零,逢人便说张勋好。后来他担任了张勋的采办,不贪不占,深得张勋信任,张勋将后勤全权交给他管理。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保护张勋的25根金条不落入敌手,直接选择跳崖。
1895年10月,袁世凯开始在小站编练新军。他深知张勋带兵有道,任命张勋为小站兵营先锋官。张勋在这里开始了事业上的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