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对革命伉俪结婚时高声宣誓:为了可爱中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4-12-12 20:32:37

1927年6月上旬,一场简单的婚礼在组织某秘密机关举行。罗亦农是他们的证婚人,在婚礼开始前,特地请工作人员买回红纸,拜托留学归来的彭湃为新婚夫妇二人写了几张喜联,张贴在只有必要家具的喜房内,增添几分喜庆氛围。

不久,婚礼正式开始,新郎作为代表,在大家面前高声宣读誓词,他说,他和新娘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为了可爱的中国,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们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这是一场举行在硝烟弥漫、家国危难中的婚礼,没有鲜花掌声,没有美味佳肴,有的只是一颗颗为国付出的炙热红心。无论是新郎、新娘,还是参加婚礼的来宾,他们都正在为华夏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着!

当天晚上,一群人吃完一顿丰盛的婚宴,群聚新房里,热热闹闹地打着牌。欢声笑语从窗户悄悄传出去,让路过的人听到,也不自觉露出笑颜。

可路人并不知道,在这欢快嬉笑遮掩下,是几个开会的革命同志。

罗亦农面色严肃叮嘱新郎:“此次行动,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要讲究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即便受到短暂挫折,也要相信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这几句话,就当作对新婚夫妇的新婚赠言吧。”

他们谈了很久,直到夜深。准备告辞的人们重新聚在新婚夫妇的面前,向他们说了祝福的话语,才依次离开。

这对新婚夫妇也没有甜蜜的蜜月。婚后几天的一个清晨,新娘为新郎仔细整理衣装,目送装扮成教书先生的新郎,和同伴登上一只小船,奔赴新的战场。

丈夫是出生在贫苦家庭的青年,读书期间接触进步书刊,决心投身革命事业。妻子同样来自一个穷困人家,原本名叫“细姩”,和丈夫是同乡。

二人相识在组织工作中。那时,妻子是一个衣着朴素的学生,淳朴大方的举止,勤奋好学的作风以及上进的思想觉悟深深吸引丈夫,让丈夫对她留下深刻印象。

妻子同样十分佩服丈夫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忠厚谦虚的性格,以及出众的才华。二人在逐渐增多的往来中确定彼此心意,慢慢走到一起。

丈夫比妻子年长一些,在某天,忽而叫住打算回家的姑娘,轻声向她提议:“我给你改一个名字,怎样?”

姑娘欣然应允。丈夫沉吟片刻,续言:“敏字如何?我名字里的敏,我想用这个字,当作订婚礼物,赠予你。”

自此,夫妻二人便有了相同的名字。

丈夫到赣南工作后,妻子也在组织安排下,去了别的工作岗位。

一段时间后,正醉心工作的妻子忽然接到通知,道是她的丈夫生命垂危,正在姐姐家躲藏,她若想去探望,组织可以为她安排。

到了丈夫的姐姐家,妻子才知道,丈夫在赣南的工作受阻,被迫回到故土开展革命活动。敌人企图抓捕丈夫,将丈夫原本藏身的村庄一把火烧毁,逃出来的丈夫看着陷入火海的村子,想着无辜的村民,不由悲愤交加,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同事们赶忙把昏迷的丈夫送回他的姐姐家里,姐姐碍于弟弟的“身份”,不敢给弟弟请医生,只能看着越来越虚弱的弟弟,黯然流泪。

反倒是弟弟,苏醒过来,握住姐姐的手,轻声安慰姐姐:“别怕,这点儿血算不了什么,我还要为牺牲的同志们复仇呢!”

随后,妻子请求留下来照顾丈夫几天,丈夫坚持让妻子快回工作岗位,他说自己不要紧,妻子的工作更关键。妻子拗不过丈夫,只得带着对丈夫的深深牵挂与担忧,离开了丈夫。

当然,丈夫也关心妻子。待到身体稍稍好转,他便特地去了一趟妻子所在的鄱阳。看到丈夫的妻子特别惊讶,连声询问丈夫恢复得怎样,走这么远的路,是否吃得消?

丈夫含笑拍拍胸膛,向妻子证明,自己已经没有大碍。夫妇二人过了一个难得美好的夜晚,第二天早上,丈夫再次告别妻子,又踏上属于他的征程。

1935年,丈夫在战斗中受伤,意外被敌人逮捕。敌人知道他的身份,派出长官来劝降丈夫。那人走到丈夫面前,开门见山表示今天不为审问,只是来告诉丈夫一个消息。

丈夫回看对方,没有答话。

对方并不在意丈夫的态度,笑了笑,对丈夫道:“听说你的夫人组建一支队伍,正在铅山战斗。”

夫妇二人在前一年冬天,由于种种缘故,失去联系。

听到敌人如此讲,丈夫的第一个反应是不信,他说他的妻子不会带兵,别人也不会用他妻子的名义号召什么。

对方见自己的谎言被戳穿,狼狈转移话题,又问丈夫是否想见见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

丈夫沉默不语。

对方并不气馁,继续以言语威胁丈夫,丈夫气急怒斥对方,对方被丈夫的气势所慑服,落荒而逃。

同年6月,因丈夫拒绝接受敌人招降,恼羞成怒的敌人将他杀害在南昌,那年,丈夫只有36岁。

同年8月,妻子从新入狱的难友口中得知丈夫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愈加坚定要带着丈夫遗志,和敌人抗争到底的信念!

1937年10月,在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妻子重获自由。她跟着项英去到赣南疗养一段时间,即奔赴延安,再次投身抗日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妻子继续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付出所有力量。她在别人眼中,是艰苦朴素的前辈,平易近人,严于律己,从不为自己谋取一丁点私利,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她的全部。

她的养女说,有一回,她给养母做饭,煮饭时掉了一粒米,养母看到,立刻捡起来,用清水冲了冲,又放回锅里。养母教导她:“不能养成浪费的习惯,我们要节俭不止!”

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人,却将自己日积月累,艰难积攒的万元钱,毫不犹豫捐赠给故土,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她说:“国家建设需要科学人才,不能因为现在是和平年代,便忽视后代培养!”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她仍念念不忘一个心愿,想要建立一所以丈夫名字命名的学校,既能培养人才,又能直接传承丈夫的革命精神,建设好可爱的中国。

可惜的是,这个愿望直到她去世也未能实现。

1977年,68岁的她因病在家中与世长辞。

这对革命伉俪即是革命烈士方志敏与他的夫人,革命人士缪敏。



参考资料:

《枫叶红于二月花——记方志敏与缪敏》

《缪敏:为革命生 愿为革命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