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有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他手中并无一兵可用,但只要电台在他的手上,就能抵过十万雄师。
有一回,他在组织的安排下,穿过敌人重重封锁线,去往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工作。到了地方,他什么都没做,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电台交给他。
可迎接他的小战士挠挠脑袋,为难地告诉他:“我们这里没有电台啊……”
他瞬间懵了,没有电台,那他又要怎样工作啊?和他同来的同事王子纲不由抱怨道:“真没想到,根据地居然比咱们想象中还要艰苦啊……”
话没说完,就被他打断:“看,快看那边。”
王子纲不明所以地看着他,兴奋跑到某个墙角,一把捡起来地上堆积的各种零件:“啊?看啥?垃圾?”
他摇摇头,回道:“不,是宝贝,能解决问题的宝贝!”
原来,那里的零件多数是战士们从战场上捡回来的,发电机、发报机等零件,挑挑拣拣一番,还是能翻找出来很多还可以使用的!
只是,这些零件实在零散,他和王子纲努力了几天,仍未能如愿制作出他们需要的电台。
就在王子纲有些气馁时,徐向前将二人叫到跟前,神神秘秘告诉他们:“我有一个好东西,要拿给二位看!”
在两人好奇的目光中,徐向前将一部完好的电台交到他们手上,二人立刻十分激动,抱着电台就冲回居所,认真检修一番,确定电台可用,大家能和组织、兄弟部队取得联络了!
不过,在大家欢呼雀跃时,抱着电台的他并未露出任何笑颜,而是继续严肃埋首,捣鼓着什么。
王子纲碰了碰他的肩膀,问他怎么不高兴?他头也不抬表示:“没有汽油发电、‘账圈’坏了……问题多着呢,别浪费时间。”
所幸,他的各项技能确实扎实,在他的奋斗下,很快,电台的问题一个个解决,终于能正常使用了。
此后,他利用所学,整理出来一本敌人情报破译密码,帮助徐向前提前洞悉敌人的动向,成功反击,以少胜多,取得重大胜利。
可以说,只要有他和电台在,那么敌人的一切信息都能为我方轻松掌握。
有一天,他正守在电台前接收各方信号,忽然一则消息引起他的特别注意,他立马放下手上所有事情,专心致志翻译起那则信息。
随着内容越来越多被破解,他额头上的冷汗也越来越多!他不敢耽搁,赶忙丢下纸笔,亲自带着译文找到徐向前,向他报告此事。
徐向前同样神色愈加严肃,当即召集将士们,商讨此事。但他们得知情报的时间有些晚,根本来不及出兵去援助已被敌人团团围住的毛主席等人。
所有人的视线下意识落到他的身上,希望他能通过他的神奇电台,帮大家想出一个有效法子。他慎重思考片刻,点了点头。
其后数日时间里,他全天待在电台边,一边试图联系毛主席,一边继续探听敌人的情报。他说:“我不懂什么军事计谋,我只能尽我所能,把我知道的情报都告诉毛主席,剩下的,就靠毛主席自己了!”
在他的协助下,仅剩3万余人的毛主席,领导大家穿插在多于己方数倍兵力的敌军之间,四渡赤水,成就至今依然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光辉一战,震惊全世界!
事后,毛主席称赞他和他的同事们,说:“是你们提供的情报,帮助我们顺利克服了困难啊!”
然而,遗憾的是,如此一位厉害人物,却未能在艰苦长征中支撑下去,抵达延安。
他白天和大家一起行军赶路,晚上要对全局工作进行指挥、组织,要从事情报侦察工作;他和战士们吃得一样,都是野草、草根等等,把组织专门分配给他的白面、大米让给有需要的同志。
长期的劳累让他的身体受到极大损伤,尤其两次过草地,更让他变得非常虚弱,患上各种严重病症,无力行走,只能由战士们抬着他前进。
再加上缺医少药,他的情况日渐糟糕。
可就算这样,他依然怀有乐观心态,每次徐向前等人来探望他,他都会笑着表示:“我的身体已经好多了,再过几天,我又能回到工作岗位,和大家一起奋斗啦!”
实际上,说这些话时,他已数十天没有进食,整个人瘦弱到只剩下皮包骨头。
1936年,在红军队伍抵达岷县不久,29岁的他,因病与世长辞。
他的离开,让红军失去一双明亮敏锐的“眼睛”,损失重大!
他就是无名英雄蔡威。
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的蔡威,从小衣食无忧,勤奋好学。他从未因为家室而变得张扬跋扈,反倒在目睹“五四运动”浪潮后,生出坚定爱国信念。
16岁那年,蔡威跟着舅舅到宁波求学,开始接触大量进步思想,参与各项革命活动。1925年,蔡威考入上海大学,在瞿秋白的号召下,一边读书,一边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转年,蔡威放弃学业,回到故土开展革命工作,惨遭敌人逮捕。经组织积极营救,重获自由后,他辞别母亲和怀有身孕的妻子,再去上海进行地下工作。
1931年,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蔡威成为无线电训练班学员,学习无线电技术;学成毕业后,如前文所言,去到徐向前麾下工作。
曾和他共事的同志都说,蔡威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同志,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但每次别人出什么差错,他都会主动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说是自己的责任。
哪个同志生病了,生活有了困难,蔡威皆会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大家;他从不把功劳归到自己身上,而是将所有荣誉视作集体荣誉,把组织发放给他的奖金、奖励品全部分给大家,强调一切均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非他一人之功。
除了朝夕相处的同志们,蔡威还很关心劳苦大众。
有一回,他在行军途中,于路边草丛里发现一个襁褓里的婴儿,赶忙让卫士把孩子抱到马背上,带着他一起行进。
走了不知多久,一座房屋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蔡威停下步伐,抱着婴儿,亲自敲响房门。开门的是一位老汉,衣着得体,应当是足以维持温饱的人家。
蔡威将孩子抬高到老汉面前,请求老汉收留他。老汉并不愿意,蔡威便解释道:“不是我不想带着他,只是我们行军太过辛苦,这个孩子,一看就没有满月,跟着我们,恐怕活不下去啊!兵荒马乱的年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老汉的脸上也露出一丝为难,回说:“我也很为难啊,我们有自己的孩子,多一个吃饭的娃娃,我们自己负担太大了!”
蔡威听出老汉的潜台词,马上从身上翻找出仅剩的十余块大洋,尽数交给老汉,当作孩子的抚养费用,老汉这才勉强接过襁褓。
蔡威松了一口气,再三谢过老汉,方才带着大家继续前行!
蔡威去世前,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他并未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家人,也没有和家人联系,以至于,他离开人世后,家人对此一无所知,仍在苦苦等待他归来。
他的母亲、妻子,包括儿子,都带着对他的无限思念,相继过世。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在战友不懈努力下,他的遗骸才被找到,烈士身份被确认证实。
就像蔡威之孙所言,蔡威的一生虽然短暂,可贡献却是巨大的,身为后来者的我们,不该遗忘蔡威的名字与蔡威的事迹,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烈一个个后辈为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回忆我的祖父蔡威烈士》
《无名英雄蔡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