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古老的东方巨龙缓缓睁开双眼,再一次让世界瞩目。但在一个小家中,除了革命胜利的喜悦外,还笼罩着一股淡淡不安。
未到知天命之年的中年人,早年忙于工作,忽略自己的身体,导致情况愈加糟糕,甚至难以在会议上支撑,不得不请同事代为宣读报告。
数月后,在组织的强制安排下,中年人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去到苏联治病休养。他的夫人因为要照顾孩子,没能随同在侧。
这是夫妻二人时隔多年后的又一次长期分离,谁也不知道,病弱的丈夫是否能平安归来,此次离别又是否为夫妻二人此生最后的诀别。
站在家门口,已不复当年青春靓丽的妻子轻轻抚摸丈夫略有斑白的鬓角,再三叮嘱他,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早日归来。
他们原本并非矫情的小儿女,怎奈生与死的未知,还是让一贯胆大勇敢的妻子有了点滴惧怕。丈夫笑了笑,扭头交代孩子们要听妈妈的话,又宽慰妻子:“等到病情稳定,我就回来。”
妻子点了点头,双眸湿润着,目送丈夫的身影消失在视线尽头。
她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又一次浮现出,很多年前,她和丈夫的一次惊险分别。
那个时候,她还是风华正茂的姑娘,丈夫也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忍痛将不满周岁的儿子送回老家,携手走上危机四伏的西征路。
几千名战士,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每天徒步行走在崇山峻岭间,前方是陡峭山路,后面是紧追不舍的敌人,每个人的心神都紧绷到极点,尤其是身为指挥者的青年,更是日夜难眠,不断思索着,如何摆脱敌人,将大家安全带离这片苍茫大山。
在如此情况下,本来身体就不好的青年果不其然患上严重疟疾,无力行走,不得不依靠卫士们的搀扶,勉强前行。
姑娘作为他的夫人,承担起保管重要文件的责任。她将文件都放在一个密码箱里,天天背在身上,休息也不离身。但她的个头矮,步子小,哪怕极力追赶大部队,还是不可避免地掉队了。
一边强忍身体不适带来的痛苦,一边仍在思考工作的青年根本没有察觉妻子的掉队,他一直以为妻子就跟在自己不远处!
幸而,姑娘靠坐在大树下休息时,青年的某个战友刚好路过,发现了她的身影。在战友的帮助下,姑娘重新追上队伍。
战友跑到青年身侧,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别丢了夫人。
青年笑着感谢战友:“哎呀,真是谢谢你啊,老婆丢得,咱们的机密文件可丢不得啊!”
姑娘和青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她很了解青年,知道青年这句话是在开玩笑,并未生气。
在姑娘的心里,青年是值得信任的对象,是将来会和她携手共度余生的革命伉俪,她知道青年的志向,也无条件支持青年的所有工作。
姑娘的某个长辈,曾嫁给青年的父亲为妻,后来长辈病故,两家人不愿就此断开联系,便为日后的子女订下一门“娃娃亲”。
青年和姑娘,正是“娃娃亲”的两位主角。
姑娘年长青年2岁,从12岁起,就正式搬到青年家中,和青年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青年非常聪慧,学习成绩优异,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后,短暂告别姑娘,一个人去外地读书。
青年家贫,父母无力支撑青年学业,姑娘便做出打工赚钱,资助青年读书的决定。她也去了长沙,在一个工厂拼命干活,给青年交学费。
青年感念于姑娘的付出,更加刻苦念书。只是,他们到底经济拮据,就算姑娘再怎样努力赚钱,还是无力承担高昂的高中费用。
被迫失学的青年不久结识毛主席等人,走上革命道路。他去苏联留学3年,期间常和姑娘书信往来,感情愈加深厚。
1926年,阔别多年的二人在上海重逢,简单举行了婚礼。随后,姑娘带着刚出生的女儿,按照丈夫的吩咐,假扮成老板娘的模样,回到长沙,巧妙和敌人周旋、斗争,以沉着镇定的行事作风,将丈夫营救出来。
可遗憾的是,他们的女儿却不幸夭折。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没多长时间,青年再一次落入敌人手中。
那天清晨,出门办事的青年告诉妻子:“最晚中午12点左右,我就回来,别担心我。”
但姑娘等到午后、等到太阳落山,还是没有见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她敏锐意识到,丈夫大概率出事了!她来不及填饱肚子,直接跑到组织联系处,向李维汉询问丈夫的情况,李维汉对她道:“我们正在设法营救。”
月余后,在组织的努力下,遍体鳞伤的青年回来了。姑娘看着丈夫虚弱的模样,泪如雨下,却没有说出半句阻止丈夫继续革命的话语。
1931年,他们的女儿远志在危险中诞生,姑娘抱着女儿,接受周总理的安排,搬到某个旅馆居住。青年则在女儿诞生前,便已离开上海,去往别处工作。
没有人料到,明明是比较安全的旅馆,居然也会被某些不怀好意之人盯上。姑娘和小远志都落到敌人手上。敌人对姑娘施以严刑拷打,企图撬出组织的机密。
可姑娘紧咬牙关,无论遭遇多大痛苦,坚决不吐露只言片语。
在组织的营救下,姑娘和女儿平安重获自由。组织打算安排姑娘去找她的丈夫,姑娘很高兴,为他们一家即将到来的团聚兴奋不已。
然而,等到喜悦冷却,姑娘看着女儿天真无邪的小脸,还是做出将小远志送回老家的决定。她很清楚,自己这一路上,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危险,带着女儿,既是给自己增加难度,也是把女儿置于险地,她不能那样做!
于是,姑娘一个人追随丈夫,去了苏区,在邓颖超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共组织。
1936年,姑娘跟着红军,走上长征路。她在过草地时,生下又一个女儿,朱德为其取名“远征”。
行军环境严峻艰苦,姑娘没有时间休养,就不得不强撑虚弱身体,继续赶路。小远征被同样身患重病的爸爸背在身后,每天依靠爸爸妈妈辛苦钓上来的鱼,换一些奶水维持生命。
她很乖,也很坚强,在爸爸妈妈的共同照顾下,顺利活了下来。
1938年,姑娘陪同丈夫到苏联工作,生下小女儿远芳。远芳2岁时,青年接受命令,回国参与抗战,姑娘思考再三,还是把远芳留在苏联,自己和丈夫回归华夏。
此后的日子,夫妻二人依旧相伴在彼此左右,一起度过无数风风雨雨。他们有了小儿子远远,他们取得了抗战胜利,他们将要和毛主席转战陕北……
在离开延安时,曾有人提议,让夫妇二人接回正在读书的远志和远征,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姑娘想了想,坚定拒绝了。
她说:“就让她们两个跟着学校走吧,多吃一些苦,对她们日后有好处。”
她辞别丈夫,带着年纪最小,还没有自理能力的远远,提前去了晋西北。
不料,短短几个月后,她就收到丈夫病重的消息,不得不重新回到丈夫的身边。
之后,已是中年的他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叫人担心不已。
到苏联养病期间,中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妻子写一封信,安抚妻子紧张的情绪。
1950年初夏,身体稍稍转好的中年迫不及待回到祖国,申请重回工作岗位。毛主席等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并给他规定,每天工作时长不能超过4个小时。
但中年根本不遵守,往往一忙便是八个小时以上,晚上才吃了药躺下休息一会儿,接了个电话,就又立刻赶去开会。
妻子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经常劝说他:“就休息一下不行嘛?事情放到明天也可以做啊!”
他却表示:“不能拖,不能拖啊!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呢!”
同年10月末的一个晚上,仍旧埋首书桌,审阅文件的中年揉了揉肿痛的眉心,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到底上床休息。
然而,他这一躺,便再也没有起来。次日清晨,因突发脑溢血,中年猝然离世,年仅46岁。
他终究还是未能陪伴他最亲爱的妻子,走到白首。
这对夫妻即是任弼时与陈琮英。
参考资料:
《百岁红军女战士陈琮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