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象征丰收的季节中,一个小丫头出生在福建某个普通人家。她的家,实在太穷,父母为了让她活下去,在她未满月时,就把她送到某个富户家中,当所谓的“望郎媳”。
小丫头在那户人家吃了很多苦,直到很多年后,一支红军队伍的到来,才让她在黯淡无光的生活中看到一丝希望。她剪掉自己的长辫子,换上一身男装,时常和一群小伙子站岗放哨,很快当选妇女代表,号召大家勇敢冲破旧礼教,投身革命斗争,为自由与平等而努力。
1934年,小丫头得到去瑞金学校学习的机会。某天,李维汉叫来她们几个女学员,和她们说,组织打算从她们之中选几名身体好的女同志,送到战地前沿工作。
小丫头很幸运地通过各种检查,收拾简单行囊,遵循组织的安排,走上长征路。和她一起的,还有邓颖超、蔡畅、康克清、贺子珍等人。
其中,小丫头的工作任务是筹款筹粮,寻找和稳定民夫,肩上的担子很重。
她们每天天不亮,就跟着队伍出发,一走便是一整天。脚底磨出水泡,为了不耽误整个队伍的进程,只能强忍着继续前行。路途中,无论遇到怎样艰难险阻,没有人有余力帮助她们,基本全靠她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有一回,敌机的轮番轰炸,让小丫头和一位伤员意外和大部队失去联络。伤员的伤势非常严重,无力行走,小丫头安顿好伤员,便从附近寻来两位老乡帮忙,请求他们帮自己抬着担架,带着伤员追赶大部队。
谁知,路上又遇到轰炸,一位老乡害怕,丢下他们,一个人跑了。剩下的一位老乡,看着担架,手足无措。小丫头叹了一口气,二话没说,就上前抬起担架一头,招呼老乡继续赶路。
他们走了大半天,也没有见到大部队的影子。小丫头面上神色如常,实际上内心万分焦急。她很清楚,倘若无法归队,那么她和伤员极大可能会被大部队彻底“丢下”,再也不能跟着大家长征了。
就在小丫头与老乡筋疲力尽时,道路尽头出现一个陡坡,小丫头的脚步不由缓了下来,只觉五脏六腑全部疼得厉害,嘴角更是不由自主溢出鲜血。
老乡和伤员见状,赶忙让小丫头休息一下,小丫头看着越来越黑的天色,摇了摇头。
强撑的结果就是,好不容易爬上山坡,小丫头脚下一绊,整个人扑向地面,嘴里含着的血沫喷了出来。老乡与伤员吓了一跳,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走了。
所幸,不一会儿,就有一支小队路过此处,帮助小丫头与伤员找回大部队。
又有一回,身患重病的小丫头不可避免地掉队了。她一个人昏昏沉沉坐在乡间小路上,泪如雨下,觉得自己这一次可真窝囊,要是就这样掉队,离开长征,太没面子了!
恍惚中,她好似听到谁在叫自己的名字,寻声看去,只见战友危秀英快速朝她跑来,一把抓住她的胳膊,气喘吁吁道:“我,我总算,找到你了!”
危秀英接过小丫头的行囊,从路边捡起一根合适的树枝,帮她削成适合搀扶的模样,将小丫头扶了起来。
小丫头泪眼朦胧地看着危秀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危秀英仿佛看出小丫头未讲得话语,笑了笑:“别想东想西啦,快点走吧,革命还没成功呢!你怎么能倒下!你放心,只要我在一天,就不会让你掉队!”
就这样,在危秀英的帮扶下,小丫头一瘸一拐地追上大部队,重回组织的怀抱。
很多年后,小丫头回忆往事,说:“若非秀英,我恐怕就死在长征路上了!”
到达延安后,小丫头进入学校读书。某个雨后,许久未见的危秀英来宿舍寻她,非要拉她去见一个人。小丫头拗不过危秀英,只好去了。
谁知,这一去,倒是被危秀英促成一段良缘,对象正是小丫头早有耳闻的曾山。
26岁那年,从未考虑过人生大事的小丫头,在经过一番慎重思考后,与曾山结为夫妻。他们夫妻感情深厚,共同孕育5个孩子。
但彼时,革命尚未成功,曾山和小丫头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无法照料年幼的孩子们。
因而,在长子出生后,小丫头面带迟疑地问曾山,能否把儿子送回家,让曾山的亲人代为照料?话一出口,曾山立刻答应,原来,两夫妻想到一起去了。
次子出生时,小丫头正在山中打游击,形势很不好,她忍痛把孩子送到老乡家里,不料孩子发烧,老乡迫不得已又被孩子送了回来。小丫头本来为了工作,打算拒绝照顾孩子,还是陈毅出面,才让小丫头答应暂时放下忙碌,陪伴一下儿子。
1947年,身怀有孕的小丫头带着两个儿子和同志家属进行转移。他们在汪洋大海中不知漂泊了多久,颠簸的船只让小丫头遭受巨大痛苦,意外早产,生下一个瘦弱的女婴。
那是她和曾山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可敌人的巡逻舰就在他们乘坐的小船周围游荡,婴儿的哭声很容易引起对方注意,小丫头摸了又摸女儿的小脸,咬着牙,把女儿递给和她同行的战友李坚真,叫李坚真把孩子扔到大海,别因为孩子,连累一船无辜的人。
过了几天,船终于靠岸,身体虚弱的小丫头拉着两个孩子,回到岸上。
李坚真忽然穿过人群,来到小丫头身边,塞给她一个包裹。不明所以的小丫头接过,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她的女儿!
原来,李坚真“骗”了她,没有扔了孩子,而是将孩子藏在船上,小心抚养了几天。再加上孩子原本就是早产儿,根本没什么力气哭闹,这才顺利活了下来。
小丫头搂着失而复得的女儿,亲了又亲,给女儿取名“海生”,以此来纪念这段惊险经历。
当然,在小丫头漫长的人生中,她照顾过的孩子可不只她自己的,还有很多革命同胞的孩子。
1948年,在组织的安排下,小丫头和黄海明等人接下筹办保育院的任务,总共接收百余名孩子。她们非常疼爱这些孩子,竭尽所能让孩子们过上平稳安定的生活。
她们既重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特别在意孩子们的教育工作,每个孩子,在她们心中,都是不能放弃的存在。
有一次,有一个叫淮淮的小姑娘高烧引发肺炎,情况相当危机。有人劝说小丫头放弃这个孩子吧,在这样缺医少药的环境里,想要救活淮淮,实在太难了!
小丫头抱着淮淮,摇摇头,说:“她的父亲离开前,特地将她托付给我们,我们怎能辜负她父亲的信任?”
经过艰难打听,小丫头得知济南有青霉素,当机立断要来两匹马,带着医务人员冒着危险,赶到已经解放的济南城,从一个医院找出两盒青霉素,救了淮淮。
长大后,淮淮每每提及这件事,都说:“我的父母很感激老师们对我的付出,经常告诫我,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全是由于组织的照顾,我的命,就是组织给的!”
新中国成立后,小丫头依旧心系儿童教育事业,将全部精力都付诸于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工作中。
离休后,她仍然会为孩子们而四处奔走,努力帮孩子们的基金会筹集款项,为困难的孩子们解决难题。
她就是勇敢坚强的女红军邓六金。
2003年,93岁的邓六金因病逝世,走完了属于她的,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
参考资料:
《邓六金与华东保育院》
《红色妈妈邓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