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携手相伴一生,却被儿子评价“冷漠”,许光达的一生无愧于心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4-11-29 20:16:49

1938年,一个平常的日子,一个小战士在领导的吩咐下,来到新学员暂住的宿舍,寻找一位名叫“邹靖华”的女同志。

邹靖华很是诧异,不知道在延安会有谁认识初来乍到的自己,她指着自己,反复向小战士确认:“你说得是我?是邹靖华?”

小战士耐心地点点头:“对,就是找‘邹靖华’,你叫‘邹靖华’,那就是找你。”

也不怪邹靖华“大惊小怪”,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她,自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位教员,昔年曾因怜惜和感动,收下一位寒门学生,那位学生未曾辜负邹父的期望,不仅读书刻苦,而且成绩优异,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当了教员,与邹父成为同事。

不久,邹父打算给年龄正好的邹靖华订一门婚事,东寻西觅后,还是觉得那位寒门青年更符合他对女婿的要求,于是登门提亲,帮邹靖华和那位寒门青年缔结婚约。

之后,邹靖华便跟着父亲去了长沙读书,而寒门青年则一个人离家,不知去了何处。

数月后,一封信寄到邹家,邹父一看,原来是寒门青年寄来的,他说自己已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并附带一张威武英俊的军装照片,大家这才知道,他居然去从军了。

年余后,学成毕业的寒门青年在和敌人的激战中意外身负重伤,好不容易和组织重新取得联系后,又按照组织的安排,到冯玉祥部开展工作。

期间,他向上级请了几天假,回到故土,与邹靖华完婚。

彼时,邹家家境大不如从前,邹靖华被迫辍学归家,依靠绣花手艺,赚取微薄薪资,补贴家用。

一对青年久别重逢,避开家人,躲在屋檐下聊天。

忽然,邹靖华问未婚夫一个问题:“五哥,你如何看待农民运动?”

寒门青年愣了一瞬,他从未想过,自己一贯听话懂事的未婚妻竟也会关注革命,不过,他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很希望未婚妻能和他并肩战斗,携手为祖国的未来、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因而他毫不犹豫回答道:“农民运动是好的,应当大力推广!”

邹靖华笑了。未婚夫不曾告诉她,他的“真实身份”,可她还是从他的回答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邹靖华看来,至少从思想方面而言,她和未婚夫是相通默契的。

只是,寒门青年未曾料到的是,有人居然在他婚后没几天,将他的消息告密给何键,使他不仅“身份”暴露在邹靖华面前,而且不得不立刻辞别邹靖华,到别处躲避何键的追捕。

彼时,夫妇二人均未想到,他们这匆匆一别,竟就是10年时间。

最初,邹靖华还能收到丈夫的来信,知晓丈夫的近况;但随着局势的愈加混乱,二人不敢再通信,彻底断了联系。她不晓得丈夫是死是活,也不知道他究竟身在何处,为了生计,邹靖华被迫到工厂打工,又由于丈夫的关系,经常遭到敌人的打压和欺负。

然而,哪怕如此,邹靖华还是咬紧牙关,没有向敌人屈服。她相信,终有一日,她的丈夫会回来和她团聚,她不能做出任何让丈夫失望的事情,不能违背他们共同的信念!

邹靖华不知道的是,在和她失联的几年里,她的丈夫也曾给她寄信,试图和她再度取得联系,并翻阅抗大学员名册,只要见到是长沙来的,都会向他们询问,是否认识邹靖华,可结果一无所获。

在没有丈夫消息的时日里,邹靖华一直听从丈夫的话,努力学习。她和同伴通过徐特立的介绍,获取到延安学习的机会。她历经一番周折,来到延安,然后莫名其妙跟着那位来寻她的小战士,去往一间简朴的办公室。

路上,邹靖华追问小战士,找她的人到底是谁?

小战士回答:“教育长。”

邹靖华继续问:“教育长是谁啊?”

小战士尚未来得及说出口,邹靖华的目光就被眼前人所吸引,那人身材高大,穿着一身军装,面朝着她,微微笑着。

邹靖华的眼眶当即湿润,一边喊着丈夫的名字,一边激动地扑到对方的怀里。

阔别多年的小夫妻,终于在延安重逢了!

第二天,听说此事的毛主席专门让已是教育长的青年带着邹靖华去见他,当面祝贺他们夫妻团聚,欢迎邹靖华来抗大学习。

和毛主席一番交谈后,邹靖华方知,原来自己的父亲也当过毛主席的老师,毛主席依然记得她的父亲,感念于当年老师对他的教导,亲自送给邹靖华几本小册子,鼓励邹靖华好好学习,将来和她的丈夫一样,为家国效力。

而邹靖华的丈夫即是开国大将许光达。

许光达与邹靖华携手相伴一生,走过无数风风雨雨,共同孕育两个孩子。

可叫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后,他们的儿子许延滨在回忆父亲时,竟然用了“冷漠”二字去描述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

许延滨说:“父亲从未打过我,但我却很害怕父亲。”

有一回,许延滨又考了一个很差的分数,他担心母亲生气打他,便用涂写工具将成绩擦掉,自己改了成绩。谁知,他的修改痕迹过于明显,邹靖华一眼就看了出来,还是把儿子狠狠教育了一顿。

邹靖华揍儿子时,许光达就在一边冷眼看着,等到邹靖华教育完了,他才慢吞吞走到儿子跟前,对他说了一句:“自己改分数?呵,你要改,就要改得让你妈妈看不出来,这才是本事,知道不?”

许延滨表示:“别觉得我父亲这句话是在‘指点’我,其实,他就是在‘嘲笑’我的本领不高。”

又有一回,许延滨一个人拎着枪,跑到山上打野鸡玩,结果野鸡没打到一只,人反倒被彭德怀抓了个正着。彭德怀拎着许延滨的衣领子,就把他往办公室带。

许延滨不解问老帅:“您要带我去哪里啊?”

彭德怀头也不回,答道:“关禁闭,你小子今天小心点,你父亲怕是要‘辕门斩子’了!”

跟着长辈们看过几场京剧的许延滨自然知道这个词语的含义,听罢,当即吓了一跳!

过了一会儿,许光达跟着彭德怀来了,许延滨一见父亲,虽然父亲一言未发,可他还是下意识往彭德怀身后躲。

彭德怀看他那个模样,笑了,安抚许延滨道:“行了行了,就你那个枪法,打什么野鸡,日后多和你父亲学学!将来给咱们改善改善伙食!”

大家都被彭德怀的话逗笑,一场可能到来的“爱的教育”就这样被彭德怀用三言两语化解了。

许延滨多年后感慨,父亲对他来说,就是如此威严的存在,不用说话,仅仅一个眼神儿,便能让他明白自己错了。

而在许延滨印象里,最深刻的一件和父亲有关的事情,还是父亲因为刚刚颁布的规定,拒绝收留前来投靠他的亲属,从而导致他的亲叔叔在回家途中,被活生生饿到病重,抢救无效死亡一事。

他说:“父亲当然为了这件事非常悲恸,但他还是坚决选择把大爱留给大家,一丁点私情也不留给自己。”

许延滨坦言,父亲看似“冷漠”,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家国人民,他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家国,做到真正的铁面无私,才会显得对家人那般“冷漠”。如此爱国情怀,如此克己奉公,正是父亲留给后代的,最宝贵财富啊!



参考资料:

《许光达大将的传奇婚恋》

《万千感慨归于淡——许延滨将军回忆父亲许光达大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