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夫人夸赞小秦钢十分可爱,刘群先笑言:那不如你把他带走吧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4-12-03 22:04:42

母亲,对于秦摩亚来说,是一个遥远又模糊的词语。包括她在内,兄妹5人,没有一个是成长在母亲膝下的,要么被母亲送回老家,和祖母、亲人共同生活;要么寄养在百姓家里或孤儿院。

她也怨过母亲,认为母亲过于无情,过于铁石心肠,既然选择生下他们这些孩子,又为何不愿意抚养他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摩亚都曾试图在世间寻找母亲的痕迹,尝试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母亲、剖析母亲。

她在母亲最后停留的苏联,找到母亲随身携带的照片,除了一张与丈夫的合照外,其余全是孩子们的照片。秦摩亚想,母亲大抵是爱着她的孩子们的,如果不爱,又何必将这些照片,历经千难万险,带去苏联?

她也从婶母那里得到过一张她的照片,拍照的缘由是老祖母将去香港和儿子生活,临行前,特地让照顾小摩亚的家人为小摩亚拍了一张照片。

而那张照片的背后,却留下一位不能陪伴女儿成长的母亲的寄语,她用尚不懂事的女儿的口吻,写下对女儿最深切的思念。

或许,就像秦摩亚的小妹妹所言,母亲之于他们几个孩子,犹如挂在天际的繁星,遥远不可触碰,可她确实是深爱着他们每一个孩子的。

那么,既然深爱着她的儿女们,这位母亲又为何从未陪伴在儿女身边?

秦摩亚说:“是因为母亲一生所追求的事业,促使母亲无法陪伴我们成长。”

他们的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在别人家中当童养媳。起初,婆家对她很好,供她上学读书;但好景不长,没有几年,婆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她便不得不辍学归家,去工厂打工赚钱,亲身体会资本主义对穷苦大众的剥削与压榨。

在工厂里,她认识一位老师傅。老师傅曾参与工人起义,是一位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常常给她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革命故事。

虽然未曾读几年书,可她非常上进,很喜欢问问题,总向老师傅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傅回答不了,就让她自己去看书。

她说自己不认识几个字,老师傅便先教她识字写字,再给她介绍一些进步书刊,引导她走上革命道路。

在老师傅有意无意地启迪下,她开始联络一些关系好的女工,与她们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申请参与老师傅的那些革命活动。

久而久之,她的思想便得到升华。1925年前后,她在老师傅的介绍下,成为中共组织一员。

此后的时间里,她和同志们共同成立工会,解救那些因提出罢工倡议而被敌人逮捕入狱的工友。工会出面和工厂老板谈判,道是老板若不保释工友出狱,他们就将效仿工友,开展罢工活动。

老板慑于他们的声势,被迫答应他们的要求,救出工友。

1927年7月,在总工会批准下,她以代表身份,去往苏联参加世界劳动大会。此次经历,不仅让她开阔了眼界,也让她结识了未来将和她携手走入婚姻殿堂的秦邦宪。

在大会结束当天,偶然得知宋庆龄要来的她,特地邀请会说英语和俄语的秦邦宪一同前去听宋庆龄的演讲,拜托秦邦宪帮她翻译。秦邦宪欣然应允。

会后,秦邦宪与她边走边聊,介绍很多与革命有关的事情,二人相聊甚欢,越走越近。

转年5月,感情一再加温的二人决定结婚,秦邦宪送给她一条裙子和一双皮鞋当作求婚礼物,那是她生平第一次穿裙子和皮鞋。

1930年,结束学业和工作的夫妇二人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归华夏,去往危机重重的上海。组织原本想让她出任总工会的书记,但她坚持要求负责女工工作,天天深入最危险的前线活动。

在如此情况下,年幼的儿子自然不适合继续留在她的身边,于是思考再三,她到底把儿子送回老家,交给年迈的婆母抚养。

很多年后,秦摩亚从斯诺夫人和母亲有关的回忆录里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斯诺夫人前来拜访他们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只有周岁的小秦钢,觉得小秦钢特别可爱,便和他们的母亲夸赞了小秦钢。谁知,斯诺夫人的声音刚落,他们的母亲就笑着接道:“你若是真的喜欢他,就把他带走吧!我太忙了,照顾不来他,这里的环境也不适合他成长,我送给你了!”

斯诺夫人当然不可能收下小秦钢,因此,小秦钢还是被母亲送走了。

1933年,上海组织准备迁入苏区,秦邦宪等人在卫士陪同下,途经汕头、闽西,进入赣南。由于她当时即将临产,所以只能先留在上海,住到潘汉年为她安排的居所内。

同年5月,她在法租界生下女儿秦摩亚。那时,她急于去和组织会合,不能带襁褓中的小摩亚一起走,只能再次忍痛和小摩亚分别,把她交给自己的姐姐抚养。

到了苏区后,她来不及歇上一口气,便去向项英报到,立刻投身工作中。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最开始,有一支有女同志组成的妇女队伍,她和李伯钊共同负责。李伯钊走在最前面,安排吃喝住行;她跟在队尾,进行宣传、纪律检查等工作。

二人合作默契,管理出色,圆满完成组织交给她们的带队任务。

但大部队到了遵义后,这支妇女队被解散,她又被分配到政治相关部门,重新做起和工人、农民有关的老本行。

长征是非常艰难的行程,途中不知藏着多少危机,她自然也曾遇到无数次。雪山上,呼吸困难,浑身发抖的她紧紧跟在队伍后面,一步也不敢停顿,有的战友牺牲了,看着那一张张好似熟睡的面容,她们只能强忍泪水,逼迫自己继续赶路。她们知道,如果停下,就意味着可能掉队,甚至死亡。革命尚未成功,她们不能放任自己的生命定格在这里,她们还有更伟大的事业要去实现!

过草地时,寒冷的天气冻得每个人止不住打颤,她们只能尽量把所有衣服穿到身上,裹着毛毯,深一步、浅一步地,艰难挪动。因为环境非常潮湿,捡回来的柴火多数点不着,夜里休息的时候,她们只好团团围在一起,相互取暖。吃食也无法加热,成天吃得都是费尽心思寻回来的青草,没有盐、没有油,全部生吞硬咽。

其中最可怕的当属根本分辨不出来的沼泽地,不小心跌进去,千万不能挣扎,否则会越陷越深,越陷越快,等不及他人施救。

所幸,她足够坚强,也足够乐观,虽然遭遇不少风险,却还是胜利抵达陕北。

到了陕北,她仍旧为女工和工会工作。她的工作更忙了,每天不但要抓紧了解陕北的工厂,组织工人恢复生产,而且要救济困难与失业工人,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还要创办夜校,帮助工人们学习新知识,引导他们以新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

多年后,有一位陕北群众说,在他们家中,保留有一枚小小银币,就和她有关。

那是很平常的一天,她带着一封介绍信,风尘仆仆来到这位陕北群众家中,请求当时为乡长的家主帮助她动员征粮。

和乡长一起回村途中,她找来一个水桶,装上水和锅黑,沿途只要遇到能书写的地方,都会在上面留下宣传标语,给乡长留下“能干、勤劳、写字好”的深刻印象。

那天晚上,她在乡长家中吃得晚饭,不停夸赞乡长夫人的厨艺好,做的饭太合她的口味!

饭后,她走到门口,拉过一直躲在那里偷看她的小姑娘,从怀里掏出一枚银币,送给小姑娘,说那是她从苏区,一路长征带来的银币,给小姑娘当个纪念品。

这位陕北人家的后人袒露,在他们一家人的心里,她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官”,而是平易近人,和他们有着深切情谊的好同志!

1938年,在组织的派遣下,她离开陕北,去到武汉工作。在此期间生下女儿新华。2年后,由于身体的关系,她被组织送到苏联养病,又生下小女儿吉玛。

1942年,35岁的她,在战争中不幸牺牲。

她就是杰出女工领袖刘群先。

刘群先去世后,小吉玛被送到孤儿院,和孤儿院的孩子们一起在1954年回到华夏。

彼时,秦邦宪同样早就去世,唯一能证明小吉玛身份的,就是一张留有刘群先字迹、说明其身世的照片。

秦邦宪的第二任夫人张越霞听说此事后,将小吉玛接回家中,使她得以和家人团聚。



参考资料:

《刘群先:出类拔萃的女豪杰》

《母亲刘群先不为人知的一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