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谷文昌的亲朋好友评价他,他们大概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不近人情的老顽固”。尤其在谷文昌的子女眼中,他们的父亲对他们简直严格到苛刻的程度。
谷豫闽是谷文昌的长子。他说,从读初中起,只要寒暑假,他们几个子女都会被父亲带到农村下地干活。最开始,谷豫闽非常反感这件事,大着胆子向父亲抗议:“我们是读书人,做农民的活计也拿不到什么分,何不把时间留给学习?”
谷文昌听完儿子的抱怨,脸色瞬间变得严肃,他很认真地告诉谷豫闽:“只有真正体验了农民的辛苦,你们才会懂得珍惜粮食。我是群众的勤务员,而你们是勤务员的孩子,同样不能忘记群众。”
在父亲的要求下,谷豫闽等孩子很快掌握割水稻、挖水渠等等农活,慢慢明白父亲的苦心。
多年后,年迈的谷文昌与夫人身体变得不好。他们二老独自在漳州生活工作,谷豫闽等子女则在父亲的“干预”与坚持下,纷纷去了别的地方服务群众。
谷豫闽担心父母,主动提出调去漳州,以便就近照顾父母。可谷文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你们做好你们的工作,我们有组织照应。”
谷哲慧是谷文昌的长女。她后来坦言,小时候确实对父亲很有怨言,别人家的父亲总陪在子女左右,唯独谷文昌,一个星期也见不到一次面。她不明白父亲为何总是那么忙碌,也从不在工作方面帮助儿女。直到看见东山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群众对父亲的爱戴,才恍然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
高中毕业后的谷哲慧未曾读大学,而是进入某单位当临时工。同事几个月后偶然知晓她是谷文昌的女儿,非常惊讶。他们原本以为谷哲慧只是来这里锻炼一下,很快便会转正。
但谁都没有料到,从临时工到正式工,谷哲慧竟用了15年。
谷哲芬和谷哲英在家中排行第三、第四,她们也和兄姐一样,小时候很少能见到父亲,长大后在平凡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
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年岁比较小,到了工作年龄,父母已过花甲,按照规定,他们可以把谷豫东留在身边,可谷文昌没有那样做,反倒再三劝说谷豫东去乡下。
对谷豫闽几个孩子而言,父母清贫朴素一辈子,家中从未置办什么贵重家具,无论搬去哪里,固定的行囊就是两个樟木箱子,收放简单工作用品与生活用品。
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对子女相当严格,从不给予子女任何优待的谷文昌,却用自己的大半辈子,将荒岛建设成绿洲,在民众心中树立不朽丰碑。
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的谷文昌1944年加入中共组织。新中国成立当年,他随部队来到福建东山,从此开启属于他的辉煌人生。
1950年5月,福建东山解放。那里四面环海,一年到头有150天以上都在刮6级以上大风,林木稀少,沙尘滚滚。民众从年头忙到年尾,好不容易开垦一点儿田地,可能一场风沙的袭来,便把他们所有努力化为乌有。
谷文昌奉命接管此处时,东山的群众就和他说过,这里真不是人能住得地方啊!但谷文昌不甘心让这样一片土地变成“荒漠”。
他从1952年开始治沙工作。调动全县群众搬沙、种草栽树、筑建挡沙堤……没有人统计过,他究竟用了多少方法,但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1953年,谷文昌曾带着工作人员去乡下调查。途中偶遇一群衣着破烂的男女一脸呆滞坐在路边。谷文昌问他们做什么去?
其中一个人吞吞吐吐回说:“赶集……”
谷文昌看出他们的异样,又一次追问,并表明自己县长的身份。群众听罢,这才愿意讲实话,道是他们没有收成,在东山活不下去了,只好集体去外面乞讨。
谷文昌不敢再和那一双双清澈痛苦的双眼对视,不禁转过身,双手掩面,泪如雨下。
5年治理风沙的失败,让谷文昌挫败,也让他更加不服气。他曾暗自起誓,如果不能将风沙治理好,那么他宁愿葬身风沙中。
5年的时间里,他时常带着工作人员,逆风而行,寻找沙丘。无数沙砾随风而来,砸在脸上、手上,特别疼痛。可为了东山和东山的百姓,谷文昌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只能继续用血肉之躯抵抗风沙,奋力前行。
一个个风口的数据、一座座沙丘的位置,都详细记录在谷文昌的记事本上,他们走入无数民众家门,和老农促膝长谈,询问计策;他们也时不时翻阅各种报刊,向外界寻求帮助。
1956年,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带给谷文昌些许希望,有群众在某片沙滩挖出泥炭土!谷文昌赶忙带队去那片沙滩调查,他们在那里发现群众3年前种植的,如今仍然生长茂盛的木麻黄!
谷文昌当即下令,在沿海地带试种木麻黄。木麻黄长势喜人,谷文昌等人瞬间信心倍增。他们制定“以造林为主”的综合治沙计划,向全县民众发出号召,开始大力栽种木麻黄。
可不等“绿色东山”的梦实现,一场倒春寒就让所有人的努力全部白费,大家看着大片大片被冻死的树苗,不由打起退堂鼓:“荒漠哪里能长树啊!这里的气候根本不适合啊!”
听着树苗成片死亡的报告,谷文昌叹息一声,安慰大家:“革命哪有一次就成功的,咱们不也是经历无数失败才建立新中国的吗?大家千万别失去信心啊,我相信,东山能长树!到时候,树苗长成大树,大家抬头看,帽子便会掉下来!”
这个来自河南,说话有着浓重河南口音的男人,用他坚定的声音,激励着东山一名名群众!
首次木麻黄栽种失败,谷文昌转而带领大家研究为何广东某些地区能栽种成功,福建却不可以,莫非是二者气候、水土方面差异造成?
为了探究木麻黄的种植规律,谷文昌亲自带队进行造林实验。这是一个最笨的方法,可却很有效用。很快,一本有关栽种木麻黄、造林技巧的手册经由谷文昌等人之手,传入东山每座村庄,木麻黄造林计划取得成功!
只是,造林成功仅是开始,之后还有缺乏淡水、调种等难题。所幸,东山人民有谷文昌这个永不服输的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用了近10年的时间,在这里营造1.17万亩防护林,形成一道坚实“绿色长城”,大大改善东山农业状况,基本实现柴草自给。
其后数年,福建各沿海县城都来向谷文昌取经,并在谷文昌的耐心指导下,先后发动群众效仿东山,营造防护林。
而今的福建沿海,早不是当年荒凉的模样,这里有4000余公里多层次防护林,彻底杜绝风沙隐患,保护一方方良田,不再让群众为粮食而发愁。他们说,这里的一切,皆因谷文昌而起,这是谷文昌创造的模式!
1981年,病重的谷文昌躺在病榻上,反复叮嘱子女,一定要将他的骨灰撒在东山,他要和东山的群众,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
1987年,在子女和各方努力下,谷文昌的遗愿实现了!从此,他将长眠在这片他牵挂的、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上,和那些摇曳在风中,守护这片土地的大树一起,笑看东山日升月落、群众幸福安宁的美好景象!
参考资料:
《“不近人情”谷文昌与他家人的故事》
《回忆我的父亲谷文昌》
《谷文昌荒岛上建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