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江东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什么三国里,吴国给人感觉是最菜的?

芊芊之言 2023-12-15 09:07:05

有的说新《三国》不好看,不如旧版《三国》。但不论哪一版,就算是阅读原著小说,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读者和观众“占位”相同。

意思就是,如果让你穿越到三国,你会站在哪里一边?大多数人都会站在刘备这一边,当然也有人站在曹操一边,主要是敬佩曹操的英雄气概,而站在吴国孙权一边的却很少。

这就有了一种相同的感觉,大家都觉得吴国很菜,难成大器。

但事实上,在三国中,吴国的能力常常被忽视,我们看三国中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方各打两场,曹操一胜一负,刘备一胜一负,但吴国却两战两胜。实力不容小觑。

正所谓,江东自古英雄出少年!孙家三代经营江东,占据长江天险,麾下有江东十二虎臣,出名的有周瑜鲁肃,孙权更是一代枭雄,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遗憾的是,人们产生了一种说不明白的错觉,就是说起三国,都会觉得吴国有点“弱”,甚至觉得吴国总是偏见一隅,一直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除了进攻合肥,几乎没有发功过什么主动性的战役,夺取荆州还是非正当手段。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孙权的领导力并不弱

孙权是东汉末年吴国政权的实际创造者,他父亲孙坚以及兄弟通过努力创造了江东势力,传到孙权手中的时候,局势已经十分动荡。孙权的“智慧”显而易见。

《三国志》作者陈寿写道,孙权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意思就是,他喜欢结交人才,这才孙权小时候就体现出来。

他小时候就被人誉为是“小霸王”,当时曹操派人来吴国,他就表演了一场演讲,让说客惊讶不已。当然,长大后的孙权,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孙权刚刚即位的时候,东吴内部其实很多人不服,政权也不稳,年仅19岁的孙权,果断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孙权拜张昭为师,充分体现了他善于借助贤才的能力。张昭是徐州的贤明才干名士,他代表了北方士大夫群体,逃难至江东。孙权明白要稳固江东的基业,就需要安定这些逃难士族的心,因此他广招贤才,聘请名士如诸葛瑾、鲁肃、陆逊等。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江东的士族民心,而且使江东的政局更加牢固。

再一个,孙权信任并重用周瑜等将领,显示了他对旧将的明智运用。周瑜是与孙策有深厚交情的大将,代表了孙吴的旧将群体。孙权通过起用旧将统率兵马,成功平定了庐江太守李术之乱,压制了宗室动乱,剿灭了山越之众,使得东吴的军民信心大增。孙权的明智任用旧将,为后来东吴与其他势力的较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在用人上,孙权也表现的十分恰当。在刘备晚年进攻东吴的紧张局面中,孙权对待被诬告的大臣诸葛瑾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和宽容。

孙权坚信诸葛瑾的忠诚,并在危机时刻维护了他的名誉,展现了他处理人际关系的独特智慧。这种信任不仅在政治上巩固了上下级关系,也为吴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魏国曹丕称帝后,孙权派使臣赵咨出使魏国,曹丕问赵咨:“吴王孙权是怎样的主公?”吴使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魏帝要他具体说明,赵咨说:“接纳鲁肃在民间之中,是聪慧机敏的表现;提拔吕蒙在行伍之中,是明辨识人的表现;获得于禁而不加害,是性情仁慈的表现;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智谋沛足的表现;割据三州之地而虎视天下,是雄厚势力的表现;暂时屈身于陛下您,是方略高超的表现。”由此可见,当时孙权对于吴国的治理,内廷与外邦都有着很高的评价。

魏蜀吴三国将领的不同之处

先说说刘备。

刘备刚刚起兵初,在街上遇见徐庶,徐庶说他的马眼下有一道泪痕,只要把的卢马送给仇家,等到马伤了仇家再取回来,就没事了。结果刘备说:“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我刘备断然不做!”这其实就看出来,刘备的性格。

“能服于人”就是刘备常说的话,即便是在临终时,他在遗言中,更是说了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话。

据史料记载,刘备从公孙瓒那里“借来”赵云后,曾和赵云“同床同眠”,主要是刘备太喜欢赵云了,所以他说:“从此刘关张就是四兄弟了。”

当然,刘备结交诸葛亮,更是“以德服人”,这从隆中对就可以感受出来。不过,这和刘备的出身有很大关系,比起来曹操和孙权,刘备算是出身贫寒,仅仅具有“皇室血统”依然被人看不起,所以刘备的一生,大概是以刘邦刘秀那样的人为榜样,临终的时候,让阿斗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汉书》。这也说明刘备重视榜样人物,他一直在以德服人。

在政治理想上,刘备具有民心基础,其实相比曹操,刘备更有“政治合法性”,所以他打着“复兴汉室”的招牌,到处招兵买马,收拢人心,他的指导思想就是他自己的儒家一派的“以德服人”,很显然,刘备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不过也有弊端,关羽和张飞死后,向来讲义气的刘备,突然失去了理智,集合倾城之兵攻打东吴,最后一败涂地。

总体看,刘备的确是一个好君王,他在位期间,是最得到全天下人拥戴的,而且还开拓了一片疆土,为兴复汉室奠定了基础。

我们再来看曹操。

曹操在初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挟天子令诸侯,如果说刘备是以德服人,那么曹操就是以政服人。

曹操收罗人心的手段有三个,第一是奖励升官,一个是给钱,一个是表扬名声。一方面,刘备把汉朝正宗的皇帝捏在手心,名正言顺,另一方面,曹操最初选的位置就是占据了北方大部,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富可敌国。

当然,曹操的野心是全民共知的,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取代汉帝,最后他也这样做了。

说到曹操的性格,他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曹操一生,杀人无数,好人坏人都要杀。

比如曹操曾杀了孔融,仅仅是因为孔融敢于揭露他的代汉之心?还有著名医生华佗,仅因为要给他做开颅手术,还有他身边的大臣荀彧,也被曹操逼死。

不过曹操这样也没什么好处,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司马懿父子虽然受到曹丕的重用,却有样学样,把曹操的诡诈之术发挥到了极致,并成功掘开了埋葬曹魏的坟墓。这便是曹操这种强硬性格最后的恶果。

最后说孙权。

孙权刚即位的时候,曾试探周瑜,让周瑜接过虎符,带领大家。结果周瑜断不接受,孙权这才叹了一口气。

其实孙权大可不必试探周瑜,以他对周瑜的了解,周瑜绝对不可能夺权。这就是孙权在政治上的处事方式,可以说是“先恩后惩,以情感为基础。”

也正是靠着打情感牌,他重用了武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以及文臣张昭、顾雍等一帮人才,获得了他们的真心拥戴。

比起来刘备,孙权似乎在出身上更胜一筹,他和曹操一样,都出生于官宦世家,孙权的父亲从地方小官做起,到了汉朝后期成了长沙太守,也算是大官了。

孙坚死后,孙权之兄孙策礼贤下士,通过努力,取得了江东之地,所以孙权受其父兄之惠不少,身上一直留有父兄的气质,这也是他的优势。

后来,刘备和曹操都称帝,其实孙权也有强烈的建国理想,但无奈的是,孙权也知道自己“不合法”,所以在这点上,一直处于被动。

因此,曹操占领了荆州后,逼着孙权投降,孙权内部人心动摇,最后只能听大家的话,和刘备联合。但他还是用偷袭的方式,夺取了荆州,这种狡猾的手段,其实就不太符合一个帝王的“作风”。

结语

其实孙权也有统一三国的野心,不过,他虽然有优势,但劣势也不少,比如连一个完整的计划都没有。

刘备早就按照和诸葛亮在隆中对时的计划走,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有自己的打法,只有孙权和无头苍蝇一样。

总体看,吴国的战斗能力并不弱,比如有周瑜,鲁肃,后期更有陆逊这个小将。但给人的感觉, 之所以吴国太弱,主要还是领导人的问题。

孙权虽然有智慧,但他在管理人,尤其是管理一个国家上看说,缺少的东西太多了。说白了,就是没有高超的军事能力,也没有超强的战略眼光,更没有先见之明,高瞻远瞩的能力。

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想要当一个英雄,十分不易。

所以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人觉得,三国中最不可能统一三国的,也就是吴国了。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