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的一生,不论是功过是非,还是悲欢沉浮,都离不开“才华横溢”的底蕴。
早在年轻时,他就是党内公认的“笔杆子”,大才子,当年著名的“南北二乔”,“北乔”指的胡乔木,“南乔”就是乔冠华。
新中国成立前,乔冠华写了诸多激情澎湃的文章,一度风靡一时,毛主席都称赞说,乔冠华的一篇文章可以顶得上两个师。
后来来到外交场合,更能体现出乔冠华的才气,不管是和外宾谈论,还是在联合国发言,他总是卓尔不群,气度不凡。
但毋庸置疑的是,乔冠华是个性情中人,他的感情线也是让人难忘,他一生中的悲欢离合,离不开一个“情”字。
1929年的夏天,乔冠华中学毕业后,准备报考大学,他靠着优异的成绩,选中了两所大学,一个是武汉大学,一个就是清华大学。
让人意外的是,当时两个大学都给他发了录取通知书,乔冠华考虑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了清华。
乔冠华的父亲在孩子离家求学前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有功名的,父辈就有好几个秀才,希望你好好读书,学成归来。”
虽然是书香子弟,但家里并不富裕,乔冠华上大学的学费,还是父亲费了很大的劲凑足的。
日后回忆起来求学之初的艰辛,乔冠华曾说:“我上清华那年才16岁,清华的四年生涯,是我一生的起点,很多事我都难以忘记。”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算是最高学府,著名的文学大家陈寅格,朱自清,杨树达等,都是清华大学赫赫有名的老师,在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乔冠华的文学天赋被彻底激发。
对乔冠华影响最大的老师,莫过于金岳霖先生,金岳霖也发现了乔冠华的才气,经常抽空辅导,金岳霖再三指导乔冠华,要有探索精神,要多动脑筋,遇到问题,多弄清楚问题的是与非。
金岳霖终身未娶,却深通中外哲学,日后回忆起来这位恩师,乔冠华感动地说:“金先生对我的教育,终身难忘,他常常举一些通俗的例子,让我明白任何事物中的道理……”
从1929年入学,到1933年毕业,清华大学经历了好几任校长,但对于乔冠华来说,他在这里不仅学到了很多古典文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很多朋友,老师也罢,同学也罢。
前文说到的胡乔木,其实是乔冠华的校友。胡乔木和乔冠华是盐城同乡,1930年考入清华,攻读历史系。
后来乔冠华才知道,胡乔木思想进步,不久就去了北平市委担任宣传部部长了,乔冠华当时虽然没有参加党的活动,但一直在外围组织读书会,培养自己的革命思想。
1933年3月,乔冠华从清华毕业,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打入内蒙古,学校因为情况特殊,没有举行毕业典礼,乔冠华当时刚刚20岁,可谓风华正茂,面对如此时局,他的才华将大有用武之地。
但在当时,中国大学“毕业即失业”,乔冠华初出茅庐,到底去哪里一脸迷茫,这时候他的恩师劝说他,去日本留学吧。
很多大学教授都是日本留学归来的,深造自己,才能报效祖国。
去日本前,乔冠华特地回到故乡看望父亲,路过盐城时,专门见了老同学胡乔木,他这时候才知道,胡乔木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负责一本杂志的主编。
受到胡乔木的邀请,乔冠华翻译了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的短篇小说,准备发表,然后告别好友,准备踏上日本的行程。
出发前已是深秋,乔冠华拿着清华大学毕业证书,拎着一个行李箱,在上海的汇山码头,望着在目光里越来越远的故乡,眼角留下不舍的泪水。
中日两国毗邻而居,路途并不遥远,到日本后,乔冠华选择了深造文学,他迷上了俄罗斯文学,尤其是托尔斯泰,他的求学之路更上一层楼。
但是随着时局动乱,乔冠华辗转多个国家,特别是在柏林时,一直听说国内的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很多海外留学生都匆匆回国支持抗日事业,乔冠华也关心祖国马上回到国内。
小试牛刀,引发轰动久经漂泊,1938年乔冠华回到祖国,和同学一起来到广州。
当时清华大学已经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金岳霖听说乔冠华回国了,便给乔冠华写信,希望乔冠华可以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实际上是给乔冠华找了一个工作。
但乔冠华综合考虑,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毅然投笔从戎,决定为抗战事业做一些事情。
或许当时金岳霖也没有想到,日后中国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红色外交家,就是自己的学生乔冠华。
当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乔冠华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见他的志向。
这年5月,乔冠华亲眼见到了日寇大轰炸,广州沦陷后,乔冠华紧急撤离,辗转来到香港,经过朋友推荐,担任《时事晚报》的主笔,他沉下心来,写了《马德里的陷落》一文,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强烈反响。
不久,乔冠华用“乔木”的笔名写了一篇社论,当即引发轰动,他们看到这篇文章文笔优美,观点新颖,可以让读者引起共鸣,但是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他的笔名已经小有名气。
从1939年开始,乔冠华的很多文章开始在杂志上频频亮相,就连毛主席也曾对人说过:“你们读过香港一个叫‘乔木’的人写的文章吗?写的真是好,有气魄,一个文章可以顶两个坦克师。”
当时周恩来早就听说了乔冠华了,加上毛主席的称赞,周恩来批准乔冠华入党,在1939年底,乔冠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在新加坡华人中有两个报纸十分出名,一个是陈嘉庚办的《南洋日报》,一个就是胡文虎的《星洲日报》,当时中央安排乔冠华去《星州日报》,但英国人不准他们上岸,乔冠华在那段时间和著名作家郁达夫交流了很久。
从1939年开始,一连几年,乔冠华在报刊上频频发表社论,影响力极大,特别是在香港,乔冠华的名字已经如雷贯耳,可以说红极一时。
图|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右四为龚澎,后右二乔冠华
而真正见到周恩来,还是在1942年。
那年秋,乔冠华只身来到重庆,辗转多次,在朋友的引荐下,最后到周恩来的办公室见面。
周恩来见到乔冠华后,握手说:“乔冠华同志,我早就听说过你了,你的文章很好嘛。”
周恩来的一句话,让乔冠华心里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周恩来肯定了乔冠华在香港的工作,然后还问乔冠华身体怎么样,乔冠华说:“我会坚定地在革命这条路的,我的背包里有灌肠器,我的肠子经常发病。”
听到这里,周恩来拍拍乔冠华的手说:“来了就多休息几天,工作上的事情,过段时间再说。”临走的时候,周恩来一直把乔冠华送到大门口,他对眼前这个乔冠华充满了同情和认可。
在重庆时,周恩来对《新华日报》十分关心,每次开会都叫上乔冠华,可以说周恩来对《新华日报》关心和支持的期间,给了乔冠华发挥自己的机会。
当时《新华日报》已经人才济济了,除了章汉夫,还有刘白羽和李亚群等人,乔冠华的到来,让报社更加充满了活力,他当时写了几篇国际评论,获得广泛好评。
也正是在重庆工作时,周恩来还让乔冠华兼部分南方局的外事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另一位才女,龚澎,两个人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才子佳人,秦晋之好龚澎博览群书,外语娴熟,而且也长得端庄秀美,是周恩来的第二任英语翻译,从南方局开始,她就一直跟着周恩来工作,算是最得力的助手。
龚澎1914年10月10日出生,祖籍是合肥人,算起来比乔冠华小一岁。
1933年,龚澎考入燕京大学,大学期间,学习了革命思想,认识了中国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立志要成为革命的一员。
1935年,北京爆发了一场抗日救亡运动,龚澎作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在游行中担任大队长,她在同学们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一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大批青年涌入延安,龚澎带着对革命事业的向往,也来到延安,在马列学院学习期间,受到毛主席的赏识,让龚澎担任翻译。
一年后,龚澎认识了朱德的秘书刘文华,两个人在工作期间相爱,不久后便在太行山结婚,但这场婚姻是短暂的,她的爱人刘文华因为急性阑尾炎穿孔,不幸病逝。
这对于龚澎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在周恩来的安慰下,龚澎决定擦干泪水,重新投入到工作中,那段时间,龚澎化悲痛为动力,在重庆和很多中外记者对话,影响很大。
当时在重庆工作的德国人王安娜曾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中写过对龚澎的印象,她写道:“龚澎就像是画中描绘的美人,在中外记者中,她气度不凡,聪明伶俐,很受欢迎。”
1943年夏,龚澎在一个外事活动上认识了乔冠华,不久在一个外国记者见面会上,乔冠华突然捂着肚子,难受地说:“我肚子痛。”
龚澎看到乔冠华脸色苍白,没有多想,马上把乔冠华送到医院,经过医生检查,说乔冠华是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必须手术。
这个结果让龚澎一脸震惊,她早就听说乔冠华在文艺界名声很响,没有想到身体如此不好。当时医生为乔冠华进行了紧急手术,从下午3点一直到半夜。
乔冠华手术做完后,医生默默地说了一句话:“要是能输一点血就好了。”没想到,医生的一句话,突然不胫而走,第二天,有无数读者排到医院门口,要为乔冠华献血。
也正是在大家的关心和爱护下,乔冠华在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最后安全出院。
出院后,冯亦代曾劝说乔冠华,说你和龚澎天生一对,一个是才女,一个是才子,应该抓紧了。
其实和龚澎相识以来,乔冠华和龚澎两个人都彼此喜欢,只是没有人点名,冯亦代点破的这个时间点就恰到好处。
1943年11月的一个晚上,乔冠华邀请医生李颢到家里吃饭,一起的还有龚澎,吃饭时,龚澎说:“你治好了我的病,又治好了老乔的肠病,你真是我们的恩人啊。”
言语间,李颢终于知道了,原来两个人要结婚了,李颢赶紧站起来笑着说:“你们一个才子,一个佳人,结为伉俪,真是天赐良缘啊。”
乔冠华和龚澎结婚后,周恩来专门在曾家岩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屋子住下,从此后,他们相濡以沫十年,生育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可以说生活十分幸福了。
在他们的婚姻中,也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有十万火急的战友情,根据冯亦代写的《忆龚澎》一文中,写了乔氏夫妇曾一起和特务作斗争,故事十分惊险。
他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发觉后面跟了两条尾巴,亦步亦趋,龚澎说应该整整这些小特务。于是他们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来,挡住两个特务的去路。
特务冷不防他们这一着,险些撞在他们身上,龚澎和老乔便教训这两个特务几句,说什么事不可做,却要去当特务,问他们以后是否还要盯梢,训得两个特务狼狈不堪,连声说不敢不敢,转身遁去。
1945年10月,毛主席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到重庆谈判,谈判结束后回到延安,当时乔冠华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留在重庆,后来因公去了延安,那是乔冠华第一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乔冠华见到毛主席后,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毛主席劝她不要有思想负担,好好搞创作。
正是有毛主席的鼓励,在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在外交上可谓是大放光彩,尤其是1958年陈毅元帅担任外交部部长后,乔冠华和陈毅多次出国工作,干的相当出色。
但要说的是,到1970年,龚澎由于身心俱疲,加上本身身体不好,5月的一天,在卫生间时突然摔倒在地,乔冠华马上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是脑动脉血管破裂,失去 了思维能力。
周总理得知后,曾亲自去医院看望,并吩咐医生,一定要尽全力手术,后来周总理说:“我不愿看到龚澎这样,看了我就难过。”
他还是嘱咐医生,看看马叙伦先生作为“植物人”活了12年,是采取了什么样的护理手段?
这年7月,韩素音到医院看望龚澎,和龚澎说话,根本得不到回音。乔冠华摇了摇头说:“医生说了,脑里有血管破裂,现在基本上没有思维能力了,现在只是一个躯体,其实她已经死去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乔冠华悲痛万分,日夜守护在龚澎身边。
9月20日,医生经过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抢救过来龚澎,第二天报纸刊登了消息:外交部部长助理龚澎同志,于1970年9月20日病逝,终年56岁。
乔冠华和龚澎一起生活了20多年,彼此恩爱,如今突然的离世,乔冠华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他曾悲痛地给朋友打电话说:“我受不了了。”
或许他也没有想到,日后他竟然又遇到了一个和她度过余生的爱人,章含之。
老乔也是渣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