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苏武:被南宋关押十六载,是非功过如何评说?

历史奇谭 2022-10-18 22:23:32

雁啼月落扬子城,东风送潮江有声。乾坤汹汹欲浮动,窗户凛凛阴寒生……起来看雨天星稀,疑有万壑霜松鸣。又如暴雷郁未发,喑呜水底号鲲鲸……虚庭徙倚夜向晨,重门击柝无人行。三年江边不见江,听此感激尤伤情。……

这首《江声行》并不是出自一位怨妇之手,而是元朝汉人郝经出使南宋时,在真州(江苏仪征)的一名囚徒,写下了这首诗。

郝经,字伯常,“家世业儒”泽州陵川人(今山西陵川),是金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门生。金朝灭亡后,郝经一家迁居顺天府,“家贫,白天负薪米,晚上读书。”后来蒙国汉知道张柔和贾辅的名字,请他到家中教书,说:“两家藏书万卷,郝经博览群书。”如此一来,才算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不仅培养出张弘范这等“人才”,而且在儒学上也是突飞猛进。蒙哥汗时代,忽必烈以宗王的身份在金莲川开府,聘请郝经为幕僚,忽必烈大悦,留王府。

后来随忽必烈攻打鄂州。蒙哥汗死于钓鱼城,忽必烈犹豫不决,正是郝经的一番话,让他下定决心,要北归汗位。

“国家(蒙古)自从平定金国以来,勤于进取,不思进取,老师费财,三十年来一直没有成功。蒙哥汗立国后,政局安安静静,无缘无故大举进攻,不退反进,而封王东师,则不进反进。至于汝南,闻闻凶名,当遣使,传令诸将,各退一步,与宋国修好,归于大事,复进而进。师期在江滨会合,遣使于宋国,安抚百姓,振作行军,不能再进。过淮不合适,又怎能过河?既不能贸然进攻,又如何能攻城?若机不可失,敌不可纵,渡江不可中止,故当乘虚而入,兵分四路,直逼临安。如果不能,那就知难而退,这就是金兀术。师不能进,江不能渡,城不能攻,退不能退,不退不退,不退不进,不退不进,不退不进,兵荒马乱,兵荒马乱,天下之兵攻不下一城,何俟乎?况且军中瘟疫已有十四五日,冬春之交,瘟疫必会爆发。

“他既已上流无忧,吕文德已率兵固守,知我国有问题(指蒙哥汗的暴动),更是怒火中烧。两淮兵集白鹭、江西兵集隆兴、岭广兵、长沙、闽、越沿海的大船、大船,乘虚而入。若在江河、黄津渡、大城关隘、塞汉东石门、郢、复之湖,我又能如何?无已则突入江浙,击其心腹。听闻临安、海门已有龙舟,已是徒行;又抵一座金山,韩世忠岂不是更好?而鄂、汉阳各据大别,中间有大水,号称活城,若能将城破墙而出,逆流而上,则洞庭、荆襄、襄阳,顺流而下,精兵突过浒、黄,虽不易遏,却也是白费人命,我安所得哉!区区一城,胜之不武,败之不武,威望大损,何俟乎!

“宋人方惧强敌,虽有援军,却无暇顾及我。第吾国空虚,塔察国王和李行省的关系密切。西域诸胡窥视关陇,与旭烈大王隔绝;病民和叛徒各据一方,谁不觊觎神器,垂涎三尺。一有狡猾,一有军心,先祖谋反,腹背受敌,大事已去。阿里不哥又下了赦令,命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之事,号令天下。大王虽是忽必烈,威望极高,手握重兵,却不见金世宗与海陵完颜亮的事!若彼当机立断,宣布遗诏,册封中原,赦免江上,你可愿归?”

最后,郝经建议忽必烈:

“先命精兵截断江面,与宋军议和,许诺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备好辎重,带轻骑,渡淮乘驿,直抵燕都,自天而降,敌人的阴谋,就会土崩瓦解。遣一军逆蒙哥汗灵舆,取帝玺。遣使召旭烈、哥王马、会和林.派往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安抚安辑,召真金太子镇燕都。大宝得归,社稷安。”

忽必烈依计而行,一步一个脚印,由蒙古宗王改为“元世祖”。郝经马上被提拔为翰林院学士,佩金虎符,以“国信使”的身份,带着大批随从出使南宋。

临行前,郝经忠心耿耿地说:“十六件事,都是大事。”

最后,郝经行到宋境,宋帝知道了他在鄂州与忽必烈私下议和的事情,让李庭芝派人将郝经软禁在真州。这一关,不是一两年,也不是三年,而是十六年,元廷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如果是别人,只怕早就郁闷死了,郝经是个大儒,善于随机应变,经常给随从讲学。而他自己,更是以自己的节操自居:“心苦天碎,辞穷海干。晨起见北斗,何时见长安。”郝经日夜思念元京,以长安为“大都”。

据《元史》记载:

郝经还了(大都)年,汴中一位民夫射雁金明池,得了一匹绸缎,诗云:“霜打风高,回首春初。上林天子助弓,穷海之臣有帛书。”国信使节郝经书在真州忠勇军营新馆。

也就是说,1274年,郝经从宋人的活雁中挑选了一只健壮、会飞的大雁,系上蜡书,放飞大雁。“中统十五年”指的是“圣元五年”,郝经被囚禁在宋,对元朝的改革一无所知,所以他将这件事推到了“中统十五年”,由此推断,这个“传奇”故事十有八九是真的。遥想当年,汉武帝时期,汉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被这些蛮族俘虏。匈奴人威逼利诱苏武威,使尽了浑身解数,但这位汉朝忠臣手持汉文,誓死不从。

最后,他被匈奴人放逐到穷乡僻壤,靠牧羊为生。汉昭帝即位后,派人与匈奴联姻,并索还汉使苏武。匈奴人理亏,谎称苏武已死,汉人密报,得知苏武还活着,便谎称大汉皇帝在上林苑射杀大雁,其中一只大雁的脚是苏武亲手写的,上面写着他还被困在北方的沼泽中。这一招奏效了,匈奴人对“怪力乱神”深信不疑,忙派人去找苏武,把他送回汉朝。

当然,苏武被囚禁的时间比郝经多了三年,一共十九年。历史和历史的力量实在太大了,郝经以此为依据,上演了一出“真人秀”,把汉使的“故事”变成了现实。

至元十二年,贾似道战败,郝经才被宋国释放。不幸的是,他在归途中染上了一场大病,回到大都后便病倒了。老郝临死前,还不忘写下一首诗,以表忠心。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岁月淹留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老马》

他不服输,不服输,恨不得再为大元效力几十年。可惜的是,几十天后,这位元朝的“苏武”就死了,年仅五十三岁,一生中也没能过上好日子。

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儒生,死后虽被封为“忠武”,却不免被人遗忘。

如果问当今的年轻人,知道苏武是谁的,那可是一家名为《苏武牧羊》的羊肉餐厅。如果问他们“郝经”是谁,恐怕谁也答不上来,更别说“郝经”了。

如果说今天的郝经被遗忘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元朝还有一群汉人则是一场“悲剧”。大汗窝阔台在蒙古灭金之后,曾派月里麻思为正使,率七十余人出使南宋。到了江南,宋军就把他抓了起来。这伙人比郝经一伙还要冤枉,从1241年起,他们就被秘密扣押了36年。

在这段时间里,月里麻思病死了。他手下有一个叫赵成的汉人,出发时还是个少年,和他父亲一起做了一个月里麻思的随从。赵成是在元军平灭南宋之后才被“救出”的,元军将士们也是一头雾水:这个被宋军囚禁的“蒙古使臣”是谁?确实,时隔三十六年,物是人非,赵成一行不仅被宋人“遗忘”,而且还被“祖国亲人”遗忘了(不知蒙古人是否将其视为“亲人”)。悲夫!

0 阅读:3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