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兄弟相争:帝王宫墙外的秘事

历史奇谭 2022-10-19 13:01:49

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

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

元朝蒙古族诗人萨都剌所作《纪事》,记述了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元文宗和元明宗的内讧。最后两句话,让人痛心疾首,如果元武宗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如此不合,一定会痛哭流涕。

三十六年八月,泰定帝因酒色过度暴毙。倒刺沙是文武百官的首领,他没有什么远见,只顾着享受“代理天子”的快感,也没来得及把泰定帝的儿子推上皇位。结果,远在大都的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先发制人,趁着群臣齐聚兴圣宫议事之时,率领阿剌铁木儿、孛伦赤等十七人,挥舞着兵刃,泪流满面地叫道:“武宗陛下有两个儿子,天下正统都是他们的,谁敢不从,谁敢不从!”

燕帖木儿等人冲进人群,把乌伯、平章和中书省的主要官员全部绑了起来,关进了大牢。然后,燕帖木儿和支持他的蒙古宗王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率兵把守大内,推举前湖广行省左丞相别不花为中书左丞相,分别任命塔失、海牙等“自己人”,统领中书大权,调兵遣将,镇守关隘,“上兵屯京师,下郡县造兵器,府库犒军”

燕帖木儿是钦察人,他的祖先班都察等都是蒙古的功臣。燕帖木儿父子一直深受元武宗的信任,特别是燕帖木儿,元武宗宗王在位的时候,都是他的贴身侍卫统领。

元仁宗继位后,仍任命他为左卫军统领。泰定帝登基后,待他极好,升为太仆卿。前者只是个虚职,后者却掌握着调兵遣将的权力。燕帖木儿之所以敢在政变中下这么大的赌注,就是因为他有印信,有靠山。此人心机深沉,多疑,在宫中一夜换了好几个地方,就连心腹都不知道他的行踪。

那时候,周王、世珠远在漠北,元武宗的两个儿子都没有来。燕帖木儿只好把主意打到了他弟弟怀王图帖睦尔身上,因为他离大都不远,在江陵。他将元武宗的两个儿子,简单说了一遍。

元武宗继位后,他和弟弟元仁宗约定,要在元仁宗“万岁”之后,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三宝奴是元武宗的宠臣,武宗在世的时候,曾召集朝臣商议立武宗大儿子和世球为太子,康里脱脱却是坚决反对:“皇太弟为宗门立下汗马功劳,在东宫呆了这么久,已经有了婚约,怎么会忽然反悔呢?”三宝奴问:“哥哥今日把储君之位让给了弟弟,将来舅舅能不能把皇位传给侄儿?(指元仁宗传给和世珠),康里脱脱回答得很干脆:“我个人认为,盟誓是不能变的,但如果有人食言,那就是天罚!”结果,元仁宗继位后,在母后答己和奸臣铁木迭儿的怂恿下,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硕德八剌,也就是元英宗。他封和世球为周王,迁往云南,实际上就是流放。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周王、世球等人来到延安,他的随从教化等人都是武宗的老臣,愤愤不平地与陕西行省丞相阿思军暗中联络,宣布支持世球回大都争夺皇位。阿思罕原是朝中的太师,被铁木迭儿排挤到了地方,为了报仇,他出兵支持周王和世球。

不久,这伙人造反了,陕西行省的平章政使塔察儿杀了阿思罕和教化。周王见势不妙,只能向西北逃去。蒙古宗王察合台人倒也厚道,收留了这位落难的王子。和世球自己也有自己的身体,但他不敢自诩血统高贵,所以和察合台部的宗王立约,冬住札颜,夏住斡罗斡察山,春天则和随从们在野泥一带自食其力,和当地的王爷和部族和平共处。由于心中有愧,元仁宗并不像明成祖朱棣那样,一心要置侄子于死地。

元英宗在元仁宗去世后即位。那时候,权臣铁木失儿还没有下台,对元武宗的次子图帖睦尔“惦记”得很紧,把远贬琼州的王子往南迁到了海南岛。泰定帝即位后,其实对元武宗之子还算不错,将图帖睦尔迁回建康,封他为怀王。不久,又迁往江陵。

燕帖木儿派人将怀王送到江陵,同时暗中命令平章伯颜从河南行省挑选精兵,护送怀王前往大都。伯颜虽然只是一个行省的官员,却胆大包天,孤注一掷,杀死了与他地位相差无几的河南行省的曲烈等人,在汴梁迎接江陵的怀王和扈从。怀王知机虽未登上帝位,但即刻下令,任命燕帖木儿为枢密院,掌管军务。

燕帖木儿在军事上确实很有天赋,他鼓动伯颜去迎接怀王北来,又派他的弟弟撒敦率军驻守居庸关。很快,上都诸王达成共识,一致支持泰定帝之子天顺帝,分兵攻打大都。两人开始了战斗。

九月十三日,图帖睦尔在大都即位,改元天历为元文宗。他本想推辞,说:“我大哥(周王)远在朔漠,我怎敢扰乱皇位?”燕帖木儿劝道:“人心不古,时不我待。一失,悔之晚矣!”的确,上都诸王和倒剌沙已拥立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为王,若不能及时称帝,他们连“旗号”都打不起来。

如此一来,正统派对“反贼”一方,胜负已分。更有意思的是,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元文宗册封关羽为“武安英济王”,临时抱住了关老爷大脚,只希望关爷能保佑他。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管用”,关爷确实“保佑”了元文宗一方。

燕帖木儿一方战败,居庸关和紫荆关被上都诸王攻破,燕帖木儿亲自出征。他打败了泰定帝的侄子梁王王禅,打败了通州的营王也先贴木儿(蒙元有很多人叫这个名字),又在枣林一役击败了河南的阳翟王太平。即使如此,上都诸王也是齐心协力,晋宁、山西临汾、山西永济、武关等地相继被上都诸王攻陷,云南、四川、陕西等行省对天顺帝忠心耿耿。

在此期间,燕帖木儿已是太平王,中书右丞相,越战越勇,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大都大军的士气。元文宗心中忐忑不安,想要亲自出马督战。燕帖木儿孤身一人去见皇帝,劝道:“陛下出马,民心惶恐,还请陛下将平定贼寇之事传于臣,还望陛下尽快回宫,平定百姓!”于是燕帖木儿奋勇作战,跃马持枪,连杀数十人,大都军亦“斩首数千”,一万多人投降”。

元文宗担心大臣出了什么事,派人送来御酒,劝道:“丞相每战都要亲临箭石,万一出了什么事,国家怎么办?从此以后,只可由高督战,不必亲自上阵。”

燕帖木儿此时豪情万丈,说:“臣以身为先,以身作则。谁敢迟疑,军法处置。若是派人去执行任务,万一兵败了,可就悔之晚矣!”

上都诸王忽剌台和他的部下,在这位丞相的血战中,先后败给了燕帖木儿,被擒后,送到了大都。

在这段时间里,燕木儿的舅舅不花贴木儿,也就是东路的蒙古元帅,说服了蒙古宗王齐王月鲁贴木儿。上都诸王大部分都在外面和大都的军队厮杀,防御薄弱,很快就被攻破。倒刺沙虽向皇帝宝玺投降,却也难逃一死。

上都城陷落后,天顺帝九岁,天顺帝死于元文宗的密诏,泰定帝的皇后八不罕也被送到了东安州(河北涿州)。如此一来,元文宗坐稳了龙椅,诸王失去了“目标”,只能认输。诸王余波虽然还在,却再也无法兴风作浪(秃坚在云南闹了四年,才被镇压)。

功成名就之后,元文宗感恩戴德,赏赐了燕帖木儿许多官职,封他为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领都督府龙翊侍卫都指挥使,授元降虎符,依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军务、答刺罕、太平王。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