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然控制了献帝,在群雄之中占据优势,但是他的地盘却处于群雄割据的中心,四面受敌。所以,他首先向韩遂和马腾求援,然后除掉吕布和张杨的继承人眭固。
此时郭汜、李催已全军覆没,张绣已向曹操投降。董卓在曹操身边的势力,几乎全军覆没。此时,袁绍攻打了河北的公孙瓒,公孙瓒兵败自尽。而袁术,更是病逝。建安四年八月,曹操与袁绍直接在黄河对峙,冲突不可避免。今年秋天,双方开始了一场大战。建安五年十月,第二年,黄河南岸官渡决战终于开始。
当时袁绍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北方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则是中立,袁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曹操。相比之下,曹操的处境就有些不妙了。刘表是袁绍的盟友,孙策虽然是刘表的敌人,但野心勃勃,曹操随时都有可能被人从背后偷袭。于是曹操派卫觊为使者,到益州刘璋处,当时刘璋是刘表的对头,他想怂恿刘璋去牵制刘表。但卫觊因为道路不通,只能在长安停下来。
祸不单行,献帝害怕曹操的专横,于是密诏外戚董承刺杀曹操。这一阴谋虽因泄密而失败,但刘备与董承等人在徐州的小沛起兵反曹。曹操立即采取行动,将刘备击溃,刘备逃往袁绍。关羽敌不过曹操,只得投降。曹操又派臧霸(先为陶谦将军,后与吕布同伍,吕布战死后向曹操投降),占据黄河南岸袁绍地盘青州,以绝后患,以绝后患。
在此之前,长沙知府张羡在荆州南部策应曹操出兵攻打刘表,刘表被牵制,无法和袁绍联手对付曹操。就在这时,孙策遭刺杀,准备偷袭许都。如此一来,曹操再无后顾之忧。虽然袁绍在许都南边怀柔刘辟,派刘备前往汝南,扰乱曹操的后方,但曹操却一举击溃了他的计划。
曹操在排除各种不利因素之后,与袁绍在官渡交战,最终以少胜多,大获全胜。曹操之所以能获胜,主要是因为袁绍集团内部不和。关于攻打曹操一事,袁绍的谋士们意见不一,互相牵制。这些谋士本身就是代表不同地域、不同集团利益的官僚士大夫。也就是说,袁绍手下虽然有很多谋士,却不懂得用人,所以袁绍才会失败。其中以谋士许攸为代表。曹操就是利用许攸的计策,出其不意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最终在官渡战役中大获全胜。
《三国演义》里关于官渡之战的描写,关羽表现得最为骁勇善战。关羽斩袁绍大将颜良和文丑,声名大噪。他拒绝了曹操的厚爱,回到刘备身边,这是他重情重义的英雄美学。但实际上,只有颜良一个人被斩杀。而且,颜良从刘备那里得知,关羽是来投奔袁绍的,猝不及防之下,被关羽给杀了。所以,对于关羽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为了寻找刘备,关羽连过五道关卡,斩杀了曹操的六名部将,《演义》中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后来也被当作戏剧来演。但这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且,关羽没有从许都前往河北袁绍处寻找刘备,而是绕道洛阳和荥阳。值得一提的是,在曹操和董卓交手的时候,荥阳被错置在了洛阳东部。到达关羽的时候,荥阳又恢复了原状。由此也可以看出,《演义》完成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总之,《演义》中有关羽的故事,包括前面提到的“赤兔马”,很多虚构的故事都与史实无关。这与后世关羽信仰有关。民间传说中,英雄被圣人化后,破关而出的故事随处可见。日本《义经》中的《劝进帐》即为典型。
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叛逃曹操的许攸向曹操询问曹操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谎称还有一个月左右的粮草,其实只够维持一天。当然,曹操的谎言并没有骗过许攸。曹操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在艰苦条件下,曹操基本上保证了粮草供应。
黄巾之乱后,连年战乱,使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大量难民涌入。在此期间,北方幽州、荆州、西边益州数十万到近百万人为了躲避战乱而流亡。在曹操统治下,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流失,生产被废弃。作为诗人,曹操写了一首诗:“生民百遗一”(《蒿里行》)。
“百遗一”虽有夸张之处,但据文献记载(《三国志·张绣传》),其人口仅为东汉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曹操政权的当务之急,就是筹集劳力,恢复生产。
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都许,并采纳了枣只和韩浩的建议,在许都设立屯田。曹操首先召集流民,把无主的荒地分给他们耕种。此外,还提供耕牛和农具,实行集体生产,国家对屯田人征收租税。这一措施在许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于是曹操把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各郡设立典农中郎将,各县设典农都尉,管理体制与一般地方行政体制不同。
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国营的集体农场。它与社会主义中国所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一样。西汉武帝开始兴办屯田,但那是在边远地区由兵士从事生产劳动。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在这个时期,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民屯。
起初,屯田民只按官牛的数量缴纳租税,因为无主土地来源丰富。后来,剩余的农地越来越少,官府采取了分给屯田人一定数量的土地,直接征税。租税按规定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平分。50%的租税看起来似乎很高,相当于东汉时期的租率。但是屯田民没有兵役、劳役等负担,可以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政府也因此获得稳定的收入。屯田制度是一项合乎官民利益的政策。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在淮河流域与吴交战之地,关中与蜀交界。军屯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于实行屯田制度,保证军粮供应稳定,使魏长期与吴、蜀交战,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吴和蜀遂效仿魏,实行屯田。吴主要在长江地区设立民屯、军屯,蜀则在汉中与魏交界之地实行军屯。
屯田制度对战乱时期恢复生产保障供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战乱的平息和生产力的恢复,屯田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屯田民受政府严格管理,无自由可言。屯田民表面上没有兵役、劳役的负担,实际上经常被强制征召参加各种劳动,一旦有事就被迫参战。更重要的是,屯田这种集团化的管理体制束缚了农民的自由和生产积极性。至魏后期,租率上升至官七民三、官八民二,屯田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入晋后,除军屯外,民屯最终被废止。从农业集团化的局限性来看,屯田运动和人民公社的失败是相通的。
此外,屯田制实行土地公有化,把土地分给农民,这是与东汉统治阶级地主豪族利益相违背的。战乱期间,豪族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但战乱一旦平息,他们的不满就会爆发。因此,以司马氏为首的地主、豪族政权废止屯田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一意义上说,屯田制度的实施反映了三国作为过渡时期的历史特征。屯田制度是以土地公有为基础,政府直接管理人民的措施,后来继承吸收了起源于北魏并确立于唐代的律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