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邀请我去过年,看到坐等着吃的儿媳娘家9口人,我打道回府

晓美说故事 2025-01-31 22:23:56

我叫张桂花,今年68岁,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没念完我就辍学在家,后来跟着父母一起种地。

我们那个年代,没文化不稀奇,家里兄弟姐妹多,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20岁那年,我嫁给了隔壁村的刘志强,他是村里的木匠,手艺不错,人也勤快。婚后我们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刘明,小女儿刘芳。

这些年,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不算苦。丈夫手艺好,总能接点活,我在地里种庄稼,一家人倒也不缺吃穿。

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刘明考上了县城的技校,学了电工,毕业后进了市里的一家工厂。刘芳没考上大学,早早嫁人了,和丈夫在老家附近的镇上开了个小店。

丈夫刘志强十年前得了病,治了一年多还是走了,从那以后我一个人守着这套老房子,种点菜,养几只鸡,日子轻省也寂寞。

大儿子刘明成了我的骄傲。他在厂里做得不错,后来还自己攒钱买了房子,成了家。我儿媳叫王丽,市里的姑娘,长得白白净净,一看就是娇生惯养大的。

刚开始,我觉得她跟我们农村人不一样,规矩多,但也没说什么,只要儿子喜欢,我也不挑剔。婚后两年他们生了个儿子,我更是高兴,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圆满了。

可是,儿媳王丽嫁到我们家后,总觉得我跟她不是一路人。她不爱来农村,也不爱让我过去,说城里房子小,住不开。

我想想也是,儿子一家三口过得好,我也不愿意添麻烦。平时就靠电话联系,逢年过节他们回来看看,也算是尽了孝心。

这些年,我对他们没什么要求,不指望他们给我钱花,也不让他们接我去城里住,我只希望一家人和和气气。

今年腊月二十二,离过年还有一个星期,刘明打电话过来,邀请我去城里过年。

他说:“妈,今年你自己过年太冷清了,带点咸菜过来,咱们一家团圆。”我心里挺高兴的,想着儿子是惦记我的,但也有点犹豫。

毕竟儿媳一向对我不太热情,我怕过去了,给她添麻烦。可刘明一再催促:“妈,你别多想,丽丽也同意了。咱们家里就你一个人,过年了怎么能让你自己守着呢?”

听他这么说,我就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我收拾好东西,带了自己腌的咸菜、晒的腊肉,还特意在村里买了两只鸡,想着到时候给他们炖了吃,孩子们也能尝尝家里的味道。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我终于到了儿子家。

一进门,屋里热闹得很。我刚想笑着打招呼,却愣住了。客厅里坐着七八个人,个个脸生,正围着桌子嗑瓜子、看电视。

儿媳出来迎接我,笑着说:“妈,快进来,这一路累坏了吧?”我点点头,问:“家里怎么这么多人?”儿媳随口答道:“哦,这都是我娘家人,我爸妈、哥哥嫂子,还有我两个侄子,刚好一块儿过年。”

我心里一沉,总觉得怪怪的。儿子从厨房里出来,接过我的行李,说:“妈,快坐下歇会儿,丽丽她爸妈早到了,咱们今年热闹。”

我勉强笑了笑,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本来以为过年是跟儿子一家团聚,没想到变成了陪儿媳的娘家人过年。

我进了屋,把带来的东西放下,儿媳瞄了一眼,没多说什么,只说“妈你太客气了,家里都有。”她嘴上这么说,但我看得出来,她并不在意我带的这些东西。

那天下午,我在厨房忙活了一阵,帮着择菜、洗菜,还杀了鸡。儿媳的娘家人倒是清闲,坐在客厅里有说有笑,茶水瓜子伺候得周周到到。

我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这些人怎么一点忙都不帮,坐等着吃现成的。可我也不好多说,毕竟这是人家城里的规矩。

到了晚上,饭桌上摆了七八个菜,都是我和儿媳一起做的。我想招呼大家吃饭,可刚开口,儿媳的母亲就说:“哎呀,丽丽这些年可真是辛苦了,家里家外都是她操心。我们这趟来,就是让她放松放松。”

她这话一说,我心里更不是滋味。丽丽辛苦,那我呢?我大老远跑来,还不是为了这家人忙活?可我又不能发作,只能低头吃饭。

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儿媳的娘家人根本没有要回去的意思。家里的活儿全是我和儿媳在做,他们连碗都不洗。

儿媳倒是偶尔抱怨一句:“妈,您别太累了,这里有我呢。”可她嘴上这么说,身体却很诚实,饭后照样去陪她妈妈聊天,剩下我一个人在厨房里收拾。

有一天晚上,我实在忍不住了,跟儿子说:“明啊,咱家是不是人太多了?你看你妈我年纪大了,这么折腾也吃不消啊。”

刘明挠挠头,说:“妈,您别多想,他们就住几天,过了初三就走。”

我听了这话,心里更难受了。原来他们早就商量好了,儿媳娘家人要在这儿住到初三,那我呢?我不过是个顺带被邀请来的人罢了。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在心里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是为了过个热闹年,可这热闹跟我有什么关系?儿媳的娘家人吃喝玩乐,儿媳和儿子陪着他们,我不过是个外人。

腊月二十五那天一早,我收拾好行李,跟儿子说:“明啊,妈还是回去吧,这儿太挤了,我住不习惯。”

儿子愣了,说:“妈,您怎么了?是不是丽丽她们哪儿招待不周?”我摆摆手,笑着说:“没有没有,就是我年纪大了,住不惯城里的楼房,早上起来连个雾气都没有,怪别扭的。”

儿媳听到动静,从房间里出来,脸色有点不自然:“妈,您怎么要走?这不是还没过年嘛,正好多热闹热闹。”她嘴上这么说,眼神却飘忽不定。我看得出来,她心里其实挺高兴的。她原本就不欢迎我,我走了,她反倒轻松了。

我没有多说什么,拿着行李就走了。儿子送我到车站,一路上劝了几次,但看我态度坚决,也就没再说什么。

他临走时叮嘱我:“妈,您一个人过年别怕冷,家里还有咸菜和腊肉,自己多吃点好的。”我点点头,心里却有些酸楚。

回到家,我烧了炕,煮了一锅粥,屋子里又冷清了下来。但我觉得,至少在这里,我是自在的,不用看人脸色,也不用伺候那些坐等吃喝的人。

我知道,这一趟城里之行,彻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儿子的家,不是我的家。儿媳的心里有她的父母,她的兄弟姐妹,而我,只是一个客人。

这个年,我宁愿一个人过,也不要去凑那个热闹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