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一大早,师参谋长李德新和王劲哉秘书鲁方武领着一队人马开始打扫战场。
他们从百子桥出发步行几十里到达了陶家坝,在离陶家坝三里地远的地方,看不到一个老百姓。
待进入村庄,只见残留的房屋上,洒满焦土。到处是露出了洞口的暗堡,不少暗堡里面还冒出青烟。
看得出,那是昨天在地道激战后,里面燃烧的树桩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熄灭。
地上满是弹坑,大的一米多深,直径二米多,大坑小坑一个挨着一个。一辆坦克仰面朝天翻倒在壕沟边,周围满是枪械的零件、支架,还有士兵丢下的完整枪支……
他们走进暗堡中的地道。原来修筑得较为宽阔的地道,此刻已经面目全非。
李德新发现,日军尸体的胸口都挂着一个小白铁匣子。他从一具日军尸首上取下一个白匣子,打开看,里面镶嵌着玻璃,玻璃里面是一个女人的照片。白匣子中间装着金佛,佛像周围用金项链环绕。
最底下是一行日文,一个懂日文的卫士上前念道:
“大坂市·松原直男·1922年出生·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少佐。”
清理战利品的一队人马赶着一辆辆马车,费力地装着日军的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
除坦克一时挪不动外,其余的重机枪、轻机枪、迫击炮、日产大米、罐头、饼干、香烟、白糖、铝制饭盒、甚至酱油白醋食盐之类的物资都搬到车上。
鲁方武一一登记后,连同士兵尸首一起列出了一份清单,把它呈送给王劲哉。
上面写道:
第128师牺牲士兵尸首580具;日军尸首1405具。新色日制重机枪10挺;轻机枪20挺;迫击炮5门;日产机制白米100袋;罐头165箱;饼干180箱;白糖150袋;日产酱油150桶;白醋150桶;食盐120袋;日产“胜斗”牌、“旭光”牌香烟共200条;未用铝制饭盒200个。
王劲哉看过后,立即作出安排:
赶制100具棺木,安葬日军军官;赶制木匣子,对200个日军士兵尸首割其首级,用盐水腌制后置入木匣,放入从敌尸上搜来的标有死者姓名、血型、籍贯等个人信息的军牌。派出军使先与驻白庙据点的日军官联系,然后由一名军官带着大车队,将三百多个小木匣送到白庙,交到日军手中。
王劲哉这一做法原本是想镇镇小日本的威风,犹如中国官府几千年以“悬首示众”的手段一样,他哪里知道,日本从幕府时代便传下了“装饰首级”的习俗,尊重对手,特别是比自己更加英勇更加出色的对手,被视为有武士风尚。
这一招对改变王劲哉和一二八师的生存环境大有益处,日本人接到三百多个人的脑壳,对王劲哉是既恨,又敬,加害怕,怕的是以后一不小心也做了这无头冤鬼,故对日军官兵的士气影响极大。
随后,日酋古贺太郎将军致函王劲哉,对王遣送日军战死者头颅的义举深表感谢,但提出要求,希望能将送还头颅改为送还手指,王劲哉毫不迟疑的答应,此后皆如此炮制。
王劲哉对战死的日本人如此,对牺牲于此役的580多名官兵,自有另一番处置。他指示后勤主管:“凡我烈士,绝不允许卷席筒子,必须以棺木安葬。除采办木材赶制棺木外,以高于市场价,动员附近老百姓卖出成棺——依江汉平原乡俗,人过五旬即预制棺木、寿装,故有大量成棺存于民间——并将所有烈士墓穴集中一处,建成陵园以祠……”
这年8月,峰口“中国陆军一二八师烈士陵园”竣工。各方代表与民众上万人参加了祭奠仪式,化纸放鞭,结素彩,扬高幡,十分隆重,王劲哉致悼词后,还举行了集体瞻仰陵园活动。
2009年7月21日,《江汉商报》刊发《洪湖发现抗日烈士陵园遗址,该陵园有望得以修复》一文:
近日,洪湖市史志办考察发现一占地面积20余亩,东西长120米、南北长180米,兴建于1940年的抗日烈士陵园旧遗址。
陵园风貌虽已不存,但史志办专家经过考察修志,基本再现了陵园当年风采。
该烈士陵园坐落于沔阳县(今仙桃市)兴革委员会峰口镇中心偏北处,呈长方形,由中国陆军128师师长王劲哉指派司令部秘书长汝芳午督修,土港保长白淇章组织工匠、民工承修,历时半年竣工。
解放战争时期,因无人维护衰败,新中国成立后颓废,毁于1954年大水。
据介绍,1939年,王劲哉一二八师部辖东荆河以南沔南大部(即今洪湖市大部面积),拒日寇入侵长达五年(1939至1943年2月)之久。1940年夏季,陶家坝对日作战阵亡将士五百多人,为安息将士,以励生者忠勇保国而兴建此陵园。
陵园内抗日烈士冢多佚名,唯知有第768团团长陈良弼烈士之寝塔前有联:杀身成仁流热血,铭碑立墓仰忠魂。
此外,陵园围墙修有墙墩柱,特意布置128个墙墩柱以示“128”师军队番号之意。正门一巨大横木上刻有“忠烈第一陵园”鎏金楷书横额,大门右侧用隶书书写:“中国陆军一二八师烈士陵园”竖牌,左右还有门联。陵园正中央建有灵堂,殿上额镶嵌醒目楷书石刻“永垂不朽”,园内左、右,灵堂后侧,排列有抗日烈士冢,都为小型塔式建筑。
目前,洪湖史志办已把此发现上报市政府,该抗日烈士陵园有望得以修复。
在重庆的蒋介石得知第128师在陶家坝大败日军的消息后,立即派中将参议马青苑送来金质抗日勋章一枚,王劲哉拒绝受勋,马青苑只得扫兴而归。
伪武汉绥靖公署1940年初在武汉成立后,其所部黄卫军12月在汉阳黄陵矶成立,由汉奸熊剑东任军长。

熊剑东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熊剑东是浙江昌化人,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归国后在冯玉祥部任参谋。抗战初期任国民党淞沪游击司令,后被日本特务逮捕后押往日本,遂变节投敌充当汉奸。
1941年1月30日,日军侵占沙湖,黄卫军将司令部设于沙湖河街,随后,日军将汪步青、李太平部编入黄卫军,辖2个师。第一师约5000人,师长汪步青,驻汉阳、汉川等地。第二师约1000人,师长李太平,驻沙湖等地。
此时,王劲哉认为,日军挟其优势兵力,大举攻犯,战线过长,不易指挥,少数工事已被摧毁,势恐不支,不得不引退以避其锋。
遂令县城、峰口、谢仁各地守军,作坚壁清野焦土抗战之准备,即于是年夏历正月十五日,命兵士带携石油火种,将县城、峰口等处房屋,挨户燃烧,不准留存一栋。
一时间,各处熊熊大火,遮遍天日,三日夜不熄。自此,具有数千年历史之县治,无论公私建筑及古迹文物,悉被焚毁无遗。抗战时期,执行焦土政策,其彻底政策,恐无出其右者。
是时,正值严冬,继以大雪,民忠流离道途,啼饥号寒,不可终日。焦土工作完成,随即退走,倭寇跟踪侵入。人民无家可归,后遭杀掳淫掠,为状厥惨。
正月十九日,日军攻陷葫芦坝,攻击姜口县府行署,王派易团正面冲锋,战死官兵一连。朱树烈县长率同全体职员及三个自卫中队,暂退离敌地五里的青锋岭,白昼疏散,入夜办公。不旬日,日军攻击搜索到这里,朱又率部奔出监利分盐。
朱树烈是王劲哉去年任命的县长,同时被任命的还有另外几个人:
第128师工兵营长杨振华兼任汉川县长、饶薛如任潜江县长;参谋冀志学兼沔阳县县城区长;师部秘书鲁方武兼沔阳县峰口区长;师部书记员朱念五兼沔阳县通海口区长。
1941年春,日军以王劲哉为心腹之患,举鄂中大部兵力万余人,配备飞机约二十余架,大炮二十余门,由伪皇伪军熊剑东部向导,大举进犯东荆河,以飞机大炮狂炸猛攻各地工事暗堡,日夜不息,以陶家坝、施家港攻击为最烈,我军奋死抗战,毙敌数百。
这时,王劲哉已由峰口撤退关湾,将其所部化整为零,派张平海团星夜偷渡东荆河,会同河北游击队,及天门、汉川、汉阳各部,以便衣潜入仙桃、彭场、张沟纵火,再以少数部队突击各处,大肆骚扰日军。
敌攻占县城、峰口各地后,一片焦土,未能驻守,且王师已化整为零,别无主力目标,乃在东荆河南朱新场、白庙、陶家坝、施家港、葫芦坝设防驻阴,王劲哉率部绕入东荆河以北攻击。
而日军除分兵驻守据点外,其余全部星夜拔营分途应援,王复派队袭击其后,夺回施家港。
匝月后,驻守葫芦坝之敌,不能与陶家坝、白庙、朱新场各驻防之地取得联系,随即撤退。因我据有施家港,将其交通切断之故,回救仙桃、彭场、张沟之敌,兵力分散,经我首尾夹击,纷纷败北,无复再有进志。
王即于关湾迁回,设司令部于百子桥,推进所部仍驻原防。朱县长及全体职员,亦由监利分盐转回沔阳三官殿,在附近陈家祠堂设立行署,照常办公。
此次王师遭受打击后,对乱战措施,更有进步,对于工事之构筑,更增经验,复精益求精,按照以前方式,缩小范围,构筑隧道,里层节节相通,并沟通工作以外之交通壕。
同时,构成三座,猗角相崎,或每距二、三里即如式建筑,每一工事之附近,构筑类似公墓之最小工事群,每座可容四人,面枪眼满布伪制。
此时,构成之工事,对于防御空袭,收效尤大,再构筑后极神秘,非主其事者,不核与闻,但并不需要如何贵重器材,仅只以土木两项垒砌坚实而己。
随后,王劲哉令李旅兼汉沔游击司令,古旅兼天川游击司令,薛旅兼潜监游击司令,任旅兼峰口守备司令;
收编李太平为新五师师长(未就职),收编苏振东为旅长,相敌虚实,不时出击日军。
第128师在陶家坝与日军一战取得辉煌战绩后,在重庆一时引起轰动。“王老虎”绰号的更是名扬万里。
当时,作为国际新闻社的记者冯轶,想采访一下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并且得到了国际新闻社社长范长江的支持。

冯轶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出生于1915年的冯轶,又名冯英子,祖籍江苏昆山,家境贫寒,只读了5年小学,12岁就外出谋生。
1932年,他进入《昆山民报》、《新昆山报》做记者,后任苏州《早报》记者兼编《大光明报》,苏州《明报》战地记者兼上海《大晚报》记者,后入上海《大公报》为战地记者。
1938年,冯轶参加组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分别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任职。
很快,冯轶来到宜昌,请长江上游司令部司令郭忏办理了一张名为“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特派员”的通行证。
一路来到监利,见到了20多岁县长郑桓武。听冯轶说要去沔阳采访,郑桓武说了这样一件事。
他说:
“那次,金专员带着各县县长及随从几十人,携带大量慰问物质,另外还有5万大洋来安抚王劲哉,并且许诺解决第128师一部分给养问题,但就因为谈到希望128师接受中央调编问题,王劲哉当时不悦。”
见冯轶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郑桓武接着讲道:
“等到晚上,金专员的慰问团刚刚就寝,王劲哉就表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晚上10点多钟,招待所旁边突然枪声大作,接着传来手榴弹轰炸的声音。流弹直接打到慰问团的车上,马匹一阵乱叫。后来,王劲哉的人解释说,是防区内士兵发生了误会,引发骚乱。”
冯轶有些吃惊,只听郑桓武说:
“你想,这种鬼话骗小孩子还差不多。金专员是何许人?他一直以精明能干闻名。经过这一阵惊吓,赶紧趁第二天天还没亮,找个借口打马回府。你说,你一个小小特派员,真不怕么?”
冯轶像听天书一样,一路听到这么多关于王劲哉的新闻,心里不免冒出一股凉气,但职业习惯使他更加坚定。
郑桓武见劝阻不了,只得给冯轶开据了去柳关的公函。因为,那里是去沔阳的必经之地。
来到峰口,冯轶走到百子桥防区时,被两个哨兵拦住:“干什么去?”
冯轶递上名片。一个哨兵看后说:
“王师长没那么好见的。我先去通报一声,看你运气如何。”
冯轶站在岗哨外,心里忐忑不安。过了一会,哨兵走过来说:
“算你小子运气好,王师长答应你进去。”
冯轶跟着哨兵来到师部,进到师长办公室,只见一个40开外的中年人坐在藤椅上,身着草绿色军装,腰间是宽宽的军用皮带,皮套手枪扎在一侧。其五官算不上英俊,但看上去很硬朗,眼光很深邃,正静静地看着走过来的冯轶。

王劲哉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冯轶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劲哉,他走上前去,双手递过名片。王摆手说:
“不用看了,我知道你是从重庆来的记者,一路辛苦了!”
接着,卫士上来给冯轶倒了杯茶,冯轶坐下来说:
“陶家坝一战,让全国都知道了王师长的大名。128师驻扎沔阳,有力地阻挡住日军西进的步伐。王师长有很多打败日本人的故事,也有很多治军和治民的强有力措施。作为记者,不来进行一次深度采访,那是记者的失职啊!”
冯轶几句简短的话,既说明了来意,也表明了观点,还暗示着采访将会花费一定时间。王劲哉听后,瞬间就对面前这个小伙子有了好感。他对冯轶说:
“你一路也很辛苦,先在我这里安顿好吧。不仅可以采访我,也可以采访其他人,需要采访谁,我们先作安排。只要不是涉及军事秘密的事情,都可以采访。”
冯轶听后,一颗悬着的心顿时落下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