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除欧洲和北美国家以外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造大量坦克的国家。
事实上,由于其入侵中国的需要,在20世纪30年代时,日本坦克产量远远超过了许多欧洲军队,并且走在坦克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了柴油坦克发动机等多项创新成果。
到1940年,日本的坦克部队已经是继苏联、法国、英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坦克部队。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日本坦克部队在菲律宾对美军和马来亚对英军的早期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1941年之后,日本战略重点转移,将工业重点转向了军舰和飞机的建造,因此,坦克产量在战争后期下降。
同样,新坦克的开发也因此而受阻,在1944年至1945年的战役中,日本坦克根本无法引起英美的注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盟军面对的是十年前设计的坦克。
20世纪初,日本认识到自己在军事技术的许多方面落后,于是向欧洲寻求帮助,并根据战场经验,开始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为此从欧洲引坦克以进行实验。
1918年10月,日本引进一辆英国的马克IV型坦克,随后,又在1919年引进了6辆英国惠比特A中型坦克和13辆法国雷诺FT坦克。
它们主要被日本陆军步兵和骑兵学校使用,有两辆惠比特坦克还被部署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日本第一支坦克部队是步兵第12师团第1坦克分遣队,成立于1925年,部署了5辆雷诺坦克,惠比特坦克则被用于千叶步兵学校。
早期使用的这些坦克,为日本第一辆本土生产的坦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最终由位于大久保区的日本陆军技术局第四军事实验室负责研发。
第一辆原型车采用软钢制造,中央安装了主炮塔,前后安装了副炮塔,类似于法国的夏尔2C重型坦克。
虽然,其于1926年夏天在大阪兵工厂完工,但18吨的重量在当时实在太重,它后来发展成91式和95式重型坦克,但这两种坦克都没有在日本陆军实际服役,认为没有必要采用这种笨重的设计。
在日本坦克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的维克斯提供了一辆C型原型车的销售,并于1927年3月交付。
在维克斯C型测试期间,汽油发动机着火,促使日本设计师在新坦克中使用柴油发动机,在上述基础下,很快进行了第二辆坦克的设计,并于1929年正式服役,该坦克被命名为89式伊号,由于其重达10吨,该坦克被归类为中型坦克。
89式坦克的生产最初被分配给相模兵工厂,但是,相模有限的工业能力迫使其将大部分的建造分包给私人公司,特别是三菱重工,后者专门为89式建造了一个新的坦克工厂。
最初生产的坦克采用118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这种改型被命名为89式A型,直到1934年120马力的三菱柴油机能大规模生产时,89式才装配了柴油发动机,此为89式B型—大津坦克。

89B型的后期配置,采用改进型扁平炮塔前部、分体式炮塔舱门和安装在右后炮塔侧的外部机枪
因为89式的生产直到1931年才开始,日本陆军在1930年订购了大约10辆法国雷诺NC1型坦克。
这种坦克参加了日军坦克部队最早的行动。1932年1月后,配有雷诺FT和NC坦克的第一特种坦克连被派往中国东北,而配有五辆89式坦克和十辆雷诺NC坦克第二独立坦克连参加了1932年2月上海一二八事变。
89式的生产直到1933年才变得相当重要,当时,柴油动力的89式B型坦克成为主要的型号,在1939年结束时制造了291辆。
值得注意的是,89式B型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柴油动力坦克,一方面是因为苏联逐渐恢复和强大,让日本感到威胁;另一方面,则是日本内部军国主义分子逐渐抬头,开始进行军事准备。
不过,由于89式坦克24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太慢,不足以进行机动作战,故而日本陆军开始寻求一款能高速移动的坦克。
1932年,日本本来计划进口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可在演示中出现机械问题,最终未果。于是,石川岛汽车工厂(今天的五十铃)接手了设计任务,并于1933年开始生产92式骑兵坦克,这种坦克重量只有3.9吨,最厚装甲仅6mm,且只装备了机枪。
在实战中,虽然它被证明足以应付前期的战争,且被广泛使用,但仍不能掩盖其战斗性能薄弱的问题,因而该坦克的产量有限。

94式坦克是20世纪30年代生产最广泛的日本坦克,用于支援和侦察。
94式坦克是20世纪30年代生产最广泛的日本坦克,主要用于支援和侦察。它装备一挺机枪,要么是91式6.5毫米、要么是97式7.7毫米。
对该型号发展影响深远的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欧洲的小坦克热潮,以英国的卡登劳埃德 VI超轻型坦克为代表。日本陆军订购了6辆该型坦克,并于1930年交付。
使用中,日本军官认为设计太小而不实用,然而,由于它的履带式拖车,更倾向于步兵支援,激发了日野汽车公司开发一种特殊拖拉机,它比卡登劳埃德更大,在布局上更类似于当时的维克斯轻型坦克,有一个前置发动机和一个炮塔机枪作为其主要武器,设计用途是步兵支援车辆,能够用它的机枪提供火力支援,以及在战场上运送补给。
按照规制,一个坦克连有四个排,每个排有四辆该型号坦克,94式是1930年代最广泛生产的日本坦克,在中国战场上广泛使用。
然而,其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动力是1934年日本对战争计划的修订——该修订是由于日本与苏联在中国东北战场作战的可能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对30个步兵师团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需要,他们当中,有24个师团将部署在中国东北。
即使在例如95式轻型坦克这种更好的设计出现后,仍然没有停止生产94式,因为它制造和操作成本低廉。94式轻型坦克的成本仅为50,000日元,而95式轻型坦克的成本为98,000日元。
虽然89式和92式骑兵坦克的实践让日本陆军十分满意,但他们仍然认为89式坦克速度太慢,而92式又火力、装甲不足。
因此,1933年7月,日本步兵和骑兵学校在这两种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设计了95式轻坦克。

95式坦克示意图
该型坦克重约7.7吨,配备了37mm的机枪,其引擎仍使用89式B型,但重量只有后者的一半,故而速度更快。
原型车在单人炮塔上装备了一门37毫米炮,但在大规模生产开始之前,它们被修改为在炮塔右后方的延伸部分包括一门独立的球型炮塔,模仿89式B型。
这种修改,允许坦克指挥官根据任务,通过向前适当移动武器,使用37毫米炮或机关枪。
积累了关于94式坦克的作战经验之后,日本陆军继续进行标准化装甲车辆燃料供应并且完全转向柴油发动机。同时,质疑在94式上使用履带式拖车的必要性,并且争论火炮和机枪装备的效率。
这时,一辆装有一台新型柴油发动机和一门94式37毫米炮的原型在1936年由日野汽车公司完成,沿袭了早期94式坦克的配置,发动机在前,炮塔在后。
可是,试验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于是提出了另一种布局,将发动机移到更靠后的位置。
第二架原型机于1937年11月完成,并被命名为97式轻型坦克,它在1939年取代了日野汽车公司生产线上的94式,主要由步兵师团的侦察分队使用。
同样是因为89式的车速过慢问题,日军希望设计一款新型中型坦克,其部分灵感来源于英国A6坦克。
新设计重点在于提高坦克速度,以跟上95式等轻型坦克的步伐。武器装备仍沿用89式的57mm低速火炮,装甲也并不厚,这是因为日本陆军希望保持坦克重量、减少生产成本。
虽然按照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它的防护已经可以,但在1941年之后根本不行。

1942年2月15日,日军97式坦克纵队在新加坡市区图片来自网络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与其他国家一样,将坦克联队分属于各个师团。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凡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都有坦克部队参加,1934年首先在关东军成立了独立混成第1机械化旅团。
其集中使用坦克是在1939年春天的南昌作战、秋天的“诺门罕”作战。有成功也有失败,徐州作战、“诺门罕”作战,损失较大。特别是在徐州外围,日军连连以坦克群发起攻击,但被第5战区炮兵击毁不少。
这时,日军有两所坦克学校,一在其国内的千叶县,一在我国东北的四平市。
1941年6月,山下奉文率陆军视察团考察了德军、意大利军在欧洲作战及战场情况,他们对德军以摩托化步兵、坦克集团、轻轰炸机群为主体,协同进行之“闪击战”,印象极深。
回国后,他提出应集中使用坦克部队的建议,后来根据日军以前在诺门罕与在马来亚、菲律宾、缅甸使用坦克部队作战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教训,深感需将分散使用之坦克部队,进行集中编组,以发挥坦克部队快速、机动的突击能力。
为此,1942年6月24日,日军大本营下令组成坦克军(机甲军),由吉田德任司令官,下辖坦克第1、第2、第3师团和坦克教导旅团。1944年7月6日,又组成坦克第4师团。
日军战车师团,其编制总人数约为13820人。这时,其步兵师团总人数已达24440人。
(一)战车联队为1070人左右,编有中战车3个中队,轻战车1个中队,炮战车(自行火炮)1个中队,1个维修中队。
(二)机械化步兵联队,约为3030人,编有3个大队。每大队为3个步兵中队,1个重机枪中队;联队直属1个山炮中队。
(三)搜索队约为700人,有轻战车2到3个中队,步兵1个中队,自行火炮1个中队。
(四)速射炮队约为340人,编有3个中队。
(五)机械化炮兵联队约为1500人,编有野炮1个大队(3个中队),10.5公分口径榴弹炮两个大队(每大队也是3个中队)。
(六)防空队约为1010人,编有高射炮两个中队,高射机关炮4个中队。
(七)工兵队约为1150人,编有3个中队。
(八)整备队约为780人,编有3个中队。
(九)辎重队约为770人,编有4个中队。
其编组序列与部署情况如下:
(一)关东军坦克部队
坦克军军部驻地四平
司令官 吉田德中将
参谋长 寺田雅雄少将
战车第1师团驻地牡丹江
师团长 星野利元中将
战车第1旅团:
辖战车第1、第5联队
战车第2旅团:
辖战车第3、第9联队
机械化步兵第1联队
速射炮队、搜索队
机械化炮兵第1联队
防空队、工兵队、整备(维修)队和辎重队
战车第2师团驻地黑龙江勃利
师团长 冈田资中将
战车第3旅团:辖战车第6、第7联队
战车第4旅团:辖战车第10、第11联队
机械化步兵第2联队
速射炮队、师团搜索队
机械化炮兵第2联队
防空队、工兵队、整备队、辎重队
战车教导旅团驻地四平
下辖辖战车第23、第24联队
战车第15联队驻地 黑龙江边孙昊
战车第16联队驻地海拉尔
(二)中国派遣军坦克部队
战车第3师团驻地包头
师团长西原一策中将
战车第5旅团:辖战车第8、第12联队
战车第6旅团:辖战车第13、第17联队
机械化步兵第3联队
速射炮队、师团搜索队
机械化炮兵第3联队
防空队、工兵队、整备队、辎重队
(三)南方军坦克部队
战车第4联队驻地印尼爪哇岛
战车第14联队驻地缅甸
(四)日本国内坦克部队
战车第4师团驻地千叶县
师团长 名仓刊中将
战车第7旅团:辖战车第2、第22联队
战车第8旅团:辖战车第18、第19联队
以上日军3个在华的战车师团,全部署于中苏、中蒙边境的附近,作对苏进攻的准备。
日本战车师团的编成决定催生了机械化师级火炮的需求,它是以权宜之计的方式完成,使用97式坦克底盘。
这种自行火炮由75毫米90式野战炮组成,安装在改装后的97式底盘上的开放式炮塔内,1941年6月第一次开始改装。1942年,原型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但总共只有26辆。
随后,它被就 II型自行火炮取代,后者将100毫米91式榴弹炮放置在97式底盘上,并采用了略有不同的开放式炮塔,但直到1943年才开始生产,到1945年只完成了54辆。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与1942年的菲律宾作战之后,日军深感其坦克火力太弱,特别是“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安冈正臣中将所率的两个战车联队几乎全被苏蒙军的航空兵、炮兵、坦克部队所消灭。因为,日军主力坦克97式的最大装甲厚度只有30毫米,这使得它很容易受到大多数已有坦克炮的攻击。
作战失败后,日军成立“诺门罕委员会”,除对失败原因进行全面研讨外,为接受教训,对今后作战部队的编组、训练、情报、指挥、通讯、军兵种的协同配合、政治教育、战术、供应保障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武器改进特别是坦克、火炮、飞机重行装备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接着,由工厂重新设计生产,力图使日本的陆军在编组、指挥、士气、装备、战术、各项保障方面等得到提高,缩小与苏、美在军事装备上的差距。
比如:
淘汰原来3.7公分口径铁轮战防炮,新制成口径为4.7公分的胶轮“一式”(1941年式)战防炮;
将原为不收起落架和仅装备7.9毫米口径机枪的“九七式”战斗机,改为能收起落架并装备口径为两公分机关炮的大速度“一式”战斗机等等。
在战车方面,则生产了重30吨、400马力、时速为45公里、装备7.5公分口径炮一门的新式中型坦克。
这种坦克的性能与美军当时所装备的“薛尔曼”式坦克不相上下,并具有载弹量多的特点,可携带70发7.5公分口径炮弹。
随着战局的变化,日军为加强菲律宾及其本土的防御,对其步兵师团和战车师团进行了新的部署,并新成立了若干新的战车部队。
至投降时,其战车部队布防态势如下:
战车第1师团由东北牡丹江调至日本国内枥木县佐野
师团长 细见惟雄中将
战车第2师团由勃利调菲律宾吕宋岛
师团长 岩仲义治中将
战车第3师团由河南淅川调至北平通县
师团长 山路秀男中将
战车第4师团仍在日本国内干叶县
师团长 名仓刊中将
独立战车第1旅团驻地沈阳
旅团长 阿野安理少将
独立战车第2旅团驻地日本国内神奈川县厚木
旅团长 佐伯静夫大佐
独立战车第3旅团驻地日本东京附近更科
旅团长 田畑与三郎大佐
独立战车第4旅团驻地日本福冈县东北福丸
旅团长 生驹林一大佐
独立战车第5旅团驻地日本宫崎县西北本庄
旅团长 高泽英辉大佐
独立战车第6旅团驻地日本宫崎县以西之雾岛
旅团长 松田吉人大佐
独立战车第7旅团驻地日本东京东北霞浦北岸小川
旅团长 三田村逸彦大佐
独立战车第8旅团驻地日本琵琶湖以北三方町
旅团长 当山弘道中将
独立战车第9旅团驻地吉林四平市
旅团长 北武树大佐
以上所部装备的各型坦克,绝大部分是由东京以西、相模川以东、八王子市以南的相模原兵工厂制造或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