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胃不舒服,家人和朋友常会对你说“热水暖胃,要多喝,而且还对身体好”。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带大家一探究竟!

多喝热水对胃好?
多喝热水看似暖胃其实却会伤胃!
事实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经将65℃以上的热饮列入2A级致癌物,包括水、茶或者其他热饮,长期喝热饮会烫伤我们的胃肠道,对胃黏膜造成伤害,长此以往会增加食管癌和胃癌的发病风险!
开水还是放凉一些再喝,35℃~40℃的水温对人体的胃肠道是最友好的,所以别再劝人“趁热喝”了,这容易好心办坏事!
国人胃病高发主要有6大诱因!
据世卫组织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仅中国肠胃病患者就有1.2亿。其中以慢性胃炎最为普遍,发病率达到了30%。我国胃病高发主要与以下6大因素有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于胃部及十二指肠中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它可以引起胃黏膜轻度慢性发炎,甚至引发胃溃疡和胃癌。
而且,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这主要是与平时的一些习惯有关,比如餐具清洁不到位、不分餐、一筷多用、口喂孩子等。
因此,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餐前便后勤洗手、使用公筷公勺、餐具定期消毒、杜绝用嘴喂孩子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一旦家庭中有人感染,其他成员阳性率也会增加,应定期检查,及早防治。
2、喝酒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饮酒后,乙醇会在胃内储留,可使胃黏膜变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进而引发胃痛、反酸等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胃溃疡和胃出血等情况。
3、高盐饮食
腌菜、腊肉、咸鱼等都是广受欢迎的传统食物,但这些食物的共性就是含盐量过高,而长期高盐饮食,会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黏膜抵抗力,甚至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穿孔等一系列胃肠道疾病。
并且,部分高盐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在胃内可被还原菌转变成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其具有极强的致癌性。
所以,每日的食盐量要少于5克,腌制、熏制类食物要少吃,另外购买包装食品的时候也最好看一下配料表,建议选择低盐的。
4、三餐不规律
三餐不规律、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会打破胃酸正常分泌的平衡状态,使得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进而引发消化不良、反酸烧心、胃糜烂、胃溃疡等病症。
所以,生活中要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每餐只吃七八分饱,有助于让胃的运动起搏细胞、胃酸分泌形成规律,使胃功能更协调。
5、情绪不稳定

胃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是最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之一。数据显示,57%~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情绪异常。
情绪不畅会影响大脑神经出现紊乱,支配胃的神经出现异常,胃内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容易引起胃痛、反酸、恶心、呕吐等胃部不适,进而引起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因此,平时大家要学会控制情绪,想生气或者发怒的时候多做深呼吸、听听音乐、跑跑步,让自己平静下来;心情不好的时候别自己闷着,和朋友出去逛逛街、旅游,放松一下。
6、熬夜
熬夜对胃的影响是非常大,人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平均两到三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这个过程一般是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的。如果经常熬夜,胃肠道得不到必要休息,胃黏膜的修复就不能顺利进行,久而久之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
另外,人的胃除了分泌胃酸胃蛋白酶消化食物外,还能分泌一种有自我保护作用的TFF蛋白,TFF蛋白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一种黏液膜,一方面能减少坚硬物质损伤胃黏膜;另一方面,其实弱碱性的,能有效阻止胃酸对胃黏膜的腐蚀作用。而夜间熟睡时分泌的TFF蛋白,相当于白天一天分泌的20~30倍。长期熬夜,TFF蛋白分泌减少,胃的保护、修复能力减弱,胃病自然就会找上门。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
40岁以上人群或日常有抽烟、酗酒、喜食腌制油腻食物习惯的或本身有胃病、胃癌家族史的,要格外注意了,以上属胃癌高危人群,最好能定期进行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