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远传》第二部《高志远》第二章1.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8-09 20:28:49

历史人物传记《高志远传》第二部《高志远》第二章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

高志远画像

1.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

“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简称“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华北武装自卫会”、“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或径称“自卫会”。

《冀东革命史》记:“1937年9月,将设在天津的华北各界联合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自卫会’)”,其它目前所见书、文所记,大多与此相同。这可能是史料收能全面的缘故。

其实,其间颇有曲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原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员肖义芳征集抗日战争史料时,原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委员张申府教授将他家保存的、由刘清扬委员主编的《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重要文件》等贡献出来,存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1987年5月,肖义芳馆员以此为据,撰写了论文《中共北方局领导下的“华北人民军政委员会”及其主要活动》。

肖义芳记:《华北人民杭日军政委员会重要文件》包括三个内容:1.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的“组织大纲及游击队组织系统表”、“成立大会宣言”、“成立大会告华北同胞书”、“政治纲领决议案”;2《在华北发展游击战争的条件》——录陶尚行(刘少奇化名)《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3.刘清扬作《华北陷落与游击战争的发动》。

张致祥记:一九三七年八月,在天津领导“华北各界救国联会”活动的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杨秀峰(杨秀林,中共党员)、中国大学教授张致祥(管彤、中共党员)、刘清扬(爱国民主人士)、董毓华(王春裕,中共地下党员),“在刘清扬家召开了一个会,参加的人有杨秀峰、董毓华、李楚离、刘清扬、吴承士等。”(张致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一些历史情况》,载《天津党史资料通讯1982-7》)

姚依林记:会上“商讨了抗战开始以后的工作方针与工作方去”,决定(一)在敌后继续抗日救亡运动,努力开展党的统一战我工作,对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进行统战工作,争取他们参加党所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二) 在敌后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决定创办油印报刊,用报刊给人民以爱国教育和鼓舞。(三)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给敌人以心腹打击。

在“以杨秀峰为首的,以董毓华为党组书记”的“华北各界救国会”领导下,为了发动和组织华北地区的游击战争,拟于三七年九月将“华北各界救国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姚依林《对董毓华同志的怀念》,载《人民日报》,1980年5月5日)

肖义芳记:其时党内的联络点在天津的佛照楼、渤海大楼、基泰大楼。

根据中共北方局和河北省委指示,十月中旬,董毓华等邀集河北各地抗日游击队的代表举行会议,商讨扩大抗日游击武装和统一领导的问题

通过事先的分头酝酿,十一月五日,各地代表十五人以祝贺刘清扬迁居为名,在天津的刘清扬住处,举行了全体会议,成立了“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并通过了军政委员会的组织大纲、宣言、告华北同胞书及政治纲领决议案。

他们在《宣言》中指出,“本月五日,华北各地民众、华北各地武装队伍,为了统一斗争,为了号召各地更广泛的开展游击战,特集合各部,成立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

军政委员会的领导成员由三部分人组成:有我党的杨秀峰、董毓华、李楚离等人;有抗日爱国民主人刘清扬、张申府、高志远(高翔云)、洪麟阁、杨十三等人;有国民党抗日派王若僖、张子奇(张志岐) 等人。

当时,我国抗日战争在组织上是以国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义进行的,“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建立后,要取得国民政府的承认,才能获得合法地位,同时还要争取军事费用,以解决军饷、武器、装备、被服、医药等问题。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一日,董毓华、刘清扬从天津启程,到武汉向国民政府陈立夫报告了华北地区沦陷后的形势和抗日情况,“备案”成立“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

马辉之记:“国民当局坚持要取消‘抗日’两个字,王仲华同志不能决定,就去请示董必武同志(当时为我党驻武汉代表团负责人)。董老当即表示,华北已被日本人占了,在那里搞自卫,对象自然是日本人,去掉‘抗日’二字可以同意。于是就备了案,取得了合法地位。”(马辉之《中共河北省委对冀东人民抗日武装暴动的准备》,见《纪念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第161页)

刘清扬记:之后,国民政府给予活动经费2000元,当时二千元活动经费解决不了问题。经商议,决定刘清扬留武汉,向各界人士和爱国侨胞开展募捐活动,董毓华返回北方报告情况。不久,刘清扬在武汉向各界同胞和爱国侨胞募得两万元,寄回北方,有力地支持了华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刘清扬《“七·七”追怀抗日青年王春裕》,见《魂系冀东》,第329-331页)

故“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又称“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

刘清扬记:“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暨“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建立以后,首先在敌后开展了抗日宣传,当时“在华北,除了几种汉奸报外,民众看不到我们自己的报纸”,得不到关于抗日战争的真实消息,因此决定创办小型抗日报刊,由张致样、杨秀峰、刘清扬等人负责编辑、出版、发行,一九三七年九月,首先出版了《时报》,十月又改名《新闻报》。由于条件的困难,这些报刊都是油印刊物,但却真实报导了群众渴望了解的抗日战争真实情况。

敌人对这些刊物视如洪水猛兽,千方百计进行破坏,而人民为了获得一张小小的油印报刊,甘冒生命危险,“愿出十个铜子、二十个铜子,甚至一毛两毛买一张,也有愿意出两块钱订一个月的。”这些报刊都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日寇的作用。后来还出版了《风雨同舟》和《时代周刊》,这些刊物主要量把北方局和河北省委关于全面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精神,传达到坚持地下抗日斗争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去。(刘清扬《华北陷落与游击战的发动),载《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重要文件》)

张致祥记: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在统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动员国民党上层人士参加自卫会,如争取了国民党蒋系代表王若僖(天津电报局长)为自卫会的主任委员,桂系代表刘绍襄、阎系代表张子奇(天津电话局长) 等参加了自卫会的领导工作;“另一方面,争取一些国民党上层分子到抗日根据地去”,如曾派“谢甫生和张致样去动员刘绍襄去担任冀东的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后来他去了冀东和平西。”(张致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一些历史情况》,载《天津党史资料通讯1982-7》)

肖义芳记:发动和组织冀东抗日大暴动,建立冀东地根据地,更是“军政委员会”的工作重点。

一九三八年二月,......中共河北省委以“自卫会”的名义,在天津召开了秘密会议,河北省委和冀东党委的马辉之、李运昌、李楚离、朱其文等,“军政委员会”领导人董毓华、洪麟阁、王若僖、高志远等共四十五人出席了会议,对实现冀东抗日大起义作了具体部署。

这次会后,李运昌、李楚离、董毓华、高志远等分赴冀东各地,组织起义武装。

一九三八年六月,冀东党在做出起义的决定后,同“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人共同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或称“基泰楼会议”,见《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历史》第一卷,第71页),决定建立“冀东抗日联军”,由高志远任司令员,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员,成立三路指挥部,高志远为第一路司令员(《冀东革命史》等书、文均记洪麟阁为第一路军司令员,所记与此不同),董毓华为政治主任;李运昌任第二路司令员,胡锡奎为政治主任;洪麟阁任第三路司令员,杨十三为政治主任,会后分别准备组织起义。

一九三八年七月,冀东人民抗日大起义爆发。一九三八年八月,中共河北省委撤离天津,转移平西,建立了冀热察区党委,从此,“华北人民抗日军政委员会”暨“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停止了活动。

陈维记:刺杀刘佐周,“高志远声名大振,成了传奇式人物,国共两党抗日爱国人士不断寻访高志远。1937年9月,高志远应邀加了在天津召开的第一次‘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会议,当选为领导成员之一。”(陈维《我两次跟随高志远除》,见《魂系冀东》,第11页)

又记:“1938年5月在天津召开的‘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第二次大会上,是王仲华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军事部长的身份,提议高志远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司令员的,与会代表一致赞同王仲华的提议,共同推举高志远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司令员。”(陈维《投抗日同盟军未果,高志远结识王仲华》,见《魂系冀东》,第33页)

王仲华之女董继烈记:“通过几年的交往,高志远与我父亲已成为莫逆之交,父亲为了提高高志远的思想意识和军事素质,先后带其到平津参加各种训练班”,“高志远以无党派爱国人士的身份参加‘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并当选为委员,就是父亲推荐的。”(董继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见秦戈《冀东抗联司令高志远·代序》)

高继志记:“七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些电文(指冀东起义后中共冀热边特委致中共中央电、中共中央贺电),我仍然十分感动,这是对冀东抗日联军的评价,也包含着对我父亲的支持与鼓励。平心而论,父亲当初不过是一个仗义疏财、抱打不平的血性汉子,这种人历史上并不少,固然可敬,但是‘个人奋斗’是很难成就什么事业的。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使父亲成了冀东抗日战争初期的风云人物。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父亲一个人怎么能号召起数万大军呢?!”(高继志《为国家的兴亡流尽了最后的血》,见《魂系冀东》,第92页)

爱国民主人士——刘清扬

0 阅读:7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