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探索!董卫国教授报告分享

妙菱看健康 2024-11-22 04:12:22

克罗恩病(CD)一直是备受临床关注的消化系统疾病,且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C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已经造成了重大的卫生负担。基于此背景,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董卫国教授分享了题为《克罗恩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探索》的报告,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董卫国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副主任

学术任职与荣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湖北名医工作室负责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心理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营养与支持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微生态协作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及省部级项目16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1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主编及主译专著和教材28部,包括4部国家规划教材(“十四五”《消化系统与疾病》、“十二五”《消化系统》及“十二五”《临床医学PBL教程教师版》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免疫等多个相关因素。近30年来,我国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国家造成重大卫生负担。

一、概述

CD属于IBD中的一种。随着慢性炎性病变的发展,CD患者可能出现肠道狭窄、瘘管、脓肿等肠道结构性损伤,通常需要手术干预。研究结果显示,40%的CD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肠道损伤。国内外共识指南均指出目前尚无诊断CD的“金标准”,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影像学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此外,早期CD无特异性表现,临床上易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因此,CD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存在困难。

二、诊断

CD诊断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CD患者症状首次出现到第一次就诊,第二阶段为第一次就诊到CD疾病确诊的时间。2012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了CD诊断延迟的概念,国内外研究多将诊断时间从短到长排序后取75%~100%区间定义为诊断延迟时间。多项国内外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目前CD诊疗过程中普遍存在诊断延迟。诊断延迟严重影响CD患者的预后。研究发现,存在诊断延迟的CD患者发生狭窄和瘘管等肠道损伤的风险增加,肠道手术风险增加,累积CD相关再住院率显著增高。

三、总结

对CD早期临床诊断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减少诊断延迟、延缓疾病进展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手术风险等。因此,高度重视CD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易感性分析,有利于早期识别CD易感人群,减少诊断延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减轻患者疾病负担等。同时,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充分了解CD的自然病程演变规律,为早期诊断CD制定操作规范或标准。此外,有待构建CD早期诊断的方法和工具,研发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生物标志物,为CD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消化专科医生培训和患者教育,从医生和患者端出发共同减少诊断延迟,从而对CD进行早期诊断。

撰稿专家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董卫国教授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