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的七八载光阴里,新茶饮品牌仿若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奇幻之旅,从曾经万众瞩目的高光之巅,一步步缓缓迈向归于平凡的道路。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2年年底,茶饮行业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 奈雪的茶豪掷5.25亿元,一举拿下乐乐茶43.64%的股本权益,顺利登顶成为乐乐茶的第一大股东。

于行业而言,这样的合并收购大事件,绝非偶然。在曾经被资本热捧的风口期,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意味着行业开始告别盲目扩张与疯狂竞争的混沌阶段,逐步回归到理性发展的正轨,更象征着新茶饮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式落幕。此刻,当喧嚣渐息,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探寻新茶饮的发展轨迹,剖析背后的成败得失,无疑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绝佳时机,或许能从中窥探到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新旧茶饮的更迭轨迹要理解新茶饮,得先从旧茶饮说起。旧茶饮的代表是我国台湾的珍珠奶茶。关于珍珠奶茶的诞生,有两种说法。其一,它源自台中市的春水堂,在一次内部新饮品竞赛中,一位店长将粉圆,也就是由木薯粉制成的小吃,放入泡沫红茶中,老板刘汉介喜爱这个创意,取 “大珠小珠落玉盘” 之意,将粉圆命名为珍珠,珍珠奶茶就此诞生。

另一种说法是,台南市翰林茶馆的涂宗和先生在鸭母寮市场见到白色粉圆,尝试加入奶茶中,起初叫 “翡翠珍珠绿”,后来将茶底换成红茶,粉圆变为黑色,形成了如今常见的珍珠奶茶。不管哪种说法,珍珠奶茶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掀起热潮,开启了奶茶加小料的饮用方式,从商业角度看,它具有开创性,使奶茶从单一品类变得丰富多样。
20世纪90年代,台式奶茶进入大陆市场,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0 - 1995年是茶粉调制时代,奶茶用茶粉冲兑,价格三五元一杯,主要面向学生和年轻消费群体,这一时期商家品牌意识薄弱,没有知名大牌。90年代中期至2015年,奶茶制作原料升级为茶渣加奶精,价格提升,10元以上的奶茶出现,上海的红茶坊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当时的奶茶不仅有珍珠奶茶和冰红茶,还增加了更多小料、不同茶底和口味,有了消费升级的属性,蜜雪冰城、Coco等常见品牌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2015年,新茶饮品牌崭露头角。这一年,奈雪和茶颜悦色成立;2016年,皇茶改名喜茶,第一家乐乐茶落户上海;2017年,鹿角巷从台湾进入大陆。新茶饮品牌用料更优质,采用真奶、真茶和新鲜水果,配料搭配多样,菜单更新频繁。它们以星巴克为对标,注重第三空间,店铺面积在100 - 200平,价格也对标星巴克。同时,新茶饮品牌多采用直营模式,重视品牌建设,通过社交媒体运营和推出话题新品,让消费者为高价买单,顺应了当时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在新茶饮的引领之下,旧茶饮亦开启转型之旅,开始注重品质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新茶饮的内卷困局多年来,新茶饮市场新品层出不穷,但始终未脱离 “茶 + 奶 + 小料” 的基本范畴,顶多是在此基础上丰富为 “现泡茶 + 糖 + 奶盖 + 鲜切水果 + 小料” 的排列组合,本质上并未改变人们喝奶茶的方式。曾有观点犀利地指出,新茶饮玩家更像是卖果切的,虽然话糙,但道理不假。卖果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刚性成本高,水果价格透明,剥皮切果的人工和房租难以压缩,成本与盈利紧密挂钩,利润结构不佳则生意难做;二是没有门槛,竞争对手容易模仿,推出相同的水果和季节新品,导致利润空间有限,注定只能赚辛苦钱。

茶饮行业也面临类似问题。从浙商证券和艾瑞咨询的报告数据可知,奶茶行业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料、食材、员工薪酬和租金这三大刚性成本上。新茶饮由于注重品牌建设,营销成本占比更大,对于强调第三空间的品牌,店铺租金占比也高于档口店。因此,新茶饮品牌盈利需要宽松的竞争环境和利润空间,但现实是竞争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部品牌如喜茶和奈雪,在体量、定位和品牌价值上相差不大,谁也难以稳操胜券,只能陷入内卷。
以奈雪为例,从其上市招股书可见,2018 - 2020年,奈雪净亏损分别为0.66亿元、0.39亿元、2.0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3亿元;2021年亏损1.45亿元;尽管疫情对其业绩有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新茶饮价格已接近市场接受的天花板,却仍难以盈利。喜茶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品牌价值略胜奈雪一筹。喜茶的小店数量较多,亏损状况或许稍佳,然而,也远谈不上乐观。

新茶饮品牌起初试图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将自身打造成好生意,创造更多隐形资产,这也是它们对标星巴克的原因,星巴克凭借强大的品牌势能,能获取更低的租金和更长的免租期。新茶饮品牌通过制造排队现象、与城市文化绑定、推出高价产品以及频繁更新新品等方式,塑造品牌形象,增加品牌价值。然而,漫长的竞争并未带来理想的结果,疫情的冲击更是让头部玩家尽显疲态。2021年,茶颜悦色关店裁员,喜茶也传出裁员和奖金问题,乐乐茶退出华南市场,奈雪上市即破发。

在现实的压力下,新茶饮品牌开始转变思路,既然难以成为好生意,那就尝试成为大生意或快生意。奈雪收购乐乐茶,喜茶开放加盟,都是为了扩大规模。2022年初,各大新茶饮公司纷纷降价,将价格普遍降至30元以下,甚至尝试10 - 15元及更低价位,目的是推动销售增长和规模扩大,优化利润结构,改变资本市场对新茶饮的负面看法。
但新茶饮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企业需应对上游供应商、下游购买者、潜在新玩家、其他行业替代品以及同行业竞争者这五种竞争力量,而新茶饮企业在这五个方面都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虽能做大,但不强且难以盈利。

几年前,新消费浪潮下,所有消费品都被冠以 “新” 字,新茶饮也不例外。如今看来,无论多新的茶饮,最终都要回归到挣钱这一根本问题上。未来,新茶饮品牌能否突破困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盈利之道,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文本来源@赛雷三分钟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