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的“故、先、显、考、妣”,分别是什么含义?用错会闹笑话

渣叔罗影的人生 2023-12-23 17:09:01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

生老病死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每当一位亲人去世后,都会为其举行葬礼,随后会在他的坟前立上一块墓碑,来祭奠他不枉在这个世界走上一遭。

而在墓碑上会镌刻有逝者姓名、籍贯、家世、生卒年月、经历事迹等文字,这些文字统称为碑文,从几十字到上千字不等。

其中还有一些名词,一般人看到往往不清楚是何意,比如说“故、先、显、考、妣”这几个词汇,它们各有意义,如果用错了会闹笑话。

“故”字,顾名思义,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意思,过去的,从前的,于是引申出故去的,逝去的意思,我们常常听到的故人、故国等就是这个道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死”和“亡”等字眼往往绝口不提,认为这是十分不吉利的字眼,即使亲人已经逝去,也不会用这些字眼来描述,因此,古人常常用“故”字来代替,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对已逝亲人的追思和哀悼。

相对于直接使用“死”或“亡”等字眼,使用“故”就显得更加正式和文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逝者的尊重,通常,墓碑上会刻有“已故某某之墓”,也是一种尊称。

不过,这个“故”字,也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一般都是关系密切的人才用,比如说,子女给去世的父母立碑表达自己的追思和哀悼时,会用到这个“故”字。

通常子女为父母立墓碑刻字的时候,会刻有“故先妣”、“故先考”等字样,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怀念和尊敬,这种用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普遍,强调了亲情的珍贵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若是其他亲属和朋友为逝去的人立碑时,往往都会省略这个“故”字,这时墓碑上会刻上“显考、显妣”或“先考、先妣”等字。

另外,有时候,“故”字前面还会跟着朝代国名或是地名,比如道光年间去世的,就会在墓碑上阴刻“清故”后缀头衔,有皇家功德在里面的,就该“皇清故”,而有名的“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就是因为这个碑刻于北魏年间,前面两个字才作“魏故”。

而在一些大家族里,“故”也有新的定义,那些虽与家族有关系但却没有得到承认的人,也会用到了这些人的身上。

比如说,家族族长的小妾、丫鬟等,他们之间虽然已有夫妻之实,但没有夫妻之名,不仅无法得到家族的正式承认,去世后也不能葬入祖坟当中,而且墓碑上都会刻上“故”字,以示区别。

先、显

观察墓碑可以发现,有的上面刻有“显”字,也有的上面则刻有“先”字,两者虽然读音差不多,用法也差不多,但却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先指的是先人、先辈,是后代对已故长辈的尊称,古人称呼自己的逝去的先辈时,都会加些敬语,比如说“先祖”,“先父”等等。

而显字则是比先字更加“尊贵”,并不是一个通假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表示显达、显赫之意,刻在墓碑上就是对已逝之人的溢美之辞,而显字用在墓碑上,是从“皇”字演变而来的。

清代的《读礼通考》有记载,原先古人在祖、考及妣之上,都会加上一个“皇”字,而这里的“皇”字并非专指皇帝君王,而是指高、大、上的意思,就曾有“皇考”、“皇祖考”等意思。

到了元朝大德年间,朝廷规定不允许再用“皇”字,改为“显”字,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墓碑上刻“显”字,如果一些墓碑上,刻有“显”字,就说明墓碑主人生前身家不凡,并非普通人。

在古代能用“显”字的人,大多数都是高官厚禄或家缠万贯的,正所谓“高官显爵”、“达官显贵”,没有贵重的身份,也不能随意担起这个字。

不过,如果一个人德高望重,对乡野、家族都有很大贡献,也可以被称为“显人”,去世时,也能用这个字来刻碑,这种用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以及对身份地位的尊重。

当然,能用“显”字的话,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根据古代礼制,必拥有孙辈后代,否则哪怕是功勋显赫之人,他们的墓碑上也只能使用“先”字,不能使用“显”字,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家族传承的重视。

另外,古人相信轮回,认为一个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并不代表着他彻底从世界上消失,他的灵魂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此,墓碑上的“显”字还寄寓着对逝者在另一世界的幸福生活祝愿,希望他们还能过上平安幸福、显赫富贵的生活。

相比显字,先字用的比较多,普通家庭的人,亲人去世了基本上都会刻上先字,不仅如此,在古代,由于战乱、疾病等因素,许多人客死他乡。

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无法将遗体送回家乡安葬,这时,友人会将他们就地安葬,也会在墓碑上刻上先字。

比如说,在古代残酷的战场中,许多士兵都会战死他乡,都是由活下来的战友代为处理后事,墓碑上便会刻上“先”字,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同时,也让逝者能够回归故里。

考、妣

“考”和“妣”,同样也是墓碑上最常见的两个字,《礼记》有云: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这里面就解释道,父亲亡故就被称为“考”,母亲亡故后则称为“妣”。

在汉语中,就有一个形容悲伤的成语叫如丧考妣,意思就是说人悲痛难当,像是丧了父母亲一样。

而这两个字源于古代的甲骨文“老”字,表示一个拄着杖的老年人,代表着年迈的父母,之后,“老”字拆开逐渐演化成“考”和“妣”两字。

古人一般称呼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家父”和“家母”,而称呼别人家的父母,则为“令尊”和“令堂”,这些称呼都属于敬辞,讲出口的话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若是父母去世后,便不能像之前那样称呼了,“考、妣”两字就在此时派上用场,在墓碑上,父亲的就会刻上“故先考”或者“故显考”,母亲的则是“故先妣”或者“故显考”。

古人一般都是夫妻同穴,也就是合葬,因此诗经上就有“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样的句子,如果夫妻两人一同离世,子孙会为其合立一个墓碑。

而在刻碑文时,会将男碑主名字刻于左侧,女碑主名字则刻于右侧,这是因为古代是“男权社会”,人们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很大,男子无论在生前还是在死后,地位都要高于女子。

若是夫妻二人不同时间离世,墓地就会虚左以待男,虚右以待女,并且一般先单独立个墓碑,合葬后再另立合葬墓碑。

结语

事实上,墓碑上除了现在具有普遍性的“故”、“显”、“考”、“妣”四个字之外,通过资料可以发现一些元朝之前的名士大墓的墓碑之上,往往还会有一“皇”字而非“显”字,这是因为在元成宗大德年间之前,我们的古人都以“皇考”来美称父母。

到了元成宗之时,并未深谙汉语意思的元朝统治者,以为皇有皇家的意思,便命令士庶平民不能用“皇”,于是“皇”字遂改为“显”。

而在墓碑的行文规则上,也遵循了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传统,以左为尊,也就是考居于左侧,妣居于右侧,甚至于碑文的字体大小都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

可以说,一方小小的墓碑,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却不仅仅蕴含着后人对先人的深情厚谊与尊重,更有对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文化的传承。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97

渣叔罗影的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