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下馆子”这个词汇,在过去的岁月里,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可以去下馆子的。
在那逝去的七十年代,2块钱就能在饭店吃顿好,别觉得2块钱便宜,在当时,愿意拿出来消费都要下很大的决心。
那么,在70年代,2块钱究竟能在饭馆吃些啥?对于那些吃过的满满都是回忆!
2块钱在70年代的概念7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物资还十分匮乏,买东西都需要票据,那时候的物价水平和社会生活状态与现在相比,真的不是一个量数级的,物价相对低得太多,并且人们生活的简单而又充实。
在那个年代,2块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如今它的面值,2块钱可能是普通人半个月的生活费,或者是一个孩子攒下两个月的零用钱。
可以说,对于70年代的2块钱那可是一笔巨款啊,这主要因为当时挣钱并没有现在那么容易。
就当时的农村来说,一天挣五、六毛那是好的生产队,贫困地区的生产队一天也是十分,分值2分钱,也就是说干一天只能挣到两毛钱,一年下来也就是90多块钱。
而在城市的话,那个年代的2块钱,基本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天到三天的收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400。
在70年代,2块钱可以买到的东西,远比如今要多得多,当时买什么东西都是按“分、角、元”计算的,不像现在兜里没有百八十块都不敢逛超市。
在当时,2块钱可以买到30个土鸡蛋,在现在就得20到30块,2块钱够6个人早餐吃得饱饱的,如果在现在,6个人想要吃顿早饭,至少得花上40块。
猪肉在当时一斤只需9毛,2块钱就能买上2斤多的猪肉,并且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其实就是奢侈的事情,只有过年时,才会拿上肉票去供应的地方购买,够一家人吃上好几天。
而大米一斤也只要0.12元,2块钱凭票就能买到10多斤大米,可以满足一家人差不多10天的口粮。
70年代的家庭,家里不止一个孩子,为了养活他们,人们总是省吃俭用,2块钱都恨不得掰开了花,花钱购买东西更是慎之又慎。
不过,70年代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人们家中也不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风貌依然积极向上,非常容易得到满足。
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愿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天天吃饱饭,下一次馆子,因为那里能吃到平时很少吃到的美食。
70年代下馆子事实上,在70年代的中国,下馆子是一件很有面和颇为奢侈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一年甚至多年一次的特别体验。
毕竟那时不光物价低,工资也十分的低,一般工人的月收入在三四十元,而农民的收入更低,一年下来才有不到100元,这让他们想要下馆子就得思虑再三。
而人们想要下馆子,还得提前准备好粮票,如果没有粮票的话,就算有钱也无法在饭店就餐,
要知道粮票在当时也不太容易获得,每月都有定额,这就使得每次下馆子变得意义非凡,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70年代的饭店,吃饭的桌子都是大方桌子,坐的是长条凳子,那时候没有菜谱,想吃什么,先问服务员有没有,有跟服务员说就行,服务员只是在脑子里记着。
人们走进饭店需要提前付账的,拿着粮票先去柜台点餐付账,随后拿着排号,在餐馆中寻找位置坐下,等待服务员叫号。
等到食物做好了,服务员会在大厅里大声呼叫号码,客人听到自己的号码后,就可以去柜台领取菜肴了。
这时候的服务员服务意识太差,不会将做好的食物端到客人的桌子上,而是让客人自己到柜台去取,这是因为那时的饭店几乎都是国营的,服务员都拿固定工资,饭店经营的好坏与他们无关,难免有些优越感。
在那个年代,服务员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年轻人找对象都想找饭店服务员,商店的营业员。
不用说找对象找服务员了,就是认识饭店的服务员就挺厉害了,到饭店吃饭点一个菜能上三个菜。
不过,那时候的饭店做的饭菜确实好吃,并且饭店里面的食物都是平时很少吃到的,就算服务态度不太好,也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吃饭,并且能够在饭店吃上一顿饭,就够他们回味很久的了,而且价格也不算很高,2块钱就能满足口腹之欲。
饭店一盘素菜只要几分钱,一盘带肉的荤菜不会超过5角,一大碗的牛杂只需要1角,一碗汤粉2角还带肉,一碗散装白酒1角,散装啤酒5分钱。
如果是几个人的聚餐,2块钱可以来两份荤菜,两三个素菜,每人还能再要二两小酒,完全能够满足众人的需求。
尽管那时候的菜品没有多少,但是人们却吃的十分满足与幸福,与友人谈笑风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时至今日,经历过年代的人都十分怀念那些下馆子的日子,只因如今再也没有那时候的烟火气。
时过境迁相比70年代,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物价相比之前也涨得不止一星半点儿了,与此同时,人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而下馆子这件事对于现在的人说,不再是奢侈的事情,只要有钱只要想便随时随地就可以,甚至有的人一年下馆子的次数就连自己都数不清了。
可是,人们却发现以前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已经没有了,越发讨厌在外边吃饭,反而会想念家里的饭菜,认为既实惠又好吃。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吃腻了外面的饭菜,即使是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感到腻烦,哪怕出了新花样,也会觉得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区别,反倒是家里的饭菜越吃越香。
另一方面就是外面餐馆为了提高饭菜的味道,会加重调料的使用,以及放入更多的油,这样使得菜变得过于油腻。
一开始人们吃的觉得很香很好吃,但是长期的话,对人们肠胃十分不好,身体会自我保护,产生厌烦的信号,从而不愿再吃。
相比之下,七十年代的饭馆,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条件有限,他们的饭菜是不可能有很大的油水,做出来的饭菜多数以家常菜为主,并且充分发掘出菜本身该有的味道,让人吃后回味无穷。
再加上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普通不高,能够吃得起色香味俱全饭菜的人家,确实很少,就显得饭店做的饭菜非常美味,人们都以吃到饭店的菜而感到自豪,满满幸福感。
现在的生活水平虽然上去了,但是那种吃完美味佳肴的幸福指数反而越来越低,那是因为人们如今想吃就吃,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使得他们对很多食物没有了新鲜感和期待感。
在物资匮乏的七十年代,一方面是人们手头没有太多的钱,另一方面就是有些食物,即使有钱,没有粮票或者菜票亦或是其他凭证,都是没办法购买的。
那时候的小孩子,最期盼的日子就是过年,不仅能够有新衣服穿,还可以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食物,这种期盼,让他们的幸福感噌噌飙升,这是如今无法比拟的。
结语尽管在七十年代,老百姓的日子看似不好过,但是事实上他们十分幸福。
因为他们知足常乐,能够花两元钱“下馆子”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吧!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70年代2块钱下馆子就是高消费,清炒肉片1.3元,2两白酒0.2元,6两米饭0.15元,蛋花汤0.2元,油煎黄花鱼0.5元,哈哈哈,2块钱没花了。
86年出差到广西玉林,4人点了一个5元鹅菜,立即被请二楼,用屏风把桌子围来(那时没有包间),上了4菜一汤。白饭另计。
人人平等幸福安康,现在的朝鲜
真是没错啊,79年10月2号爸妈带我们哥儿俩去前门力力餐厅下馆子,清炒虾仁,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香菇油菜,玉兰片汤,八两米饭,两快七毛九,八两粮票,感觉这是我吃的最好吃的一顿饭,今天真是要吃什么有什么但没有那种感觉了,希望年轻人真正珍惜当下,别我那四菜一汤铭记终生
那个时候去吃馆子的都牛逼,工人老大哥!尊贵的代名词,
记不清具体时间,大概八十年代末,爷爷每个月发工资就会带我去下馆子,我那时候也就十岁,在两路口有个山城饭店,老重庆人可能还有印象,回忆起来应该在后来九几年富东百货那一带吧,红烧带鱼,简直了!汤汁都一点不剩,那个年代,大家都懂!后来长大了,工作了,这个饭店也早就不在了,爷爷也离开几十年了。那个味道,只能在梦里
二元钱那时是一个礼拜的菜钱!
过去2块钱,看起来很少,但大部分人拿不出来。现在200块钱,基本上都拿的出来吃一顿。过去2块钱菜再便宜能买几个菜,买肉也就2斤多了,现在200钱再不经花,买肉能买8-9斤。
猪蹄一毛钱一个。
总是“满满回忆”,70年代你赶上了?
2块钱可以到饭店吃顿好点的饭了,和现在去饭店点300块钱的饭菜差不多[得瑟]
那时候我们这有叫草帽饼那个软乎油汪汪那才好吃那还有刚出锅的7酥烧饼带糖的那个好吃糖直往外流又软又脆特别想以前吃的
通貨膨脹還是客觀存在。
按照收入比例来看,那时的物价真是天价了。
我们现在越来越富,也越来越穷
你是够渣的。不懂还瞎写,那时候下饭店点菜不要粮票,点主食才要粮票呢。
食堂里小酥肉1毛5,红烧肉2毛,两块钱的饭,没人敢吃。
偷拿了父亲十元钱和四个伙伴出去玩吃喝买东西一天没花完
一个鸡蛋七分钱,两个鸡蛋一斤盐。五分钱酱油,五分钱醋罐一瓶。
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三块五,你拿两块钱去下馆子?
七十年代我在农村,一天的公分值只有8分钱,有2角一天的生产队集团好得不得了了。
你又知道当时挣两块钱有多辛苦吗?
18.5元月收入,馒头都是奢侈品
现在的人变了
我听家里老人说,那时候没票的东西价格翻一倍,
第二张照片是冯巩父母在吃饭
80年代一块钱能买46块儿蜂窝煤!
当时能去的有几个人。
现在100块钱不顶那个年代的2块钱花![笑着哭]哪个年代老百姓幸福!不言自明!
70年代有点花美金的劲头子
素面8分,肉丝面1毛2,馍一斤5分,荞面饸饹5分,羊肉泡馍2毛……
苦难不值得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