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覆亡到新中国成立:土地、财税与三农政策的动荡变革
1900 - 1949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帝制瓦解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巨大变革。在这风云变幻的近半个世纪里,各路军阀及不同政权更迭频繁,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和三农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对广大农民和农村产生了深远影响。众多中外学者针对这一时期展开深入研究,从不同视角剖析了当时的政策举措及其影响。


晚清覆灭与北洋军阀混战(1912 - 1928年)
袁世凯时期(1912 - 1916年)
袁世凯掌权后,为巩固统治,虽未推行大规模土地改革,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清朝末年的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在财税方面,田赋依然是主要财政来源,不仅正税繁重,还不断增加各种附加税。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苦不堪言。例如,在河南地区,田赋附加税的种类繁多,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田赋,还要承担诸如“亩捐”“军饷捐”等额外费用,生活陷入困境。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袁世凯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缺乏长远规划,过度依赖传统赋税,未能推动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使得农民在沉重的税负下,生产积极性受挫,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皖系军阀统治(1916 - 1920年)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在其统治区域内,对土地政策缺乏有效规划,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财税上,为扩充军备、维持统治,肆意增加赋税,甚至预征未来数年的田赋。在安徽,一些地区的农民被要求提前缴纳三到五年的田赋,导致农民生产生活难以为继,大量农民被迫逃离土地,农村经济陷入衰败。国内学者章开沅在研究中认为,皖系军阀的短视统治使得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农民与军阀、地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稳定,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直系与奉系军阀纷争(1920 - 1928年)
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主政时,同样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农民少地或无地的状况依旧。在财税上,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通过增加盐税、厘金等方式,加重百姓负担。而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虽在农业上有一些举措,如鼓励开垦荒地,发放少量农具和种子,但本质上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且土地多被地主和军阀占有,农民受益有限。同时,奉系为扩充军备,大肆征收各种税费,使得东北农民生活困苦。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研究发现,军阀混战时期的财税政策严重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断裂,农民被进一步边缘化,农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8 - 1949年)
前期统治(1928 - 1937年)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表面上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规范,试图解决土地问题,但由于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加上执行不力,土地改革流于形式。财税方面,裁撤厘金,设立统税等新税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流通,但田赋附加税依然繁杂,农民负担未得到实质性减轻。在三农政策上,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等机构,开展农村合作运动,倡导建立信用、生产、运销等合作社,希望借此发展农村经济。然而,这些合作社大多被地主、富农把持,普通农民难以从中受益,农村依旧深受封建剥削和商业资本的压榨。国内学者王奇生在《党员、党权与党争》中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土地改革上的失败,根源在于其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勾连,无法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导致政策无法落地,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抗日战争时期(1937 - 1945年)
抗战爆发后,为保障军粮供应和财政收入,国民政府实行田赋征实、征购、征借政策。将田赋由货币征收改为实物征收,按田赋原税额折征粮食。征购则是向农民低价购买粮食,征借更是强行借贷,且往往有借无还。在四川,农民除了要上缴大量粮食作为田赋,还要以极低价格将粮食“卖”给政府,生活陷入绝境。虽也有推广农业技术、兴修水利等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但在战争环境下,这些努力受到诸多限制,农村经济仍面临巨大困境。美国学者易劳逸在《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中评价,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的财税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战争物资供应,但却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农村经济的崩溃,失去了农民的支持,为其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解放战争时期(1945 - 1949年)
1946年,国民政府发布《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试图通过将土地出售给农民等方式解决土地问题,但在地主阶级的强烈抵制下,难以推行。为了维持内战,国民政府大肆增加税收,滥发纸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农民手中的货币迅速贬值,卖粮所得难以维持生计,而缴纳赋税却愈发困难,农村经济全面崩溃,农民对国民政府彻底失去信心。英国学者方德万在《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 - 1949)》中认为,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是一场灾难,其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1900 - 1949年期间,无论是军阀割据还是国民政府统治,其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和三农政策大多未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困境,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农村经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政策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只有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权和政策,才能真正解决土地、财税和三农问题,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