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扮演人类,别忘了给灵魂打卡下班

此念家庭育儿 2025-02-13 15:14:46

导读

“爱自己”,常常被提及,却很难做到。

一位母亲对孩子吼出“快学习”的瞬间,突然看见三十年前书桌前颤抖的小女孩;

一位习惯冷战的妻子,在伴侣转身时,认出了父母当年无声的背影。

原来,我们很难真正认识自己——总是带着原生家庭刻下的“心理基因”,复制着代际相传的情感代码,在亲密关系里上演似曾相识的场景...

“爱自己”,首先是一个深刻的自我认知的过程。

——cinian——

01

爱自己,

第一步是认识你自己

▲ 图片来源:Rie Koizumi

大家常常说要“爱自己”,但真正理解并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其实,爱自己不只是口头上的自我肯定,也不是多给自己花点钱,买包买鞋买香水,放纵自己的欲望。

爱自己更多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想要真正爱自己,第一步必须是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不是单纯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是深入到你内心的每一寸,了解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潜在的恐惧与焦虑、内心深层的渴望甚至那些你习惯回避的弱点与不完美。只有当你真正看见自己,不再回避自己的缺点与局限,才能在内心中逐渐升起接纳与包容,从而激发对自己的真正爱护与关怀。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深层需求,才能在关系当中理解自己和对方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才能准确地作出评估和选择,从而找到更有智慧的解决方法。我们就这样在一件件事情的发生和应对中,让自己和关系得到层层历炼、成长和稳固。

前阵子,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聊,她最近非常崩溃,很焦虑,很无助。这位朋友为了儿子早早做了全职妈妈,但这段时间和初二的儿子小康的关系非常紧张,她经常忍不住大吼孩子学习不够认真。

其实,学习不认真的孩子很多,妈妈们的反应不尽相同,即便相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自我认知也是不同的。我们借助了家庭系统理论来理解她焦虑的背后是什么,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_

我的朋友

行为

频繁批评和提醒小康学习,尤其在他做作业时,常常出言不逊,语气急躁。

应对方式

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求小康每天按时完成任务,并且会随时检查作业,甚至为他安排补习班。

感受

焦虑和无助。担心小康成绩不理想,怕他将来无法进入好大学,影响未来的生活。

观点

只有不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才能保证小康走上正确的道路。她深信,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自己就是失败的母亲。

期待

期待小康能够用心学习,成绩能够提高,尤其是进入一所好学校。她希望小康听从她的安排,并认可她的努力和付出。

渴望

获得认可和成就感。她希望通过小康的成功,来证明自己作为母亲的价值,甚至证明她有能力教育孩子,让家庭生活更加美满。

自我

自我认知存在着一种对失败的深刻恐惧。她认为,如果儿子失败,自己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觉得自己不能履行好作为母亲的职责。

她的自我价值感与儿子的成绩紧密相连,导致她对儿子的要求过于苛刻。

▲ 应用家庭系统的冰山理论的分析结果

在我们梳理之后,我的朋友看到了自己内心真实发生着什么,焦虑得到了很好地缓解,对于今后如何与自己的孩子小康相处也想到更积极、柔软的处理方式。

你是否曾在某个瞬间,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发现自己对孩子、对家人的关心,反而带着焦虑、恐惧和控制欲?

这种情况的根源,往往是我们没有看清内心的需求和情感,还试图把这种不安转嫁给别人。因此,爱自己的第一步很简单,是放下伪装,诚实地面对自己,理解自己,真正认识你自己。如果你还在追求更好的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再去尝试改变一点点就可以了。

02

是家庭关系,

雕琢了我们今天的模样

▲ 图片来源:Rie Koizumi

很多时候,我们在探索内心时,总是觉得迷茫或迷失。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早在小时候就已被深深塑造。因此,想要真正认识自己,必须理解我们与父母、伴侣以及他人建立的每一段关系。

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作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因此,我们要回到这些关系中去,重新探索我们的情感根源与行为模式,这不仅是自我认知的过程,更是终于开启了深深爱自己的旅程。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从父母那里耳闻目濡地学习如何爱、如何沟通、如何处理冲突和表达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经历,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成年后的情感反应与行为习惯。你现在可以去观察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

下面这两种现象,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和朋友、和家人、和伴侣、以及和孩子之间,你是不是也向父母那里学会了什么,又向外索求过什么?

(1)情感模式的重复

你是否曾在亲密关系中反应过激,或是回避沟通?这些行为很可能源自于你童年在家庭中学到的情感应对方式。

玲玲从小生长在一个情感表达相对压抑的家庭。她的父母经常以冷战作为解决冲突的方式,一旦有了争执,父母便会沉默不语,互不沟通,直到情绪自行消散。玲玲目睹了这种模式,逐渐学会了在冲突面前选择回避,避免正面交锋。

这导致玲玲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争执时,常常陷入两种极端的情绪反应:要么是完全的情绪爆发,过度反应;要么是陷入回避状态,选择不说话、避免讨论问题,甚至对问题的存在置若罔闻。

而当她回避沟通时,她的内心是对冲突的恐惧。她害怕正面沟通会带来更深的情感裂痕,甚至对伴侣的反应产生强烈的担忧。回避成为了一种熟悉的应对方式,是她在童年时期看到父母使用的模式。她习惯性地认为,不去面对问题,就能避免可能的伤害和痛苦,但却无法意识到,这种回避会让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最终导致情感的冷淡。

其实,认识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历史背景,是玲玲迈向成长的第一步。她需要意识到,自己不必在面对冲突时选择回避或者情绪化反应,可以通过逐渐练习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来打破这种负向循环。

▲ 图片来源:Rie Koizumi

(2)潜意识需求的呈现

原生家庭中的情感缺失或过度依赖,可能会让你在亲密关系中寻找某种补偿。

小湖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长期忽视了她的情感需求,很少与她进行深度交流或者表达爱意。父母虽然在物质上给予了很多,但长时间的情感冷漠让她感到孤独和被忽视。

这种情感缺失,可能导致她会在亲密关系中无意识地寻求大量的情感支持和关爱,对伴侣的陪伴、关怀和认可有着强烈的需求,甚至可能表现为过度依赖。与伴侣相处时,她可能会经常要求对方表达爱意,经常主动要求伴侣陪伴自己,甚至因对方一时的冷落或忽视而情绪崩溃。

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童年时未曾获得的情感,因此将这些未满足的需求投射到亲密关系中。但这会对亲密关系造成很大的压力,伴侣可能时常感到她的需求过于强烈很难满足,进而引发关系紧张和冲突。

如果小湖能够认识到这些潜在的情感模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并学习在关系中以更健康、更平衡的方式去表达这些需求,便能减少过度依赖,建立起更稳定和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

所以要真正认识自己,我们必须回到过去。理解在原生家庭中经历的情感事件,理解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明白它们如何了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与人际交往模式,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正是这些从原生家庭到亲密关系中浮现的情感经验,成为自我认识的基础和“素材”。

此念邀请李松蔚老师、张琰老师将于2025年2月21-23日,在北京举办以“认识你自己”为主题的线下工作坊,两位老师也会花整整一天的时间,来带领大家探索在亲密关系及原生家庭的惯用模式,探索“我”和另一半的依恋风格,我们到底在关系中追求什么,为什么控制不了情绪,为什么碰到这个点就会崩溃。更有长达一天半的时间,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做出改变,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带动家人、孩子和你一起成长,一起前行。

03

解构原生家庭的底层内容,

是最好的疗愈

▲ 图片来源:Rie Koizumi

家庭系统理论中有个概念,是核心家庭的情绪系统,指家庭并不是简单地由个体组成,当个体成为一个家庭,一个系统时,这个系统会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情绪色调和质感。有的家庭充满爱与包容,有的可能充满紧张和冲突,有的可能很看重责任,有的家庭气氛很松弛,有的家庭可能一方情绪很多,另一方却非常淡漠。

前两年有一个词叫松弛感,提出这个词的是一个博主,他有一次坐飞机,看到了有一家人出门旅游,到了机场才发现有一个孩子证件过期无法登机,孩子妈妈不得不陪着这个孩子回家了。剩下的家庭成员虽然坐上了飞机,却因为所有的行李都挂在妈妈名下托运,最终行李被退回了。相当于大家只带着身份证就来旅行了。

飞机起飞后这家人完全没受影响,没有任何相互埋怨,非常的放松,欢声笑语地开始商量落地后如何进行一场不带行李的旅游计划。

博主对此非常的羡慕,他说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家,绝对是一场灾难,肯定会有家人生气急眼、相互指责,全程的状态一定会非常糟糕。但看到别人家的样子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还可以用这么轻松的态度面对意外和波折,这甚至让坐在旁边的博主竟然有点想哭。你看,这就是一种核心家庭的情绪。

你可以回顾一下在你过去的家庭经验里,

你所感受到的家庭核心情绪有哪些?

哪些情绪是重要的?

有哪些典型的家庭经历?

很多事情,你理性上知道它是一回事,可在体验中感受到它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在李松蔚老师“认识你自己”的线下工作坊,大家可以通过家谱图和家庭访谈对家庭情绪系统做直观、全面地梳理。通过感性地体验,你会发现,在家庭经验里,你和家人的这些情绪是怎么来的,以及是怎么去流动的,它跟我们个体的经验是怎么连接的。我们主要是通过分享和体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当然也会有家庭系统理论的讲解,来指导我们体验的方向、内容和深度。若想真正有所突破和改变,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两者缺一不可。

在去年第一期的 “认识你自己”的上海线下工作坊上,绘制家谱图后的家庭访谈环节,涉及到了大家具体的家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包含了家庭和自己应对的机制。比如有的学员经历过创伤性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家庭规则,人不能太出头,不能太优秀,枪打出头鸟,你要更内敛一点,才足够安全。这变成了他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还有学员在练习后的分享环节,表示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因为通过练习以及大家的交流讨论,她突然意识到爸爸妈妈的原生家庭其实也很痛苦,爸爸因为被寄养的经历,从小严重缺爱,妈妈也有很多痛苦的经历,但是他们创造的家庭环境,让自己完全感受不到他们经受过的那种伤害,非常有爱。

所以家谱图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实现了一种更大系统的图景。你就不再作为个体的视角,而是开启了上帝视角,能够从更高维度俯瞰整个家族,包括自己、伴侣等人,看清了大家用怎样的线路被穿插在一起,然后才能更深刻彻底地理解自己,理解家人,从而可以更灵活地调整、改变和成长。

在李松蔚老师的用心带领、大家的认真参与下,现场也营造出了安全、温暖的课堂氛围。学员们在“认识你自己”的线下课上各有收获,各有解脱。

【学员分享】

“家里重男轻女,我从小非常介意,现在听到小组分享,听到大家都是如此,我意识到这是社会性问题,我就会比较释然,它更多是对一个群体的普遍偏见”。

“听到小组分享,我意识到我的家庭也没那么不好,我的老公很稳,很平静,让人有安全感,听到现在我突然释然了,我好像忘了我的初心,要求变得越来越多”。

“我以前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一刻讨厌自己的孩子。现在参加这个课,我觉得已经释然了一半了”。

“我开始认识到其实我最大的关系,是需要看见我和我妈的关系,然后延伸一点就是,我和女性在一起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变化是挺大的,好像给了我一个机会,来解脱一些枷锁”

- END -

“认识你自己”课程

北京场启动

2月21日-23日,此念有幸邀请到李松蔚老师,在北京开设【家庭关系】主题线下课程,针对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议题,给到大家最实在的解答。

▲ 长按上图 扫码咨询

为什么是李松蔚老师来教这门课?

▲ 李松蔚

很多人认识李松蔚老师,是从他的两本畅销书《5%的改变》《心理学讲义》开始的。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李松蔚老师对系统式家庭治疗有深入的研究,而系统式家庭理论,也正是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系统式家庭理论?当一个人出了“问题”,传统的咨询师会关心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来访者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而系统式家庭治疗更关心的是:这个“问题”在系统的平衡中起到什么作用?家庭中的每个人做了什么维持了这个“问题”?在系统的观念里,没有谁是有问题的人,但是有可能双方或者多方都在用一些有问题的方式,去维持对方的问题。因此,系统式家庭理论能帮助我们用一个不一样的视角,看待家庭的困境。

▲ 张琰

课程邀请到另一名助教张琰老师,是一名有10余年从业经验的独立执业家庭咨询师,有着丰富的临床实务经验,也是李松蔚老师多年的课程搭档。她将带领我们在课程中完成各种练习,实现对自我更多的觉察。

学这门课,能收获到什么?

无论你是否有心理学知识基础,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议题上有自己的困惑,欢迎你带着问题来参与本次线下课程。

▲ 【认识你自己】课程现场

01 新视角:从个体到关系,收获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系统理论将是课程第一天要学习的内容。稳态、角色固化、循环因果、家庭生命周期、自我分化……这些看似生涩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当下家庭关系的状态。李松蔚老师将用其一贯的幽默风趣的风格,以具体的生活实例为切入点,为你提供新的视角和实用方法,不怕听不懂、学不会。

02 新体验: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而是师生共同的探索

不同于李松蔚老师开设的其他心理学专业培训类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更重视学员的反馈和体验。课程内容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学员间的互动、练习与讨论,共同探索走出家庭困境的方法。每个家庭永远是自己的专家,通过与老师、学员的灵感碰撞,你可以找到通往你自己家庭幸福的那条路。

03 新方法:深度探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关系议题

家庭关系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在滋养我们的同时,也容易对我们有所牵制。如何父母建立边界?夫妻关系不和怎么办?孩子叛逆、厌学怎么办?大家庭间的代际冲突如何处理?隔代养育的冲突如何处理?这些家庭关系的议题,都将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课堂内深度学习和讨论。李松蔚老师将与你一起制订改变计划,绘制属于你的改变地图。

04 新觉察:在个人练习与小组讨论中,找到认知的盲区

我们的课程设计了个人练习,帮助大家整合、梳理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同时也设计了练习后小组成员的1v1访谈环节。在讲述自己个人的家庭经验,以及聆听他人家庭经验的过程中,收获前所未有的感受与思考:在过去的经验里,有哪些已知或未知的,让我们感激、惊奇、困惑、难过的东西,组成了现在自我的一部分?

往期学员反馈

老学员:我之前可能就会总是会用一个目标去恒定自己,觉得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我才是是值得的。就像这次来上课,我就觉得我一定要来改变自己什么什么,我一定要认识到自己什么什么。但是上了昨天的课以后,我就觉得真的就像老师说过的那句话,就是如果你想松弛的话,那你就要了解,其实不松弛也是可以的,松弛就是可以不松弛,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很深刻的体验。我来了以后,我就觉得不需要非得在这学到什么。当我出发的那一天,决定来的那一天,其实我就已经在改变了,就是这种感觉。

老学员: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思维很多时候是会欺骗自己的,所以要听从内心的声音,那个内在的感受是最最真实的,纯粹的,是不会骗自己的,所以多多觉察自己在此时此刻的内在感受,看到感受背后更深层的需要,关照自我,理解自我,当自己理解自己的时候,内心便轻盈自由了,就能体验到自我更深层的存在。我深刻意识到了:要搞定的并非是他人,而是我自己——我在一段关系中当下的感受如何表达给对方、我自己头脑当中的限制性的想法、信念等等,总之,聚焦的核心是我自己,而非外在环境,外在人、事、物。谢谢李老师陪我一起完成了一次自我内在的探索之旅。在我重要的人生课题中,比如如何表达在任何一个关系中他人带给自己的不舒服、难受、失落甚至自我怀疑,李老师给予我回应、关照,并且受其启发、灵感、引领,使我更深入的触碰到自己的内心,这种内在的被看到、被理解的体验好神奇,我好像更加靠近甚至触碰到那股内在神奇的能量,我能感受到自己心境的打开,甚至某种潜意识的被照亮,我内心自由度的空间更大了一些,作为那个看不见,但具有觉察意识状态的那个我,更加坚定有力量。希望课程越办越好,改变更多人的内在生命。

老学员:工作坊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思维层面的、自我探索方面的,都有比较深远的影响,谢谢老师们的辛勤工作。

老学员:此念很让人放心,主动联系,主动退款,在学员心目中的信用评分直线上升。

课程内容

投入关系,长出自我

第一天

上午

开营仪式

个体视角和关系视角下的心理学

稳态:为什么关系难以改变?

角色固化:关系模式与循环因果

系统

理论

团体融入:

探索“我”在关系中的位置

第一天

下午

依恋:“我”和另一半的依恋风格

需求与边界:如何实现健康的课题分离?

相似与互补:我们在关系中追求什么?

从“我”到“我们”:理想的关系形态

亲密

关系

模式

_

第二天

上午

核心家庭情绪系统

原生家庭的角色与边界

原生家庭的规则与禁忌

原生家庭

经验探索

家谱图与家庭访谈

第二天

下午

三角化:二元关系转向三角关系

分化:脱离原生家庭的必经之路

与下一代相处:从孩子身上看见自己

家庭关系的转折期

生命周期理论:家庭如何成长?

家庭转型

_

第三天

上午

认识的改变

角色的改变

沟通模式的改变

规则的改变

关系的改变

现场案例互动

第三天

下午

识别改变的阻力

承担责任,接受风险,寻找资源

绘制改变地图

从关系到自我

结营仪式

授课形式

❍ 理论解读:掌握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理念,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用全面、系统的角度看待家庭、看待关系、看待自己。

❍ 个人练习:在李松蔚老师及助教张琰老师的引导下,梳理、整合自己的人生经验。

❍ 小组合作:与小组成员一同讨论彼此的家庭经验,发现自己在关系中的盲点,理解过去的经验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

❍ 答疑互动:课程现场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与李老师答疑互动,学员们可以向李松蔚老师提问,为疑虑与困惑找到出口。

适合人群

对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有困惑,想寻求突破的你。

无需具备心理学知识基础。

课程时间地点

2月21日-23日(周五、周六、周日三天)

在北京交通便利处开课(具体地点将在开课前数周通知报名学员)

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

添加小念老师,了解课程详情或报名

报名须知

1、课程价格仅为课程学习费用(交通、食宿均为自费)。关于上课地点、酒店等具体安排,后续班主任将另行通知,以便学员提前安排出行计划。

2、本课程为成长性学习团体,不具有治疗功能,如有精神类疾病请勿报名。

3、课程主办方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课程延期或取消,所有已缴课程学费均全额退款。

4、因场地、物料等预订和制作需提前支付费用,若您因个人原因退出,课程费用扣费标准如下,请提前知晓:

· 2025年2月14日及之前申请退款:全额退款

· 2025年2月15日至2025年2月18日上午10点前申请退款:退款50%

· 2025年2月18日上午10点后申请退款:不予退款,可以转让,敬请理解

报名视为知情同意。所有课程的转让,一定要先联系客服。确认后,双方结清费用,并通知客服为接收方办理补报名手续。为了防止倒卖,课程不得以任何原因加价转让。客服有权拒绝为加价课办理转让手续。

5、特别提醒:不开放补课(由于课程的独特性,请提前预留好档期)。

0 阅读:0

此念家庭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