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需要“留白”,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此念家庭育儿 2024-09-11 15:09:42

▲图片来源:kunomari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张琰,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家庭中的深度沟通?」,9月25日,此念亲子教育视频号19:30 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导读

孩子厌学怎么办?

这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尤为感到头疼和烦扰的问题。

如今青少年的厌学情绪高发,在学习上已经不只是没有积极性、没有自主性这么简单,而是日积月累,变成了厌学甚至辍学,同时还伴随着强烈的抑郁、焦虑、失眠等各种情绪问题。更严重的,还会激化为自伤自残的行为。

家长心里焦灼难安,不知如何处理。

为什么小时候还学得好好的,上了初中就厌学了?

为什么以前那么听话的孩子,现在变得叛逆顶撞,还沉迷游戏,不思进取?

连高中都不好好读,以后哪里有出路?

学习这件事情有那么痛苦吗,遇到一点压力就抑郁焦虑,以后进入社会怎么办?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孩子厌学,是单纯讨厌学习吗?深究其因,也许我们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cinian——

01

厌学只是一个表面的结果

▲ 图片来源:Marc Majewski

孩子的厌学情绪,大多数时候会发生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如小升初、初升高。周遭人际大变,学习的内容和难度也有很大变化。

孩子忽然就和爸爸妈妈说自己不想上学了,站在家长的角度,也许会觉得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

但站在孩子的立场,厌学的情绪其实由来已久,只是心中经年累月的情绪,被特定事件触发后,一次性爆发了。

所以我们不要把厌学归咎为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厌学只是一个表面的结果。

12岁的李同学曾经是班级里的佼佼者。他天生聪明,活泼开朗;但进入青春期以后,面对父母愈发严苛的管教,他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另一方面,他开始觉得课堂内容单调乏味,没有与她的兴趣爱好相契合。

他开始对学校感到厌烦,不再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开始逃避学习,频繁请假,甚至产生了对学校的抵触情绪。

自然而然地,他的成绩开始下滑,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重拾学习的乐趣。

厌学与抑郁的情绪是一朝爆发的,但背后,却是十年如一日的高压教育积累而成的结果。

02

人生才是真正的大考

▲ 图片来源:Marc Majewski

家长觉得孩子厌学,是学业压力太大,甚或会觉得是孩子矫情不用功。

但实际上,厌学往往是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家庭氛围严苛冷漠、从小被严格管教、打压式教育、父母关系不佳常常吵架、跟不上学习进度于是怀疑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学校人际关系的困扰、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批评……

哪怕以上提到的这些因素,确确实实一样都没有发生,孩子就是单纯不喜欢学习,便因此不值得被爱惜、被肯定吗?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会产生强烈的“成为自己”的愿望。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自主地为自己做决定,我们都希望能活出饱满而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提线木偶般,过着被操控、被安排的生活。

我们要相信,当一个人由内在的驱动力推动,进而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热爱的事情时,那过程一定是非常享受和快乐的,完全不需要父母的监管和敦促,自己就已经乐在其中了。

所以如果孩子的天赋与长处并不在此,心里产生排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我们作为过来人,换位思考,如果每天从早上七点醒来到晚上十一点睡去,期间一直干着一份不擅长、不喜欢、收入还甚低的工作,我们是否会排斥厌倦?

应试教育的评判标准是单一的,既然有适应这一套系统的人,便一定会有不适应的人。更何况时代变迭,我们与孩子所处的世代已经不同。在过去,读书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在如今,读了书也不一定有出路。一生漫长,教育并不是一步定乾坤的事。

教育不是训练,教育是让孩子成人,让孩子有把自己这一生过好、过快乐的能力,所以那一场一场考试的成败并不紧要,甚至我们最终选择跳出这套体系,也不紧要。因为人生才是真正的大考,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真正避无可避,退无可退的那场考试。

相反,如果孩子从小应该得到的关爱与理解,从来没有及时得到过,才真的是错过便是终身。那些年少时留下的自卑、敏感、焦虑、缺爱的心灵印记与伤痕,是未来人生路上得到了任何成就和财富,都再弥补不了的。

03

改变家庭内在的养育环境至关重要

▲ 图片来源:Marc Majewski

孩子的厌学情绪,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心智仍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所处的整个系统——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甚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参与了对孩子的塑造。但其中的根源,往往还是与孩子连接最紧密的家庭系统。

一个13岁的少年,成绩优异,聪明伶俐,突然有一天就不愿意去上学了。每当他一进教室,就会开始感觉不安、心慌、胸闷、紧张,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妈妈带着孩子去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转至心理科就诊。在医生的引导下,才发现原来这个少年有一个心病:家中父亲在老家还有一个“家”,有“老婆”,有孩子。只是为了他的成长,父母约定不离婚,也不把情况告知孩子。

其实少年心细,什么都知道,却还要装作不知道。突如其来的厌学情绪,只是对长期以来面对的家庭问题的一种反应。

一个15岁的女孩,正处在中考之际,忽然开始厌学,还伴随情绪的抑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她终于有所好转,愿意上学了,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之前自己生病,本来吵架闹离婚的爸爸妈妈,再也没有提过分开的事儿,也再也没有指责过自己不好好学习。如果自己的病好了,这一切又变回原样,怎么办?

孩子最敏感,他们能第一时间察觉到父母之间的裂痕,感受到家庭中的创伤。而孩子的厌学情绪、教育抑郁、甚至自残自伤,都是家庭创伤留下的伤痕,是家庭系统互动模式的外显。有些孩子会选择用自己的问题,填进父母的裂痕中去——我不上学了、我生病了,你们就不吵架了。

从大量青少年的厌学案例来看,大部分少年都认为,学业压力并不是自己厌学的关键,这些孩子甚至本身的成绩都相对优良。真正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在校园中遭遇的人际压力,往往是少年们不肯上学的主要原因;而这种人际压力的根源,实际上来自于家庭的冲突:

“他们从来不表扬我,经常批评我,好像只有我学习好了,才是他们的儿子;学习不好,他们就觉得很丢人的样子。这样我就很自卑,我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不敢与别人交流。”

“我一直觉得他们不应该在一起,经常吵架,何必呢?”

“家里很压抑,大家总是不开心。”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没有任何问题是独立存在的。

我们都处在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当中,相互影响着。

家庭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孩子如果长时间在父母冲突、打压责骂的氛围里长大,学业成绩、人际关系、情绪性格都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改变家庭内在的养育环境,对重燃孩子学习热情来说,至关重要。

04

给教育留白

▲ 图片来源:Marc Majewski

小何今年27岁,高中文凭。十年前,他从高中辍学后,没有选择继续读大学。其实,从小学到中学,小何都是学霸,一路直升到重点高中的实验班。

当时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他选择转学,去国际学校上学。他的妈妈说,好。

上了一段时间课不适应,他选择退学,自己申请大学。他的妈妈说,好。

大学申请上了,但手续出了一些问题,他选择辍学,专门从事创作。他的妈妈说,好。

虽然不是科班毕业,小何靠自己的钻研,依然成为了一名影视编剧,参与了多部热映电影的编写。

谈到妈妈对自己的教育,小何说,“她一直以来都把孩子的自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只要是法律允许的事情,她就没有不同意的……当时她只有在最后一次我选择不去读大学的时候,提醒了我,之后都要靠我自己了,让我想清楚。这已经算是她和我说过的最严肃的话了。”

很多厌学青少年的家长,一旦孩子表达自己不想上学的意愿,反应大多是激烈的,通常是:这个孩子的前途完了,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以后要捡垃圾去了,以后要去工地搬砖了,以后养不活自己了。

但其实这世间,那些初中肄业后创业成功,抑或是高学历却穷途末路的例子,还少吗?

读书好,不是把自己人生过好的唯一解。

何妈妈谈到自己的放养式教育时说,“我们都觉得父母有一个角色就是要管教小孩,习惯了孩子就是自己的延伸,觉得孩子的好坏跟自己有关 ,跟自己的面子、身份有关。可能这样讲有人会说我不负责任吧,但其实,孩子有孩子的命运,你有你的命运。”

父母习惯了把所有的期望和关注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往往不过是因为:自己回首过往,觉得有种种遗憾;凝神审视眼前的生活,又觉得不够满意,自己又很无力,不知怎么改变,于是把这个任务交给孩子。

抱着对孩子好的心,以爱之名,希望孩子用功读书,出人头地,弥补自己的遗憾,不走自己的老路;希望自己能站在孩子身前,把路铺好,然后说,孩子啊,你按这条路去走就好了。

但其实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课题都需要自己去承担,尤其是,如果我们自己都还背负着过往人生和经历带来的伤痛与焦虑尤未解决的话,会无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了那个解决我们人生遗憾的角色,于是陷入无尽的“父母拼命控制,孩子拼命反抗”的循环中。

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更像是一个‘容器’的作用,通过看到和涵容孩子的焦虑,孩子焦虑的这部分内容,被接住和转化,孩子得以成长。

而今的现实,却是背道而驰的。常常是事态发展到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了,焦虑、失眠、暴躁、暴食、抑郁…… 我们才能开始学着爱自己、爱孩子。

何以至此呢?

好的教育需要留白,当我们能专注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把自己过顺了,孩子在和畅的氛围里成长,自然而然也会顺。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当今社会,许多孩子面临着学习压力和厌学情绪。厌学情绪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学习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也可能是由于学习困难和挫折所导致的自我效能降低。当这种情绪长期存在时,很容易导致抑郁症,从而出现自杀的念头。厌学抑郁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 END -

此念X李松蔚2024

拒学主题线下工作坊报名中

一项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经超过了50%,而此念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反馈,他们的孩子出现了厌学、拒绝上学、甚至休学在家、黑白颠倒地沉迷网络的情况。由于缺乏经验与支持,父母与他们拒学的孩子不断地冲突、争吵、冷战,整个家庭都在经历着巨大的痛苦、焦虑、迷茫与恐惧。

为了帮助他们整合家庭的力量去应对这个挑战,此念与李松蔚老师、张琰老师携手,计划从今年10月起,每年举办一期“拒学主题线下工作坊”。工作坊将围绕与拒学相关的不同主题,以现场教学、小组练习、访谈观摩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为拒学家庭提供度过这一困难时期的支持与指导。

❍ 2024年10月25日-27日,我们将举办第一期拒学工作坊,主题是《开始对话》。

在拒学期,亲子间常常不愿对话、不能对话、南辕北辙地对话,或者总是以错位的形式无效对话,让拒学期的困难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将从亲子间的沟通出发,帮助参与者理解拒学带给家庭的冲击,更好地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打破沟通僵局,促成亲子之间正向的、建设性的对话。

❍ 参加工作坊的学员分为两组:焦点家庭与普通学员。

大家的共同收获:

1、听两位老师授课,学习如何在拒学期开始家庭成员间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对话与沟通;

2、参与精心设计的练习、小组讨论,梳理问题的症结与根源,与两位老师答疑互动;

3、观摩焦点家庭的访谈全过程,在焦点家庭的案例中汲取于自身有益的借鉴之处,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应对拒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焦点家庭的特别收获:

在工作坊现场与李松蔚、张琰老师进行一次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系统全面地理解和看待自己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收获针对自己家庭的、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

拒学期不仅仅是令人痛苦的,也可以是促进家庭发生积极转变的契机,让我们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全家形成合力,在困难中共同寻找办法,父母为孩子撑起自由探索与成长的空间,也借此机会实现父母自身的成长。

工作坊的两位带领老师李松蔚与张琰,都是资深的系统家庭治疗师。二位都有着十多年与家庭工作的丰富经验,本次工作坊也是以系统家庭理论为基础,整合两位老师多年的咨询经验带领大家进行学习与体验。因此特别鼓励父母与孩子可以整个家庭共同参与到本次工作坊中来,当整个家庭通过学习,都能以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所面临的困境时,家庭就更容易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我们特地为参与的家庭设置了最大的优惠,欢迎大家咨询小念客服。

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咨询或报名

课程详情

长按扫码,立即咨询

0 阅读:0

此念家庭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