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孩子拒学,家长如何正确应对?

此念家庭育儿 2024-08-30 14:28:05

▲ 图片来源:Charlotte Ager

此念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李松蔚,一起探讨「孩子拒学,如何沟通才能提供有效帮助?」,9月9日,此念课堂毛诗篇视频号19:30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导读

拒学,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有点禁忌的话题,但是其发生率却不低,近几年还有所升高。

拒学通常持续一年到数年不等,因为缺乏固定的框架,这段时期对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挑战。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段时间,促成青少年和整个家庭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在父母视角的下,拒学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对抗期、挫败期、接纳期、再启动期。

这四个阶段,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相对平稳地度过?

每个阶段,孩子与父母分别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惑与议题,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解决?

从2024年开始,「此念」邀请李松蔚老师,每年举办一期工作坊,以现场教学、小组体验、访谈观摩等工作形式,为拒学家庭提供度过这一时期的参考,目前10月第一期工作坊正在招募中,欢迎大家关注。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01

对抗期,

最重要的是平稳度过

▲ 图片来源:Tatsuro Kiuchi

整个拒学的过程,父母视角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对抗期、挫败期、接纳期、再启动期。

第一阶段对抗期,往往从轻度拒学开始。从孩子可能时不时请假,头疼不想上学,作业没写完不想上学,失眠起不来不想上学开始。

一开始只是轻度对抗,到后来不上学这件事可能成为家里唯一的话题,成为巨大的矛盾,父母和孩子都在这个过程中身心俱疲。

这个阶段的主要焦点就是亲子冲突,会有一个“对称升级的关系模式”,有时候这个过程会持续很多年。

什么是亲子冲突的对称升级?

对抗期,一开始孩子可能只是单纯对学习有困惑,不想去学校,不代表做出一生的决定,他只是单纯不开心,觉得学校不是我想要的。

但是这个时候父母有可能用一种对立的方式去对待孩子,比如他很可能会说:

“你怎么可以不去上学呢?你不去上学想干嘛?你将来可以干什么?”

当父母把这件事情推到一个对立的位置上,孩子接下来就会用一种更强硬的方式来对抗父母。

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困惑,但是经过父母的对抗,他从一个困惑变成一个看起来拒绝沟通的姿态,就是一个升级。当孩子给出这个姿态之后,父母也并不会松动,也会变得更强硬,接下来就变得旷日持久。

对抗期会经历多长时间呢?

时间一般不会太短,往往持续几个月以上,有的家庭可能会持续好几年,甚至矛盾冷却以后,孩子和父母心中仍然都有一些伤疤。

前些年,曾经有一些家长选择对抗的方式,是让孩子接受一些强制性的戒网瘾治疗,把孩子送到一些机构,他们对孩子的方式比较严厉,甚至可能有一些身体上的惩罚。

表面上好像起到一定的管束作用,但是后来有媒体去追踪报道,这些孩子离开网瘾机构,心里对父母是有怨恨的,甚至比怨恨还要更强烈。

他没有办法理解你为什么会用如此不人性的方式对自己,他觉得,“你明明看到我的痛苦,却不闻不问”,孩子心里是有伤的。

作为家庭咨询师,工作中当我们面临对抗阶段的家庭,我们会把工作目标设定为“尽量让家庭平稳、快速地度过这个阶段,不要在这个阶段留下太多伤口”,因为这些伤口,可能真的需要花很多年去愈合。

对抗阶段,我把父母的心理特征概括为三个词。

否认

我们在面对一切糟糕的事情,或是不想接受的事情,我们都会有的一个反应——一定是什么地方出错了。如果你不能接受,可能就会很自然寄希望于幻想——有没有可能我通过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这个事情就结束了。否认和幻想是一体两面的。

我之前直播提到拒学话题的时候说,父母在这个阶段能做的不多,你需要放一放,把空间留给孩子。当时有一位看直播的家长留言说:

“可是那样,学校的课程耽误了怎么办?学校的作业耽误了怎么办?”

我当时看到这个留言的时候,一下子就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他一定觉得这件事情就是几天的事情,之后就能上学了。因为只有想着几天就能上学,才会想不要落下太多课程和作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需要一张地图,因为我当时就残酷地告诉这个父母,我说:

“这件事情是以月为单位,有时候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所以你一旦想到这可能是一年的事情,你就会觉得课程、作业真的不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

▲ 图片来源:Tatsuro Kiuchi

自责

当父母觉得这件事几天就可以解决,他就会把所有矛头指向当下,找一个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掉父母就会自责,觉得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夫妻双方也有可能彼此指责对方:

“爸爸经常怪妈妈对孩子过度保护和纵容;责怪小时候是不是给他太多压力,上太多课外班,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没了。”

妈妈指责爸爸,你说:

“我做这么多的时候,你还记得你在干嘛?你就不在家。”

夫妻之间经常会因为孩子的这个问题,把家庭的一些成年旧账拿出来清算,但其实对于对抗期,都是火上浇油。

父母对孩子施压,在对称升级的模式里,父母就是会想,如果是我做错了,我改。父母看起来通情达理,其实是在施压。

比如孩子就会说作业没有做完,父母就说没做完就算了,别做了;孩子会说担心考不好,父母说我们对你没有要求,对考试成绩没有期待。

父母觉得我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该去上学了吧?

本质上,这其实也是一种施压。施压有各种形态,有的施压就是直接把压力推给你,你必须上学,不上不行。有的时候就是告诉你,这个不重要,那个不重要,只要上学就好。

但是不管怎样,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父母在花样百出地让我回学校,这些对孩子都是一种压力,他都需要通过逃避来转移这些压力。

施压的解决策略其实是一个无效的策略,因为在这个策略里,讨论的空间被压缩为零。表面上好像他们每天都在对话。但是每天都在说:

“你到底在怕什么?你为什么不回学校?你到底在担心什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孩子会发现根本没办法和父母沟通,真实的感受父母听不懂,也不想听。所以孩子在这个过程里会有一种挫败感,双方对对方都有一些怨恨,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

我的工作取向是“系统式的家庭咨询”,在系统的观念里,没有谁是有问题的人,但是有可能双方或者多方都在用一些有问题的方式,去维持对方的问题。

在这种施压的对抗里,父母给孩子的各种威逼利诱,都是在维持孩子的逃避。维持孩子的不面对、不讨论、不开放。当孩子这么做的时候,也进一步地激化父母想要施压的冲动。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的状态是专注于跟父母和外界对抗,对孩子也是在回避内心真正的那个困难。

那个困难就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可以不用面对这个困难,因为在这个时候,外界有太多的压力指向他、推动他,让他去上学。这个孩子可以非常确定给出一个回答——我不想上学。

当两个人在互相推拉的时候,是一个对抗的关系,其实对孩子也获得了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可以把所有的责任都指向父母,都是因为你们不理解我,逼我太紧,我状况才这么差。

孩子把责任指向父母的时候,对他来讲也获得了某种程度的释放,因为他不用自己去面对人生,这个问题在对抗阶段完全被搁置。孩子心里的想法就是父母改变就好了,只要父母不要再给我压力就好了。

幻想

在对抗期,都会有幻想,都会觉得也许我改变一些方式,尝试一些不一样的策略,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所以每个人都会带着这个幻想进入到这个时期。

当你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让孩子休息;请假在家陪孩子;改变一些养育的观念;送孩子做心理咨询甚至看病吃药;带孩子去旅游。父母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后你会发现,没有用!

这个时候父母也会觉得很无助,有的时候会很愤怒,这个愤怒有时候指向孩子,但是他不太敢指向孩子,所以更常见的是指向伴侣。所以这个阶段里,会危及到婚姻关系。

如果大家对这个阶段有兴趣,想要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The Son),休·杰克曼主演),讲一个再婚家庭,这位男士有了新的一段婚姻,有了孩子之后,他的前妻找到他,说我们的儿子,就他之前那段婚姻里的儿子出了一些问题,学校的老师报告说他不上学。

▲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海报

这个父亲就义无反顾把孩子接过来照顾,来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父亲也非常有能力,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挫败感与日俱增。

有段时间,他都觉得好像问题已经好转了,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是孩子给他制造的一个错觉,因为这个孩子不停地告诉他我去了新的学校,我感觉还不错,也交到了新的朋友。

最后发现这个孩子一直在骗他,其实他每天说自己去上学,都是在外边闲逛,这个父亲经历了很大的无助和幻灭。

我们可以去看这部电影,获得可能感同身受的体验。所以对抗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实不是立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尽快让它平稳度过。

拒学,对很多家庭是一个非常重大挑战,特别是沟通常常出现问题,亲子之间不愿意对话,或者总是以错位的形式进行无效对话。

家庭成员把精力浪费在互相隔膜、怨恨、争执

之上,把彼此看做问题,而不是全家形成合力,解决真问题,迎接真挑战。

因此,「此念」携手李松蔚老师正在招募的工作坊第一期,主题为《开始对话》,从系统观的视角出发,帮助拒学家庭理解拒学带给家庭的冲击,将其放置在家庭结构、文化、发展的背景上,更好地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的处境,打破沟通僵局,促成亲子之间正向的,建设性的对话。

▲ 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立刻咨询或报名

02

挫败期,

最重要的是什么?

▲ 图片来源:Tatsuro Kiuchi

第二阶段挫败期,对父母可能是一个更加困难、痛苦的时期。

父母真的认输了,他已经尝试了一切方法,真的拿孩子没办法,就会放弃。当他放弃的时候,他的感受并不是希望,他会觉得家庭好像走到穷途末路,这是一个被动的放弃。他会觉得我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是我已经累了,已经没招了,所以我就停下来。

可是很有趣的是,恰恰是在这个至暗时刻,问题出现转机。

转变在哪里呢?在于“对称升级”的模式被打破了,一方终于承认我没有力量了。当父母这方停下来,孩子这方就会发现,曾经可以去对抗的外部力量好像也停止了。

这个时期,经常会有一些标志,比如可能父母会接受孩子是有诊断的。抑郁症是现在很常用的一个诊断。父母可能会带孩子去看病,医生也明确告诉他,这个病不是三、两天简单休息一下就能好的,可能需要给孩子一段时间做一个完整的医学治疗,有的父母也会下定决心去办休学的手续。

当他真的开始去办理休学的时候,其实也就代表着他承认这件事情不是立刻就能好的,我们必须得去接受这件事情就是有这么糟。

但是也恰恰因为正式办理休学,家庭内部的一些张力就缓解了。因为他们不需要每天围绕着“今天有没有按时起床?不上学有没有自学?”这些问题开展了。父母真的开始接受,也没力气再耗,还得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个阶段,我有一个来访者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表述,他说:

“我开始慢慢地接受这个孩子将来可能是要啃老的,所以我得去挣钱了。”

他终于开始从跟孩子的对抗中脱离出来。这个阶段,从孩子的角度,有一些变化开始发生了。

这个阶段的主要关注目标,是父母的心理健康,因为这个阶段对父母是一个非常挫败与痛苦的,因为你已经尝试了一切方法,但是都没有用。然后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对你说:

“我做的一切都是错的,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一个好爸爸),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这个阶段,其实有的时候会把父母自己很多抑郁的体验,甚至是创伤体验带出来。

父母在这个阶段要去做的事情。

第一、你一定要对自己说一句话,不是我的错。这件事情背后有很多完全超出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我是受害者,我们家庭在承受这件事,但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你要在内心深处对自己不断强调的声音。因为你需要保护自己,需要给自己一个基本的心理支撑,要自我照顾,让自己吃的好一点,心情轻松一点,给自己安排一些必要的娱乐时间。

有的父母会辞职在家全职陪伴孩子,这对孩子的压力有点大。父母也要每天在家承担那种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干等的心态,这也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 图片来源:Tatsuro Kiuchi

所以如果有可能,给自己找一些事情。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或者家庭上,去做一些能让自己感觉到愉快的,有价值的事情。

有些父母大概会在这个阶段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一些支持团体。在社群、网上找到一些可能有同样问题,或许比自己更早期的家庭,给他们一些支持。甚至可以去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将来帮助更多人。

如果这个时候夫妻之间仍然还是一个共同体,你们需要做一些夫妻之间的联盟。因为前面阶段,夫妻之间有时候把对方伤得很深,你们在很愤怒的时候,可能会对彼此说一些很受伤的话。

到了这个阶段,你们可能都会意识到一件事,孩子是靠不住的,真正可能靠得住的还是伴侣。如果有一天孩子要啃老,被啃的是你们俩,所以你们之间其实是一个联盟。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个阶段,夫妻的感情会开始回温,抱团取暖。

这个阶段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你需要去跟外界合作,这里的外界包含了学校、医院、心理机构。我们不是在这个阶段就放弃,而是放弃通过你个人的努力去改变孩子的愿望,但是同样有很多积极的事情要去做。

比如需要评估孩子的状态;考虑休学之后回归学校还是降一级;如何和新的老师、新的环去融合;或者就不回这个学校了。

也许你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考察一些不一样的学校环境。看看有没有更适合他的教育体系。如果孩子有诊断,那你可能需要定期去看医生复查,监督孩子用药。

如果你有条件,可以让孩子去做心理咨询,去接受家庭咨询,你要做好持久抗压的准备。甚至有时候父母自己要去接受心理咨询,不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长期的抗压能力,因为挫败期也有可能会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状态里,有一个好消息,会有一些变化。当你不再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孩子就会开始面对自己的矛盾。

他会意识到,他现在面临真正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父母带来的,而是他应该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他的问题,他的人生。

传统上可能通过学校考试成绩来定义。但是一旦离开这样的定义之后,他该怎么定义自己?是通过打游戏,通过自我探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其他的事情?

孩子在这段时期开始慢慢陷入到另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可能会更健康一些,他会开始思考所有跟自己人生有关的问题。你不要去打扰他,你打扰他,他就会把这些问题转移到你身上,就会认为这些问题是你带给他的。

但是你默默地把空间留给他,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持,让他可以去探索自己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成为他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我作为一个咨询师有的时候会问孩子,但是我是一个外人,我可以问孩子,但是我不建议父母问同样的问题。

我会问孩子:“你是怎么对抗虚无感的?”

父母有的时候老觉得孩子在打游戏,在上网,在睡觉。可是在我看来,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都是在跟他的虚无,甚至是对人生彻底的一种无意义在做对抗。他在努力寻找他人生中的意义和位置是什么。

我经常会听到孩子一些很棒的思考,他会告诉你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这代孩子对人生的很多看法,他们理解人生的方式逻辑,和父母这一代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其实父母没有任何办法教育他,也没有办法支持他理解人生,你只能允许他的思考。

03

接纳期,

进入良性的对称循环

▲ 图片来源:Tatsuro Kiuchi

第三阶段接纳期的最大的差别是,挫折期是被动放弃,但是接纳期,你开始有一些积极的,正向的体验,你会有更主动接纳的感觉。

接纳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你可能会发现,我们现在这样过日子也不是不行。我们当下的生活其实也有一些好处,你不会再把这个生活本身当成是一个灾难,一个噩梦。

父母可能会看到有些家庭在面对这个问题,孩子可能会以更惨烈的方式对抗父母。比如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他可能在大学开始怀疑人生,没有办法持续学业,甚至可能走上一些极端道路。

当父母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其实慢慢开始接纳当下的生活。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些父母会讲到,孩子会开始做饭,在烹饪上很有天赋,当父母有一天早起要去出差,孩子根本就没睡,没睡因为还在打游戏,但是他发现孩子给自己做好了一碗面。父母就会觉得非常感动,他能感受到我们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战友。

你也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很多闪光点,比如看到他对人的关心,他对很多问题的深度思考,他的抗压能力。这个时候其实你会有更多正向的,积极的语言,会跟孩子表达你对他的欣赏。你对当下生活的一些感恩与赞美,你们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慢慢变得柔和,甚至开始变得有些幸福,你们会有很多融洽的亲子沟通,也开始有一些机会去探讨未来的成长路径。

这个探讨更像是两个成年人一起对于可能人生的规划,对于未来高度不确定大环境下要走什么路的一种分享。

它不是一个明确的结论,也没有任何人教育应该怎么走。但是它其实更像是在承担未来不确定性的同时,开始探索自己。所以这个时候的亲子沟通非常像平等的交流,一种相互的学习和启发。

请注意,我这里预设的是,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并不真的想要接受任何来自长辈的教育,因为他心里会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你们那个时候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你不要把你的成功经验套在我身上。这是孩子的本能反应。

这个阶段,父母更像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孩子,也从孩子那获得一些学习,因为他也会把很多的经验分享给你。父母经常会发现孩子懂多东西,他有很多对世界的思考,对未来的想象,他的很多新的观念远远超出父母的支持体系。

孩子大多数时候从游戏、网络小说、动漫学习新的资讯,而且他获得的资讯不像中年人有很多成见,孩子直接获得新的信息,所以他有时候对于未来、对于科技、对于生活方式的很多思考可能比我们这代人更先进。

有时候你会发现,在你看来非常困难的东西,他已经有非常清晰的想法了。这个时候你们的沟通不是以解决上学问题为主。

因为上不上学目前已经不在讨论范围里,当然你们不用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它确实也继续是一个讨论的话题,但不是现在的焦点了,现在你们的焦点是人生,是生活本身。

在接纳期,对称升级模式发生逆转,它变成另外一种对称。从父母的角度,他更愿意去信任、欣赏、支持孩子,当孩子获得欣赏和支持以后,他也更愿意去开放和探索。

他的开放和探索就会带给父母更多积极的信号,父母就会觉得我以前小看这个孩子,我把他的生活想得太狭窄了。所以父母就会给他更多的支持,更多表达赞美和信任,孩子就会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对称的循环里。

04

再启动期,

面对分离议题

▲ 图片来源:Tatsuro Kiuchi

第四阶启动期,孩子最终会做出一些决定,他要以一些新的方式去面对他的人生,但是这个新的方式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比如他决定去上学或者找工作、创业,他可能仍然带着很多不确定,因为对他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困难,但是至少他愿意努力去探索,去面对未来人生的可能性。

有时候回归学校不一定是公立的教育体系,可能会去申请一些学历教育或者是一些技能教育。

当孩子意识到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会想办法去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的责任会进一步分离。尽管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但是孩子和父母都共同意识到,这些挑战是需要自己去承担的。

父母只要在这个阶段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支持就已经足够了。

有些时候可能涉及孩子快要成年,甚至已经成年。他有可能会面临离开家庭,因为在家庭治疗理论里,有的家庭会面临分离困难,这个困难有时候不是由孩子带来的,有部分来自父母的分离困难,特别是独生子女。

当父母已经非常习惯孩子陪在自己身边,尽管有的时候父母会觉得很劳累,但是父母会有一个特别好的体验,至少我会在这个位置上能够体验到作为父母的价值感。我作为父母的这个角色是我非常熟悉,非常舒服的。

但是当孩子再次出发,离开家庭的时候,有时候父母可能非常不适应,因为他的角色中就缺了父母的角色,他一下子被掏空了。如果夫妻的关系非常好,那会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

我们把这个阶段叫“空巢的阶段”,父母会重新去夫妻的角色里互相支持。但是如果这个时候遇到夫妻关系的问题,甚至可能单亲家庭,那分离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我们在心理咨询中面对父母的这个阶段,我们就会做跟分离有关的处理,比如我们可能会设计一个仪式,一个成人礼,做孩子身份的转换和父母角色的交接。

这个阶段的积极特征就是,孩子会比较明确的有一些内驱力,他很清楚这个阶段不管是上学,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是为自己做的。

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小学生的父母就在想该怎样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就有点太早了。小学生的内驱力往往不在对未来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个时候他的内驱力可能是动画片或是游戏。

当孩子走完四个周期,他真的想到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驱力。所以我们经常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上看到无与伦比的热情和创造力。

- END -

此念X李松蔚2024

拒学主题线下工作坊报名中

一项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经超过了50%,而此念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反馈,他们的孩子出现了厌学、拒绝上学、甚至休学在家、黑白颠倒地沉迷网络的情况。由于缺乏经验与支持,父母与他们拒学的孩子不断地冲突、争吵、冷战,整个家庭都在经历着巨大的痛苦、焦虑、迷茫与恐惧。

为了帮助他们整合家庭的力量去应对这个挑战,此念与李松蔚老师、张琰老师携手,计划从今年10月起,每年举办一期“拒学主题线下工作坊”。工作坊将围绕与拒学相关的不同主题,以现场教学、小组练习、访谈观摩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为拒学家庭提供度过这一困难时期的支持与指导。

❍ 2024年10月25日-27日,我们将举办第一期拒学工作坊,主题是《开始对话》。

在拒学期,亲子间常常不愿对话、不能对话、南辕北辙地对话,或者总是以错位的形式无效对话,让拒学期的困难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将从亲子间的沟通出发,帮助参与者理解拒学带给家庭的冲击,更好地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打破沟通僵局,促成亲子之间正向的、建设性的对话。

❍ 参加工作坊的学员分为两组:焦点家庭与普通学员。

大家的共同收获:

1、听两位老师授课,学习如何在拒学期开始家庭成员间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对话与沟通;

2、参与精心设计的练习、小组讨论,梳理问题的症结与根源,与两位老师答疑互动;

3、观摩焦点家庭的访谈全过程,在焦点家庭的案例中汲取于自身有益的借鉴之处,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应对拒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焦点家庭的特别收获:

在工作坊现场与李松蔚、张琰老师进行一次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系统全面地理解和看待自己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收获针对自己家庭的、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

拒学期不仅仅是令人痛苦的,也可以是促进家庭发生积极转变的契机,让我们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全家形成合力,在困难中共同寻找办法,父母为孩子撑起自由探索与成长的空间,也借此机会实现父母自身的成长。

工作坊的两位带领老师李松蔚与张琰,都是资深的系统家庭治疗师。二位都有着十多年与家庭工作的丰富经验,本次工作坊也是以系统家庭理论为基础,整合两位老师多年的咨询经验带领大家进行学习与体验。因此特别鼓励父母与孩子可以整个家庭共同参与到本次工作坊中来,当整个家庭通过学习,都能以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所面临的困境时,家庭就更容易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我们特地为参与的家庭设置了最大的优惠,欢迎大家咨询小念客服。

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咨询或报名

课程详情

长按扫码,立即咨询

0 阅读:0

此念家庭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