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特别强调“做自己”,是一件危险的事

此念家庭育儿 2025-01-03 13:58:42

▲ 图片来源:無疑亭Yi Ting Wu

导读

当我们的话语中包含很多“应该”、“必须”、“不能”这种语气词,包括我“只能”这样,我“不得不”怎样时,这意味着,可能我们已经出现了“限制性信念”。

有时我们会把不去做很多事情推给外在因素,比如我做不成一些事情是因为缺乏金钱、机会、运气等等,但如果这些因素都满足了呢?

认识自己,就要把这些东西都拆开,再回到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你在害怕什么?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01

如何识别自己

有哪些限制性信念?

▲ 图片来源:【认识你自己】线下课现场

毛诗篇:我们有时候做或不做一些事情,背后可能都有恐惧这种情绪,恐惧会让我们限制自己吗?

李松蔚:恐惧是人类的原始情感,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丛林中生存时就已经习得的一种情绪,它是用来识别危险的。

人的基本情绪有很多:我们的需求达成了会感到快乐;我们没有被公平对待会产生愤怒;我们还会沮丧、懊恼、愧疚等等。

很早之前,我学心理学时看过一幅漫画,漫画中有个人特别想从一个牢笼里出去,他前面是一排铁栅栏,他用手摇晃着铁栅栏,看自己怎么才能出去。

漫画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人的左边和右边都是空的,他是自由的,他完全可以自己走出来,但是他就在那个地方牢牢地抓着栅栏一直摇晃,问什么时候能出去。

很早之前,我学心理学时看过一幅漫画,漫画中有个人特别想从一个牢笼里出去,他前面是一排铁栅栏,他用手摇晃着铁栅栏,看自己怎么才能出去。

漫画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人的左边和右边都是空的,他是自由的,他完全可以自己走出来,但是他就在那个地方牢牢地抓着栅栏一直摇晃,问什么时候能出去。

这幅漫画是认知行为治疗非常经典的画面,它讲的是人有时是怎么把自己困住的。

其实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但有时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眼前的一小块,并且被那一小块东西给牢牢地吸引住,同时也被限制住。

有的人总能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有的人就会认为就是自己的能力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小块“铁栅栏”,有的人能够识别出那些潜在的害怕的东西正在把自己困住,发现自己只盯着最害怕的点,并不停地在那个点上徒劳地用力。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松手?因为只有松手,我们才会发现还有其他出口,还可以往其他方向走。

毛诗篇:李老师有没有发现自己被困住?您是怎么发现的?后面是如何走出来的?

李松蔚:我的前半生都被困在了一个想法当中,这个想法是“我要做个正确的人”,我很害怕自己做错误的事情,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别人说我不公平,或者说我做的哪个行为是错误的,我在20多岁的时候甚至30岁的时候,还会努力跟他们争辩,想要说服他们,告诉他们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我很害怕被别人当做一个不够好的人或是有问题的人。

后来我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写文章,做自己的公众号自媒体,做各种节目,我发现只要我的关注度一高,一定会有人骂我。

早期的时候他们骂我,我很难受,还跟他们理论;现在骂我的人太多了,我跟他们理论不动了。我发现,如果一个人觉得我不好,没关系,他骂一骂我,就去别的地方了。

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关注我的人希望从我这里获得帮助,他们认为我能做对他们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不是要去证明自己有多好,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我可以做的事情上。

▲ 图片来源:【认识你自己】线下课现场

毛诗篇:可能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有限制性的信念,我们该如何识别自己有哪些限制性信念?

李松蔚:我还是个研究生在学习做咨询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讲,注意听别人讲话,所有跟“应该”、“必须”、“不能”这种语气词有关的句子,背后往往就是限制性信念,包括我“只能”这样,我“不得不”怎样,都需要注意。

我看到这个句式的时候,就知道这里肯定有他给自己设置的障碍,明知道不舒服,我还只能这么做,因为我不允许自己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很多人卡死在第一步,因为他的限制性的信念出现了,所以他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先去识别这些语气词,了解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我们在工作坊里也经常玩这个游戏,我让他们写:谁是你最羡慕和嫉妒的人?他是什么样子?他干了什么?

大家都会想到一些形象,有人写我最嫉妒一个人,他家庭非常和睦,有人写我特别羡慕某个人事业有成,每个人都能想到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会嫉妒?因为自己想要却要不到。

我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要不到?如果这个东西你这么想要,你到底卡在哪里了?为什么你没有办法选择你特别想要的生活?

有的人说:“我看到一个朋友开了一个咖啡馆,他特别自由,工作不是很忙,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而我还在辛苦打工,所以我很嫉妒他。”

我说:“是什么让你没有办法选择那样的生活?”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限制我的是一些外界的客观条件,比如我没钱;我找不到好的机会;我家里有一些实际的困难……罗列出12345,就是因为这样的客观限制,导致我不能过想要的生活。

我会继续问:“这些客观限制的背后有没有什么东西困住了你?如果真的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是不是你只要有了能做这件事的启动资金,就会去做?”

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他没有做任何准备。

所以卡住他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恐惧,因为有恐惧在,他就会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一些外在因素,认为就是这些挡住了自己,没有办法过想要的生活。

我们要认识自己,把这些东西都拆开,再回到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你在害怕什么?

毛诗篇:开咖啡馆这件事,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有的人可能只是随口说说,不是真的想;有的人可能真的想,但是他并没有当回事。所以,是不是我们意识到自己有限制性的信念就可以了?

李松蔚:有时候我们真的只是意识到自己有限制性信念就够了。

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想,或没有准备好,而是有更核心的原因,就为未来铺垫了很多可能性。

很多事我们不去做,会无限地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原因,哪怕这个条件解决了,我们又会找到一些新的条件,因为这些,所以我们达不成目标。

但是如果我能够很坦然地承认,就是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件事,我们就已经作为一个主体,去做选择和决定了。

02

别太强调“我要做自己”

▲ 图片来源:【认识你自己】线下课现场

毛诗篇:人们常常说“做自己”,为什么李老师认为“做自己”这种表达方式是错误的?

李松蔚:我们不说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因为也不存在完全的正确。

我们特别强调“做自己”, 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在暗示,有一些事情是“做自己”,有一些事情不是“做自己”。只要我们这样做划分,背后就有一种潜在的对自我的否定。

我现在在工作,这个工作我不是很开心,我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不好,我就很容易偷懒的想,因为现在我没有“做自己”。

那什么才是“做自己”?我把工作辞了,去做自由职业者才叫“做自己”吗?还是我应该更努力地去工作,争取更大的成绩才叫“做自己”?

它就会变成,我找不到这个方向,非常迫切地需要有一个所谓的“正确方向”。

我们去寻求“正确的”表达方式,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允许另外一个人进入我们的头脑,并且告诉我们,生活该怎么过。

这个时代有很多人会忽悠别人,他们会宣扬一些很有煽动力的理念,我们以为听了这些理念就是在“做自己”,但其实我们做的只是那些“大师”和“专家”认为的正确的自己。

其实,小心翼翼的、纠结的、时刻不确定自己现在是不是做得很对或者做得很好的自己,就是我们自己本身。

所以,我们不要割裂地说一个东西是自己,另外一个东西不是自己,而是要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现在全部的我就是自己。

毛诗篇:有时候我们会被一些话吸引,比如“想要孩子学习好,只要做到这三条”。我们希望有一个权威,能给自己一条清晰的道路,好像我们顺着它走,人生就没有苦恼了,为什么我们会特别希望有标准答案?

李松蔚:大家是不是都有过这样一种生活经验:有时候我在排队,那个队伍非常长,我要花很多时间,付出很多代价才能做成一件事情。这时有人插队,或者他找排在前面的人帮自己多买一份,多替自己做一些事情来达到目的。

我们总会看到有一些聪明人,好像可以特别轻巧和省事的就能把一件事情给办成,我当时就会认为自己特别笨,我会怪自己,我还会有点生气。

我不是在生别人的气,而是气自己好像永远都没有办法走捷径,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都那么有办法,而我就要付出那么多?

在那一刻,我好像有点被其他人扔下去了,有一些更聪明更讨巧的方法我不会,我被迫要走很多弯路,或者多付出很多东西。每次我遇到这样的场合,都会懊恼和生气。

但这些年我不会这样了,我很清楚的意识到:想象中的“大家都有办法,大家都在腾云驾雾走捷径”这件事根本就不成立。

在我20多岁的时候,大家纷纷议论,都说不要挣死工资,写个PPT,搞一套商业计划书,投资人的钱就来了,有很多人手里拿着钱到处投项目,我们只要有好想法,能讲好故事,人生就不愁了。

那时我在想,好像别人30岁就财务自由,环游世界、享受人生了,为什么我还在这里吭哧吭哧的做一份咨询、挣一份钱?我好像又一次被抛下了。

但是这些年大家经历的事情多了,绝大部分人还是只能一步一步在地上走,我们遇到的那些障碍,还是只能想办法一点点翻过去,没有人能在天上飞。

有人告诉我们,谁直接飞过去了,谁又走捷径了,谁选对了一个专业……这些东西都是指望我们接下来买单掏钱,那些东西的背后一定是在告诉我们:你只要交钱给我,我就帮你走捷径。

为什么这些话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因为在过去的大环境中,我们被滋养出了对于现实的一种模糊,我们听了太多故事,脚踏实地的走路就变得有点笨重。但现在我想告诉大家,脚踏实地这件事情几乎可以说是唯一可靠的活法。

03

有时候

有压力是因为我们给自己加了太多戏

▲ 图片来源:【认识你自己】线下课现场

李松蔚:有位用户说他的日子过得很糟糕,试过找爸妈倾诉,但是又害怕讲多了,父母觉得自己很烦,他想把自己的情况跟朋友分享,也害怕给朋友压力。

这个问题很常见,我有两个建议或想法。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问,我有很多烦恼怎么办?但是本质上是在问,我在朋友或者人群当中,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第一,如果我们每次只是去分享,告诉朋友们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的糟糕,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失去这些朋友,失去这些关系。

我们会担心朋友们不喜欢自己输出负能量,但这个想法同样也是对自己的标签化的概括,叫做“我好像只能输出负能量”,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想。

有时候如果我们告诉别人,我们最近过的有些困难,遇到了一些阻力和挑战,并且分享我们应对挑战的过程,也给了朋友不一样的角度去认识我们。

有些人只说自己最近怎么好,怎么棒,取得了哪些成绩,朋友听多了也会烦。

所以,有时候朋友也挺希望听到我们过得不好,对于他们来说反倒是一种安慰。

第二,有时我们不只是分享一些“负能量”,也是在寻求一些方法和建议。

比如我在职场中遇到了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我问问更有经验的人,他告诉我答案之后,我真的这么去做了,回头也可以给他一些正反馈。我可以告诉他:“你的方法很管用,你真的帮了我很多。”这样反而会加深你们之间的关系。

有时我们会把这个问题给搞错,把问题的焦点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认为我日子过得很糟糕,把这些负能量分享出去会让别人很有压力,所以问题在我分享了太多不该分享的东西。

这个想法是“自我中心”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背后是:我不分享,他们就没有压力了。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因为我分享的不对,是因为我分享了之后让他们卡住了,所以他们真正的压力在于,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我。

这时,我要解决的不是该不该分享的问题,我只要去帮他们解决如何回应的问题就好了。

下次我们跟朋友分享一些糟糕的事情,可以加上一句话:“我现在能跟你吐个槽吗?我能跟你分享一些我最近特别不高兴的事吗?我不需要任何建议,就是希望你能听一听。”

把这句话加上,就可以保证朋友们接下来听我们讲这些话的时候,可以处在很轻松的姿态,他们不需要回应、解决和提建议,他们只需要听着。

不是我们说的事情让他们难受,而是他们的无能为力感让他们难受,我们提前规避,事情就解决了,这是我们在人际关系里可以做的转换。

▲ 图片来源:【认识你自己】线下课现场

毛诗篇:别人跟我们讲困难的时候,我们好像天然有一种想法,我必须得给他一个答案,特别希望帮到他,其实可能人家只是想说一说。

李松蔚:作为朋友,其实我们也很清楚,有时候别人说了以后,我不一定非得要提什么建议,但是说这件事情的人有可能会多心,他担心自己说完了之后给朋友增加负担。

所以,如果有这个担心,不如索性先把负担给挑明了,告诉他:“我不需要你给任何建议”。

很多事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想,解决起来很简单,我们把所有的压力全都放在自己身上,其实是给自己加了很多戏。

我什么都不说,担心朋友认为我特别不开放;我说好的方面,担心他们认为我太炫耀;我说不好的方面,担心他们认为我太麻烦太负能量……反正怎样都是自己不好。

如果我们反反复复有这个想法,就要知道,其实和这件事无关,是我们的限制性信念决定了自己现在的处境。

04

对衰老和死亡避而不谈,

也是一种限制性信念

▲ 图片来源:【认识你自己】线下课现场

毛诗篇:有用户说孩子恐婚,担心自己去世了,女儿将来会很孤单,这其实也是限制性信念。

李松蔚: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衰老甚至死亡类议题,因为真的很值得去聊。有时可能我们想和父母聊,但是父母没有准备好,因为这个议题本身也很沉重。

最近有一件特别值得讨论的事情,琼瑶说:“我是‘火花’,我已尽力燃烧过。如今,当火焰将熄之前,我选择这种方式,翩然归去。”

我们不评价琼瑶自杀是好或坏,单纯说一个80多岁的老人,如此开放、如此诚实地对待生命的终极议题,她自己做了决定,并且把她的思考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得的。

我猜想可能大部分人的父母没法这么开放地聊死亡,如果有可能,我们需要打开关于死亡的终极议题的讨论,不要只和孩子聊婚姻、孤不孤单、将来怎么办,因为这些都是技术问题,都能解决。

比这些问题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心里可能不太想面对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衰老?如何面对进入到虚空之后的无意义?如何面对存在这件事情?

如果父母做好了准备,可以敞开聊衰老和死亡,对于孩子来讲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实在太难得了。

毛诗篇:我们从小的教育就一直强调我长大了,我要得到什么,从来不聊丧失这件事,包括衰老。

李松蔚:刚才这位用户虽然聊的是很轻巧的议题,叫做“女儿要不要结婚”,但是我认为这个议题带出来背后的思考是,“等到将来我没了之后,我的孩子该怎么过?”

有这种思考就很好,我们可以把思考呈现出来。理想状况下,每一对父子、父女、母子、母女都应该好好面对这个话题。

毛诗篇:人类都希望永生,希望自己越来越好。人到中年,也想抓住最后一刻,就怕自己走下坡路,越来越不好,这算是限制性的信念吗?

李松蔚:这是一种人生的叙事。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一样,我们都没有为人生的后半程设计很丰富的叙事,我们花了太多的心血讴歌人生的前半程,讴歌青春与活力,讴歌年轻时候的创造力、热情与精力无限的状态,我们的文化就是“青春崇拜”的文化。

我们很少崇拜一个人老去之后的从容、优雅、成熟和睿智,以及从容不迫的气度。

首先,可能是因为整体上我们积累的经验不多,人类的平均寿命突破80岁也没多少年,过去很多时候50岁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其次,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叙事,所以提到衰老这件事,就像琼瑶写的,“上苍对于生命的过程,设计得不是很好。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

到了一定岁数,我们的身体机能的确会一路下滑,很受罪。

对于上了年纪这件事,大家似乎都是这么叙事的,很少有人强调,到了很大的年纪会有这个年纪的美感,能把生活过出另外一种滋味,这方面的积累太少了。

当社会慢慢步入老龄化,我认为应该有更多电影、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来呈现人在前半程的绚烂是一种精彩,在后半程的从容是另外一种精彩,用这样的叙事给大家拓宽范本。

现在大家对于老年人的范本太单一了,都是老两口在家里从春天等到冬天,好不容易盼到过年,孩子们纷纷回家,就陪伴父母几天,坐一坐又要走了,仿佛老年人全部的兴奋和热情都寄托在天伦之乐上。

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件事不仅心理学家要考虑,文艺工作者也要思考和创造,试着理解到了那个岁数,他们的真实状态是什么样。

欧文·亚隆与妻子玛丽莲合著《生命的礼物》,这本书里就呈现了一种可能性:两位老人携手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也可以用很优雅很体面的方式活出生命的厚度。

类似的作品,如果将来再有100倍甚至1000倍,也许当我们面对衰老这样的生命的体验,会有更多的悲欣交集,而不只是恐惧。

▲ 图片来源:【认识你自己】线下课现场

毛诗篇:人生叙事是可改变的、可指明方向的吗?可能我过一段时间就要审视自己的人生,看一下我的人生故事。

李松蔚:每个人都会面对衰老和死亡,我们需要去审视自己的人生。

有的用户说“人老了动都动不了,有什么优雅的?”,我相信他这样去说,一定有他的体验,他对于衰老这件事情的认知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把这句话拿出来仔细琢磨:老人动不了这件事情,是谁说的?

珍妮·古道尔已经90岁了,她现在在北京,还可以坐着飞机满世界跑。

所谓的“动不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们对老人的一种污名化,我们把老人想象成了一些动不了的人,因为这样最节省资源,但是很多国家比如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70岁的老人还还在开出租车,还在做很多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看到老人可以动,当然,也有一些老人确实患有特殊的疾病或者慢性疾病,会带来很多的困难,但是人类一直在发明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应对这些困难。

其次,一位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即便没有太多的选择可以做,也不意味着不优雅,他仍然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求此刻的人生可以怎样用他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去面对和度过。

因为我生病了,或者因为我有某种痛苦,所以我就接受自己过一种不优雅的人生,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没什么可以思考的了,这也是一种限制性信念,好像人到了某个岁数以下,日子才值得活。

现代科技发展的那么快,社会进入到更发达的阶段,每个人都需要有更多想象力,我们可以好好琢磨一下,怎样让人生的全程都更高质量。

- END -

“认识你自己”课程

北京场启动

2月21-23日,李松蔚老师亲授线下课,涵盖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家庭转型等议题。

本期主题:投入关系,长出自我

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这些重要且特殊的关系对我们而言,既可能是相互的牵扯,也可能是互相的成就、成全。

如何在这些关系中建立边界?如何建立理想、健康的关系形态?如何在关系里拿回自我、活出自己?我们在关系中的困惑和迷茫,李松蔚老师将会给我们答案。

你将获得

课程形式

理论解读+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答疑互动

北京授课,仅此一期,速抢名额——

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咨询或报名

课程详情

0 阅读:0

此念家庭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