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网络
导读
在今天这样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其实很难预测10年以后科技、人类社会是什么样的。
未来可能会出现很多新职业、新工种、新生活方式,同时有些现在看起来不错的事,10年后可能已经消亡了。
如果我们成年人都无法预测,对孩子来说就更加是一个随机的、巨大的、无法掌控的可能性。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家就要互相打气,一起面对。
❍ 与孩子沟通,需要建立在一个什么前提下?
❍ 与孩子沟通的三大技巧有哪些?
❍ 最高级的沟通技巧是什么?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01
沟通的前提——我们是一伙的

▲ 图片来源:Genevi è ve Godbout
毛诗篇:现在厌学现象普遍,很多孩子突然和父母说不去学校了。现在学习压力确实大,如果让我现在上小学,我也不是很想上。
李松蔚:我觉得能说这个话,其实还是需要一些力量的。因为很多的父母提到厌学,首先不是去了解事实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比如:
❍ 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 是讨厌某一门课吗?
❍ 还是讨厌学校里某个环节、老师或同学?
很多父母首先是在立场层面就觉得厌学是错的。“你怎么可以厌学”,“你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喜欢学习”,“你怎么可以说出讨厌学习,不想上学这个话”。因为立场先行,就导致很多沟通在第一步就已经卡住了。
因为两个人站在对立的方向,都想说服对方,就会很困难。所以沟通的先决条件,就是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站在一起,不再内讧。
那什么是我们的对立方呢?
狭义上的对立方就是“上学这件事”,广义的对立方就是“这个未成年孩子面前还未完全展开的人生的多种可能性”,他之后的人生可能会很精彩,但是目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些不太让人愉快的元素。
很多孩子对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些极端情况,孩子会觉得人生不值得一过,觉得生活没意思。这件事其实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的主题,这个主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有些严肃,需要大家共同面对。
但是我会看到很多父母不太容易让自己站到孩子旁边的位置,因为他总是觉得我只要站在对立面,就能把孩子说服,好像所有问题就不存在了。
沟通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我们把这件事称作“厌学”的时候,很多父母听着已经不舒服了,他已经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了。

02
孩子的思考是过程性的,
“我正在解决中...”

▲ 图片来源:Genevi è ve Godbout
李松蔚:我们今天要聊的一个主题就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因为我现在给很多青少年做咨询,在我的经验里,有几个沟通要点,想与父母分享。
第一、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沟通的时候,特别喜欢用确定性的语言,特别喜欢快速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什么是确定性的语言?就是非此即彼,比如:
孩子说:“我不喜欢上学。”
父母马上说:“不喜欢上学你喜欢什么?”
孩子:“我喜欢玩手机。”
父母:“你玩手机能考上大学吗?”
父母要迅速给出一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一定导向的是对父母有利的结果,可是推出结论的速度和力度超出了未成年人可以去吸收的范围,也超出了他的认知能力。
孩子的思维是什么样的?
我见过很多十几岁的小孩,哪怕他很聪明,你问他上学怎么样,他也觉得没意思;问他打算怎么办?他不说话;问他你还想上学吗?不想,不想上学,你想在家干嘛?不说话。
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说话就很着急,甚至很愤怒,他会觉得你是什么意思,我都问你了,你是没听见吗?你为什么不说?
有时候孩子可能知道说出来父母也不会接受,有时候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他的头脑中没有答案,没有确定性的结论。
你如果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你未来到底想要当一个老师,还是进大厂,还是当一个自由职业者?”他对这些事情没有概念,所以他即使回答了也是非常片面的回答。
如果你要驳斥这个答案,他就没有新的想法了。因为在你听来这个答案太不靠谱了。
很多父母其实意识不到,和一个未成年人沟通,他对很多信息的加工是缓慢的、不确定的、过程性的。
“你现在在学校开心吗?”
“不开心。”
“你觉得上学有意思吗?”
“没意思。”
这是他知道的部分。
当你问他:“你觉得什么有意思?”他现在不知道什么有意思,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人生要怎么办,他是真的没想法,而不是跟你对着干。
但是他不知道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他的认知能力以及对这些事情的加工能力还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其实是在一个缓慢的、没有答案的情况下去寻找答案、去试错的。他也想得到一个答案,试着发现不对就再换一个答案,如果好像还不对,就再换。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
但是我理解很多父母,因为看到孩子没办法快速给出答案的时候,就已经觉得这个孩子在跟我对着干,就恨不得马上吼两句,似乎这样就能把速度加快,速度是不会因此加快的。
所以过程性的沟通和过程性的语言,是成年人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需要学习的第一种技能。
什么是“过程性的语言”?
就是这件事我们都不知道——
“现在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你?
“你适合学一个什么技能?”
“将来要做一份什么工作?”
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去做各种尝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没有结论。
而不是——“你凭什么当网红?”,“你要当电竞选手,你知道电竞选手现在有多卷吗?”不是打压式的、快速的一个结论。
父母可以问问:
“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你的这些想法中,哪些已经开始尝试了?”
“还有哪些只是有想法,但是还没有认真想过?”
这是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需要去学习的一种沟通方式。
这样就可以从一个好像要快速得出“你到底想怎么办”的结论,变成不着急,现在才十几岁,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去收集信息、去思考、去实验、去试错。
毛诗篇:对于不确定性,父母可能要有一定的忍耐力,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一定要解决掉。
李松蔚:是的,很多父母都是觉得此刻我要么解决,要么没有解决。如果没有解决就不行,天就要塌了。
可是对于大部分孩子,这个问题是“我正在解决中...”,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要好几个月,可能要好几年。这个过程其实是需要成年人有一定的认知和耐受的。
毛诗篇:而且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好的,就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应该去做的事情,他需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其实我们成年人,很多人小时候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太听话了,很多时候是长大了突然再开始思考我想要什么。
李松蔚:对,我们小时候的选择不多,也接触不到太多可能性,大家都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序列里卷就好了。
可能第一名就是去重点大学,中间的可能就是去二本,大家很快各安其位,因为除了在这条路上走,你也没有别的路线,所以就省去了大家思考“我要干什么”的这个过程,可是他最终也没有真的可以省掉。
因为这件事情就变成我们30多岁的时候要重新面对的问题。今天有很多成年人其实都在面对这件事——“我不想上班了,我现在想做什么?”

▲ 李松蔚拒学工作坊报名中,详情扫码咨询

03
总是盯着负面的事情,
并不会让事情变得容易

▲ 图片来源:Genevi è ve Godbout
毛诗篇:第一个沟通方式是用过程性的语言,第二个呢?
李松蔚:第二种需要去训练的沟通方式是“资源取向的沟通”,资源取向是一个心理学说法,大白话就是“从正面的角度去沟通”。
就像半杯水,有人觉得有半杯就很不错,有人觉得为什么只有半杯。其实我们的孩子今天面临的挑战比我们当年同样年纪面临的挑战要大,因为现在他们面对的选择变得丰富,可能性变多,对未来的判断也就变得更不确定。
今天不确定的大背景其实没有办法预测10年以后科技、人类社会是什么样的。未来可能会出现很多新职业、新工种、新生活方式,同时有些现在看起来不错的事,10年后可能已经消亡了。
如果我们成年人都无法预测,对孩子来说就更加是一个随机的、巨大的、无法掌控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下,其实孩子要面对的挑战是非常强烈的,他每天其实都在想,我在学校学的这些有用吗?我现在的成绩能给我带来什么?如果我能够考上大学,将来在大学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吗?未来的人生就可以有保障吗?很多问题其实都不确定。
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互相打气。父母要鼓励孩子,“虽然挑战变大,但是现在你有一些我们可以给你提供的资源;你自己接收信息的能力也非常强;你会上网搜索很多东西,我们像你这个年纪电脑都还不会用;你现在有很多的新鲜思路,了解很多AI前沿技术”。我们要去鼓励孩子的可能性。
但是很多成年人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特别是我接触了很多80后的家长,他们可能自己当孩子的时候吃过很多苦,那时候天天被父母说不靠谱,说80后娇生惯养,打游戏、看武侠小说、看动漫。我原来以为我们这批80后当父母,是不是对于孩子应该有更多的欣赏与认同。
但是我在工作中发现,很多80后自己到了父母的位置上,对孩子还是很苛刻,天天盯着孩子没做好的地方。就像明明挑战已经很大了,还天天说“队友”不靠谱,天天指出“队友”身上的缺点,或者给他贴标签,这些绝不会帮助这件事情变得更容易。
其实这也是父母的惯性思路,恨铁不成钢,总是觉得再多学,再坚强一点,就没问题了,这是很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且对孩子,这种沟通常常是一种伤害。
这两个沟通方式,一是过程性沟通,一是资源性沟通。合到一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也是父母可能需要刻意练习的。
当你能够在过程中看到孩子的一些进步,从资源的角度也看到他的一些进步,那你可以把你看到的反馈给孩子,这就是“成长性沟通”。就是告诉孩子什么地方跟之前不一样了,其实成年人之间经常会做成长性沟通。
你见到一个好久没见的朋友,第一反应就是“你瘦了”,“你看起来气色变好了”,这都是成长性沟通,你和之前相比有一些好的变化,这个变化被我看到了。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不断地给孩子成长性反馈。比如,“你昨天做这道题好像花了一个小时,今天只用了20分钟”;“昨天你熬到晚上11点作业还没写完,今天10:30就写完了。”
父母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在我眼里,你的努力与付出的时间是被看到的,而且是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的。哪怕这个孩子心里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是不重要,因为他在进步、在有变化。
“成长性沟通”背后就是“成长性思维”,成长性思维就是不以一时一地的表现来确定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人是可以变化的,随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训练是可以改变的。
对于一个孩子,怎么改变他得有一些实感,实感就是在每天的对话中,或是在跟父母的互动中,由别人直接反馈给他。
虽然孩子的有些尝试可能失败了,这是我们经常容易看到的。但是从成长性的角度就是——你又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你与昨天相比今天又往前走了一步;你对这个问题多了一点思考,多了一些验证,即便这个验证没有立刻导出答案,可是跟之前相比,你又往前走了一步。这是成年人去帮助未成年人看的一个视角。
我们很多时候太容易去强调“你怎么还做不到”,“怎么距离目标还差那么远”。我们太多地强调达不到的部分,可是已经付出的努力,已经取得的变化,不容易被看到。
“成长性沟通”是一个高级的沟通技术,能看到孩子的进步成长是一个高级技术。初级就是你得先能看到过程,其次能看到资源,从积极的角度,从他有能力的角度,学会欣赏他。当你有了这个视角之后,才能看到他比之前更有能力,更好了,多了一些进步,所以这些沟通其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去慢慢练习的。

04
被允许的力量

▲ 图片来源:Genevi è ve Godbout
李松蔚:第三个我认为很重要的沟通方式,就是要多给孩子一些允许沟通的信号。
我们很容易说不可以,特别是孩子说:“我能不能先玩一会再写作业?”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不可以,因为在我们心中有一个最高标准就是,先得把该干的事干完,再去玩。这是我们心目中认为的最佳顺序。
但是一旦我们强调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标准,我们的视线就从眼前的这个人来到了这个标准上,来到了我们心里的想象,来到我们头脑中的一套规则上,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不重要了,标准比较重要,孩子得迎合这个标准。所以在沟通中,语言里体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所以如果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一定会告诉你“凭什么”,他会跟你对着干。对着干其实是一件好事,说明他有力量,他不会把你这些话那么快听进去,他会直接反抗,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按照你说的做。
但是他在做的时候,其实也会跟自己内在的感受有一些距离,他会觉得很困惑,因为这并不是让自己舒适的状态,不是他想做的事,他只不过是被要求、被训练去做这些事。
如果我们告诉他你可以,其实我们就是把这个权利还给他:
“我可不可以休息一下再去写作业?”
“如果你累了,可以休息。”
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讲,他不是不想写作业,他需要在这个过程里去调节内心的一些感受。
就像很多成年人早上起来不想上班一样,有的时候就会跟另一半撒娇,“我今天不想去上班了,你可不可以养我?”如果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说,“今天你就别上了,在家里躺着我养你。”他听到这句话之后并不会真的就不去上班了,他其实就是跟你说说笑笑,他还是会去上班。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的感受取得了一个调协,他被允许了,我可以休息,可以抱怨,可以去表达一些我的倦怠,我仍然会选择去做在这一刻我认为正确的事。
但是,并不是说了这样的话,上班就不累了,其实这个累还是在的,只不过这个累表达了之后,我就可以结合这份工作对我的价值和给我造成的疲倦去做出一个适合我的选择,或者太累了今天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因为我被允许了,所以这件事就是我来做的一个决定。
如果这个时候另一半说,“那怎么可以,你不去上班考勤工资怎么办?将来还怎么升职加薪?”一旦开始讲道理,就会特别没劲,甚至原来可能只是上班的事,现在就是我和你有事了,就想吵架了。
所以被允许一下,不会带来任何恶果。被允许只会让你觉得更放松,且更有力量去做一个判断,去做一个好的决策。
但是换到未成年人身上,我们就总是觉得如果未成年人被允许,就堕落了。他被允许可以休息了,他作业就不写了,一晚上都在玩手机,在睡觉。恰恰是因为我们有灾难化的思维,所以我们就把孩子的主体性取消了,变成你必须按照我告诉你的来,这也加剧了父母和孩子的对立。
很多父母也会担心,允许多了会不会变成溺爱,觉得把权利全部交给孩子了,他会滥用。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不是这样的,他需要的允许并不是接下来什么都不做,他只是需要有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不做是可以的,但是我接下来还是会想办法平衡我做这件事情的愿望和背后可能要承担的辛苦。
如果一个孩子只要被允许了一次,比如被允许吃冰激凌,他就会把肚子撑破无限制吃下去,那这个问题一定不是允许本身带来的。
这个问题一定是在过去的养育中,他已经被压抑太多,被禁止太多,所以是一个报复性反弹。这个时候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只是允许本身这件事,而是要去解决更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对抗性关系里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对允许有灾难化的想象,先试试看。
毛诗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这样的沟通,这样生活会幸福很多。这是不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情绪价值?
李松蔚:对,这是既有情绪的价值,还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因为父母对孩子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接纳,每一个允许的背后其实都是父母在为孩子买单,背后的东西是实际的,是在告诉孩子未来不管发生什么,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是一起面对的。
这些沟通方式,其实给到孩子的是高于情绪价值的。
- END -
此念X李松蔚2024
拒学主题线下工作坊报名中
一项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里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经超过了50%,而此念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反馈,他们的孩子出现了厌学、拒绝上学、甚至休学在家、黑白颠倒地沉迷网络的情况。由于缺乏经验与支持,父母与他们拒学的孩子不断地冲突、争吵、冷战,整个家庭都在经历着巨大的痛苦、焦虑、迷茫与恐惧。
为了帮助他们整合家庭的力量去应对这个挑战,此念与李松蔚老师、张琰老师携手,计划从今年10月起,每年举办一期“拒学主题线下工作坊”。工作坊将围绕与拒学相关的不同主题,以现场教学、小组练习、访谈观摩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为拒学家庭提供度过这一困难时期的支持与指导。
❍ 2024年10月25日-27日,我们将举办第一期拒学工作坊,主题是《开始对话》。
在拒学期,亲子间常常不愿对话、不能对话、南辕北辙地对话,或者总是以错位的形式无效对话,让拒学期的困难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将从亲子间的沟通出发,帮助参与者理解拒学带给家庭的冲击,更好地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打破沟通僵局,促成亲子之间正向的、建设性的对话。
❍ 参加工作坊的学员分为两组:焦点家庭与普通学员。
大家的共同收获:
1、听两位老师授课,学习如何在拒学期开始家庭成员间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对话与沟通;
2、参与精心设计的练习、小组讨论,梳理问题的症结与根源,与两位老师答疑互动;
3、观摩焦点家庭的访谈全过程,在焦点家庭的案例中汲取于自身有益的借鉴之处,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应对拒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焦点家庭的特别收获:
在工作坊现场与李松蔚、张琰老师进行一次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系统全面地理解和看待自己家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收获针对自己家庭的、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
拒学期不仅仅是令人痛苦的,也可以是促进家庭发生积极转变的契机,让我们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让全家形成合力,在困难中共同寻找办法,父母为孩子撑起自由探索与成长的空间,也借此机会实现父母自身的成长。
工作坊的两位带领老师李松蔚与张琰,都是资深的系统家庭治疗师。二位都有着十多年与家庭工作的丰富经验,本次工作坊也是以系统家庭理论为基础,整合两位老师多年的咨询经验带领大家进行学习与体验。因此特别鼓励父母与孩子可以整个家庭共同参与到本次工作坊中来,当整个家庭通过学习,都能以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所面临的困境时,家庭就更容易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我们特地为参与的家庭设置了最大的优惠,欢迎大家咨询小念客服。
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咨询或报名

课程详情

长按扫码,立即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