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留大同谁去外地,郡王们吵翻天:记天顺年间的大明代王家族下篇

楼哥看明史 2024-01-29 13:31:31

前言: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正月,困扰大同代藩宗室近两年的迁国名单最终尘埃落定:山阴王朱逊煁、襄垣王朱逊燂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宣宁王朱逊炓、隰川王朱逊熮迁居泽州(今山西晋城),灵丘王朱逊烇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怀仁王朱逊烠迁居霍州(今山西霍州)。

为何一下子要迁走这么多郡王?期间又发生了哪些纠葛?大同代藩的小宗郡王们,在明英宗天顺年间又有哪些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拥挤的大同城

大同,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素有“北方锁钥”之称,乃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开国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之国大同。与此同时,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也徙治大同府。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

大同古城夜景

朱桂共有十子七女,生育能力在太祖系亲王之中也算是名列前茅。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二月,朱桂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谥曰简。由于嫡长子追封代戾王朱逊煓早在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便已去世,故而由代世孙朱仕壥,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月袭封代王。

我们来做一个盘点,看看英宗朱祁镇南宫复辟之后,在世的代藩宗室都有哪些人。

代简王一脉:广灵王朱逊(火民)、潞城王朱逊(火宁)、山阴王朱逊煁、襄垣王朱逊燂、灵丘王朱逊烇、宣宁王朱逊炓、怀仁王朱逊烠、隰川王朱逊熮。

代戾王一脉:代王朱仕壥、昌化王朱仕墰。

代王一脉:代世子朱成錬、定安王朱成鏻、博野王朱成鐭。

天顺年间代藩宗室世系图

由于既有亲王又有总兵官坐镇,大同镇堪称明代九边重镇之首。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同城内宗室、军民混杂,显得拥挤不堪,双方常常为此爆发矛盾。

强占房屋

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的时候,宣宁王朱逊炓向朝廷上奏,称指挥史瓛位于府前街南的房屋打算挂牌出售,陛下开恩,就赏给我吧。各位能想象吗?这种无理的要求,英宗居然答应了。

宣宁王拿到尚方宝剑之后,立刻就将史瓛及其老母给赶了出去,同时堵塞大街,开始大兴土木。史指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即上奏朝廷,给自己喊冤。毕竟是正三品的高官,又是在大同这样关键位置的军镇,英宗勒令宣宁王立刻改正,不要给自己捅娄子。

损人利己,于心何安?书至,王即将史瓛房屋退还与伊母子居住,仍将街南照旧开通。—《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

大同代王府

除了宣宁王以外,昌化王朱仕墰也没好到哪里去。这一位吸取了七叔的教训,直接拿大头兵下手,强占了他们在府前街南的房屋。英宗的警惕心很高,多次派人去大同“体勘”,最终确认这些都是“官盖房屋”。

皇帝大怒,你们这帮宗室好日子没过几天,是不是忘记了几年前瓦剌军队围城,是谁在保卫你们?这样强取豪夺,引发兵变谁来负责?于是他一面责令昌化王交还房屋,一面要求代王对宗室严加管束,以后不允许他们“径自具奏”,有什么事通过亲王府和朝廷交涉。

王府长史司

针对皇帝陛下的要求,代府左长史李滋趁机上奏,称本府郡王众多,这些年来诸王行事肆无忌惮,每次送来的奏本都是“实封”,我等“既不敢开视,亦不敢稽留”,只能往京师一送了之。陛下既然要我们承担起管理职责,是不是应该放权?

礼部对此深有感触,也对代藩宗室补了一刀,指出近年来代藩郡王有人“乞请封号而不开年岁”,有人“求讨多物而不思事例有无”,有人“已蒙恩赐及奉圣断而又重复奏请”,简直无法无天。甚至还有镇国将军跳过郡王、亲王,派家人、校尉“赍本诣京”,整个代府的管理可谓混乱无比。

大同代王府

对此皇帝和礼部达成了高度一致,严令代藩郡王今后有什么事情,必须先经代王府长史司审核,不许擅自向朝廷上奏。

今后郡王以下凡有奏请,务遵前例。先令长史司启亲王知之,参详事体可否应奏请者。然后长史司给批,付所遣人赍本具奏。如有机密事情,许径自奏闻,不在此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六》

仪宾许琮案

代王朱仕壥有两个女儿,长女居顺郡主,配仪宾许琮。次女晋宁郡主,配仪宾徐廙。一日安定王朱成鏻生日,居顺郡主夫妻二人一起过府祝寿。

酒过三巡之后,许琮自觉已经喝高,于是率先离席。安定王派人喊他回来,许琮不从,且借着酒劲殴打了这位下人。朱成鏻闻讯之后非常生气,对许琮破口大骂。此时居顺郡主仍然在场,就此和弟弟发生口角。

代王府大门

姐弟二人越吵越凶,于是弟弟骂姐姐和家人私通,姐姐称弟弟打算造反,紧接着一起闹到了代王跟前。说朱仕壥糊涂,真是一点也没冤枉他。这明显就是姐弟吵架,口不择言,他老人家却一本正经向朝廷上奏。亲王都这样说了,英宗自然要“遣官核状”。结果不查不要紧,一查就出事。

真正私通的是许琮,他不但和本府家人之妻不清不楚,还纵容她和郡主“共乘肩舆出入”。得,这回算实锤了,许琮直接被押往京师打入锦衣卫大牢,判了一个赎徒毕免官。明代的徒刑,指人犯需要到指定的地方服劳役,一般为期数年。所谓的赎徒,就是可以花钱免罪。至于安定王,自然也被皇帝大骂一通,毕竟居顺郡主确实没有和家人私通。

诬枉平人尚且不可,况居顺郡主系尔宗亲。尔乃不念骨肉,不顾长幼,敢以秽恶情词,驾空污辱。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这件事中还有一个倒霉蛋:晋宁郡主仪宾徐廙。安定王不知道是不是文化水平太低,写给朝廷的奏本,是由徐廙代笔。结果徐廙的下场和许琮一样,也是“赎毕免其官”,因为皇帝陛下认为他“离间亲亲,谗毁郡主”。其实这锅应该代王本人来背才对,谁让他那么昏聩。

迁国之争

在上篇之中,笔者提到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的时候,左佥都御史王俭提出将部分代藩宗室迁出大同,得到了英宗的同意,此事立刻就在诸郡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道理很简单,留在大同城中,既有本府亲王管束,又地处边境,自然是迁出去的好。但是具体哪些郡王能迁,又迁到哪里去,成为了考验代王朱仕壥政治智慧的时刻。然而从此前代王府的乱象来看,这位代王殿下的能力稀松平常,各郡王很快就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

大同代王府

按照正常的逻辑,代王应该按照亲疏远近、家庭人口来决定迁国名单,比如自己的儿子安定王、博野王,弟弟昌化王,应该继续留在大同。而几位年长且家中人口众多的叔父,自然是外迁的优先人选。

然而朱仕壥的操作让人很迷惑,笔者在上篇中也介绍过,本不应该迁出的昌化、安定、博野诸王,却在他上奏朝廷的名单之中。这也难怪其余诸王急眼。

怀仁王朱逊烠第一个跳出来,绕过代王直接上奏,称自己想去绛州。英宗以“原尔之心,无非适己自便而已”的理由予以驳回,警告他不许再“轻率烦琐,致乖大体”。紧接着隰川王朱逊熮前仆后继,提出想和宣宁王朱逊炓一起去蒲州,也被皇帝驳回。

绛州绛守居园池

而广灵王长子朱仕(土兹)却提出父王刚刚去世,祖母年事已高,且生母坟园在大同,希望不要外迁。代藩首封广灵王朱逊(火民),代简王朱桂次子,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十月初五日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谥曰荣虚。

此时尚未袭爵的广灵长子提出留在大同,从人情的角度来看完全合情合理。然而皇帝很郁闷,我也没逼着你迁出去啊!你们代藩内部到底在搞什么?

况今苫造未完,朝廷亦未尝强逼尔迁。乃轻信传闻,复具奏纷扰。今后行事,务在详审安静,不宜事此轻率烦琐,致乖礼体,以取祸愆。—《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

回到本文开头,最终留在大同的是代王次子安定王、第三子博野王,弟弟昌化王,三叔潞城王以及堂弟广灵长子。广灵王一脉刚才说了,家中有丧事。而潞城王一来年事已高(五十五岁),二来子嗣众多且都已开建府第,迁国成本太高。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诸王最终的目的地,和他们当初自己要求的地方,基本都不相符。所以灵丘王朱逊烇到了绛州以后,称此地“城池不固,地瘠民贫”,想着要么回大同,要么去代州(今山西代县)。而宣宁王朱逊炓、隰川王朱逊熮到了泽州以后,称自己“不宜水土,多染疾病”,也想要改迁。

泽州青莲寺

英宗都快气炸了,你们这帮家伙以为朝廷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吗?想一出是一出?对于灵丘王,皇帝苦口婆心,表示当初怀仁王想去绛州我没同意,你还端起来了?好好地给我“安心以居”,别再出幺蛾子。

对于宣宁王和隰川王,皇帝也不客气,表示泽州离大同又不远,扯什么气候水土不同?再说这地方不是你们兄弟俩自己选的吗?人家灵丘王眼馋泽州,我都没同意(这里明显胡扯,领导惯用手法),给我好好待着吧。

近灵丘王奏云绛州不如泽州,水土肥饶,人民丰富,心欲之而不可得。而王乃以为恶地,何所见不同如此?是皆溺于便安,心不专一之过也。所请难允!—《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九》

结语:代藩宗室之所以这么乱,和代王朱仕壥本人无能脱不了干系。定一个迁国名单,就能让本府郡王们吵成一团,而且纷纷自行上奏朝廷,完全没把代王本人放在眼里。

而文中提到的居顺郡主和安定王的矛盾,本质上就是一场乌龙。就连皇帝本人都忍不住责问代王,这样的事情你自己处理就好了, “岂可闻于朝廷”?你这一上报,我能怎么办?只能派人来查。这一查,直接导致两个女婿被免官。

好在朱仕壥死在了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此后会由谁袭封代王?迁到外地的宗室郡王又会出哪些幺蛾子?我们放到成化年间的代王家族故事里再讲。

11 阅读: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