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主食少吃为好?医生:错!已有人血糖“失控”,尽早纠正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4-12 20:08: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门口那只老猫,已经不怎么下地抓老鼠了。

倘若有谁从巷口经过,手里拎着热腾腾的米饭,它便会抬起脑袋,眼神直勾勾地盯着那饭香飘来的方向。

这一幕,是很多南方小镇的老街常见的场景,平常得像一碗白粥。

可在不少“血糖高”的人眼里,这碗白粥如今却成了“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血糖高,主食就得少吃”,这话听起来头头是道,已经快成了不少家庭的“家规”。

有人甚至把米饭、馒头、面条一律打入冷宫,连一小口都舍不得吃。

可现实却像一记闷棍,有的人血糖不降反升,甚至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样的急症,住进了ICU。

为什么少吃主食,血糖却“失控”了?这背后的逻辑,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只盯着“糖”,忽略了“梯子”

人体的能量系统就像一座工厂,葡萄糖是燃料,而胰岛素则是运输燃料的搬运工。

当搬运工罢工(胰岛素功能下降)或数量不足时,燃料堆积在血液里,血糖自然飙升。

不少人误以为,只要减少“燃料”——也就是少吃主食,血糖不就下来了?但问题是,这套逻辑忽略了“梯子”的存在。

肝脏是个聪明的家伙,它会在你不吃碳水的情况下,偷偷启动“糖异生”机制——把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糖,维持血糖水平。

这一过程就像是你关了一扇窗,身体却另开一扇门。

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当饮食中碳水摄入过低时,肝脏的糖异生会显著增强,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加剧烈。

这对原本胰岛素不足或抵抗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在国内,南京鼓楼医院曾经接诊过一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在短短三个月内几乎完全断绝主食,结果却突然出现了意识模糊、呼吸急促,被诊断为“酮症酸中毒”,几乎丢了性命。

医生检查发现,正是长期高脂低碳水的饮食,把身体逼到了极限。

碳水不是敌人,错选才是祸根

主食,是“粮心粮意”的存在。

问题不是出在主食本身,而是出在我们吃的“方式”和“内容”上。

精细碳水,如白米饭、细面条、蛋糕、甜点,它们升糖快,血糖反应大,的确该少碰;但全谷物、粗粮、杂豆,却是血糖的“缓释剂”。

关键不在“有没有吃主食”,而是“吃了什么样的主食”。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每日摄入适量全谷物和高纤维主食(如糙米、燕麦、小米)的人群,其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显著,且胰岛素敏感性提高。

而在我国不同地区,主食的种类和加工方式也显现出差异。例如:

东北人爱吃大米饭,热量高但耐饱性强;

陕西、山西等地以面食为主,若能选择荞麦面、全麦面,升糖速度相对较慢;

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玉米和红薯还是不少家庭的家常主食,这些粗粮其实是控糖的“宝贝”;

南方水乡常见的糯米、米粉、年糕,升糖指数高,若是天天吃,血糖自然坐“过山车”。

把主食一棍子打死,不如换个吃法,调个时间。

例如,将米饭与豆类、蔬菜混煮,或者提前蒸熟再冷却一夜(产生抗性淀粉),都可以显著降低升糖反应。

血糖反弹背后的“饥饿陷阱”

不少糖友在控制饮食时,会陷入“越吃越饿”的怪圈。

主食吃少了,饱腹感下降,三餐之间的小零食反而多了——一把花生仁、几块饼干、甚至几口水果,看似无伤大雅,却如“温水煮青蛙”,让血糖慢慢爬升。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2023年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

过度减少主食,不仅影响血糖稳定,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代谢紊乱。

而且,主食摄入不足,身体得不到足够的糖分,就会“动用”脂肪储备。

脂肪代谢产物是酮体,过多酮体堆积就会形成“酮症酸中毒”,这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极为危险,在2型糖尿病人中也并非罕见。

“饭后血糖高”才可怕,关键看“组合拳”

不少人把“空腹血糖”当成唯一标准,其实,真正危险的是“餐后血糖”。

有研究显示,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的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空腹血糖高的人还要高近30%。

吃主食不是不能吃,而是要讲“组合拳”:

· 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饭,这样可以延缓碳水的吸收;

· 主食不单吃,搭配蛋白质(如鸡蛋、豆腐、瘦肉)和脂肪(如坚果、亚麻籽油),形成“营养缓冲带”;

控制咀嚼速度,每口饭嚼15~20次,能让血糖上升更平稳;

餐后半小时散步15分钟,有助于血糖回落。

个体化控糖,才是王道

“糖尿病治疗,三分靠药,七分靠吃。

”可“吃”这件事,从不是按表操课。

不同体质、地域、年龄、生活方式,对主食的需求都不同。

北方汉子日常劳动强度大,适量高碳水可维持体力;

南方老人活动少,碳水摄入可适当减少,但不能断;

高原地区居民因气候寒冷,新陈代谢快,主食摄入量普遍偏高,但升糖指数较低的青稞饭、糌粑却有助于控糖;

东南沿海城市居民作息不规律,晚餐主食摄入过多,常为血糖失控埋下祸根。

2021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一篇综述强调,糖尿病饮食管理应强调“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制定符合其长期坚持的饮食结构。

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也不是“戒”出来的

血糖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吃得苦中苦”就能换来“血糖稳如狗”。

真正的智慧,是在美食和健康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谁说糖尿病人就不能吃米饭?谁说控糖就得“苦大仇深”?只要吃得对、吃得巧,一样能把血糖管得服服帖帖。

就像那句老话:“不怕吃得多,就怕吃得错。

”与其一味恐“糖”,不如学会识“糖”、控“糖”、用“糖”。

饭碗里的主食,藏着的不只是饱腹的满足,更是对生活的掌控感。

参考资料汇总:

1.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0年发布的“糖异生机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2.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1年“个体化饮食治疗在糖尿病中的应用”综述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2 阅读:101

韩玄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