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门前老槐树的叶子泛起浅黄,北风一吹,簌簌地落在青石板上,像是岁月在无声地述说。年过半百的李大爷站在诊所外头,手里攥着一张体检报告,眉头紧锁,嘴里嘟囔着:“血压不高不低,医生咋还劝我别太低?”这句话听起来怪怪的——谁不说高血压是“无声杀手”?咋还有人怕血压低了?

不少人一听“高血压”,就像听见了“要命”二字,马上跟脑出血、心梗、肾衰联系起来,心惊胆战。
但近些年的研究却颠覆了不少传统印象——血压低得过头,反而可能缩短寿命,尤其是某些特定人群。
这就像是做菜放盐,太咸不好,太淡也寡味;血压亦如此,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刚刚好”。可问题是,这“刚刚好”的血压标准,真是千人一面吗?
从“高”到“低”,医学对血压的认知在变
过去几十年,全球医学界对高血压的研究可谓“铺天盖地”。从美国心脏协会(AHA)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再到中国自己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对于“高血压”的定义和干预标准曾多次调整。

2017年,美国一纸新规,把高血压门槛从140/90毫米汞柱下调到了130/80毫米汞柱,引发全球热议。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研究数据的“反弹”。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血压控制在120/70以下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反而显著上升。
原因何在?原来,血压过低,可能导致大脑、心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轻则头晕乏力,重则诱发中风甚至心源性猝死。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的群体,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出约35%。

这就像是水管水压不足,管道里的水流变缓,结果就是“上不去水”,脑子“缺氧”。
更令人咂舌的是,一项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长期追踪数据显示:长期低血压(收缩压低于110毫米汞柱)人群的全因死亡率,比控制在130-140之间的人群还要高出12%。
这让不少医生开始重新审视,“偏低的血压”是否真的如想象中那么“健康”。
“低血压早死”的说法,靠谱吗?
“低血压是不是也算病?”这个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讨论。不同的是,那时候“低血压”并不被当作一件大事,大多数医生认为它“影响生活质量但不致命”。

但随着现代影像学和代谢研究的发展,医生们发现,长期低血压对身体的“慢性折腾”,可能比一时的高血压更隐蔽、更难以察觉。
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血管基础病患者、糖尿病人群、以及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血压一旦控制得太低,反而可能“捅出篓子”。
2023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的一篇回顾性研究指出,在7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那些降压降得过猛的人,心源性猝死率比血压控制“稍高”的人高出近20%。这并非个例。

法国国家健康研究院通过对12万名65岁以上老人的追踪调查发现,血压低于115/65毫米汞柱的群体,其因心脑血管相关死亡的风险上升了17%。
这是否意味着“血压越高越好”?当然不是。
高血压依旧是中国第一大心脑血管病杀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血压控制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压到地板上”。
中国人适合的“理想血压”,不是别人定的
中国人讲究“因地制宜”,吃饭如此,看病更是如此。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理想血压”是120/80毫米汞柱,但这只是一个“模板”,并不适合所有人。
中国高血压联盟2021年发布的《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建议将收缩压控制到130毫米汞柱以下,尤其是体质偏瘦、贫血、或有动脉硬化的人群。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临床数据分析显示,在华东地区气候湿润、饮食偏咸的环境下,收缩压维持在130-140之间,反而是脑卒中发生率最低的一档。
在云南、贵州等高原地带,由于氧气稀薄,血管更容易收缩,当地不少老年人的“平稳血压”反而是140-150毫米汞柱,生活照样硬朗。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血压高一点不一定坏”的观点。
不同人群该怎么“拿捏”自己的血压?
要说“血压管理”,那可不是照一个表格抄作业,得看年龄、地区、基础病、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年轻健康人群(18-40岁),血压保持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但也不能太低,低于90/60就容易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女性月经期、体质瘦弱的人,更容易“晕乎乎”。

中年人(40-65岁),是血压升高的高发期。若无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控制在130/85左右较为合理。
但若有“三高”家族史,建议定期监测,并适度运动、控制盐摄入,避免“悄悄升压”。
老年人(65岁以上),血压控制要“走中庸之道”。过低容易供血不足,过高则风险加倍。
多数专家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30-140之间,舒张压不低于70毫米汞柱为宜。
如何调节血压,除了吃药还能做点啥?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长效机制”。

而这其中,隐藏着不少冷门但有效的小妙招。
第一,清晨晒太阳。国外研究发现,早晨暴露在自然光线30分钟以上,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和血管舒张功能,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
尤其对南方湿冷地区的中老年人,这一习惯比“泡脚”更靠谱。
第二,喝水有讲究。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曾进行一项实验:空腹喝500毫升温水,能使收缩压升高5-10毫米汞柱,适合低血压人群晨起时“启动血压”。
而高血压患者则应避免在清晨空腹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第三,调节呼吸。美国“国家衰老研究院”发现,每天进行10分钟的深呼吸训练,能够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减缓心率,从而平稳血压。
尤其适合压力大、易焦虑的中青年人群。
第四,饮食上“以豆代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以豆制品替代部分红肉摄入,能显著降低血管炎症水平,减少血压波动。
这对北方地区爱吃红烧肉、酱牛肉的家庭尤其适用。

高血压≠判刑,低血压≠无事,关键是“稳”
一句老话说得妙:“身子骨不怕老,就怕不稳当。
”血压也是一样,不在于高一点低一点,而在于是否稳定、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
医学不是机械地套公式,而是对个体的理解与调和。
无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都不能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黄金区间”。

别再迷信“血压越低越健康”这句话了,也别一味追求“120/80”的神话。就像穿鞋一样,合脚最重要。
血压也是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联盟. 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1, 29(10): 891-902.
[2]张建军, 李志强, 刘晓燕. 老年人低血压与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2): 115-12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