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昨日,某市一位50岁企业中层干部李师傅在单位开会时突然捂胸倒地,同事们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救护车10分钟后到达现场,但遗憾的是,李师傅经抢救无效离世,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这则消息在单位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李师傅平日看起来身体硬朗,饭量不小,只是近几个月常抱怨"心口闷",但他只当是工作劳累,从不当回事。

有同事回忆,李师傅生前常说:"男子汉大丈夫,小病小痛忍一忍就过去了。"谁曾想,这一忍,竟忍出了大问题。
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心梗束手无策,却不知道,心梗其实是有迹可循的。老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心梗虽然发作时来势凶猛,但在发病前身体早已拉响了警报,只是许多人没能听懂这些信号。
心梗,这场潜伏多年的"定时炸弹"心肌梗死,俗称"心梗",是冠状动脉血管突然完全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急症。许多患者发病后不到一小时就会离世,被医学界称为"心脏的癌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梗并非凭空而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这一过程往往始于十几岁甚至更早。
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堆积脂质、钙化物质等,形成粥样斑块,当这些斑块破裂时,血小板会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心肌细胞便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张教授在其临床研究中发现,85%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1-2周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先兆症状,只是被忽视了。这些被忽视的信号,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不容忽视的心梗先兆俗话说"病有千般,痛有万种",心梗的预警信号可能因人而异,但最常见的几种不容忽视:

胸痛胸闷是最典型的信号。不同于普通的胸口不适,心梗前的胸痛常表现为压榨性疼痛,患者可能会形容为"像被大石头压着"或"胸口被勒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疼痛可能会放射到左肩、左臂、下颌甚至牙齿。
还有一种易被忽视的先兆是反复出现的上腹部不适。许多患者误以为是"胃病犯了",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上海瑞金医院曾接诊一位62岁的陈阿姨,连续三天早晨刷牙时出现胸闷,每次持续不到五分钟就自行缓解,家人劝她去医院检查,她却说"一阵风的事,犯不着大动干戈"。

第四天,陈阿姨在菜市场突发剧烈胸痛,幸好及时送医,经过介入手术才保住了性命。医生查看她的冠脉造影结果时摇头叹息:"主心动脉堵了95%,简直就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啊!"
除了胸痛胸闷,异常疲劳也是心梗的重要预警。有研究显示,约70%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两周内会出现反常的乏力感,即使休息后也不能缓解,这实际上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
此外,心梗前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冷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要提醒的是,女性和老年人的心梗症状往往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
女性可能表现为莫名疲劳、颈部不适或上背部疼痛;老年人则可能只有轻微的呼吸困难或意识模糊。

既然心梗有先兆,那么有没有检查能提前发现呢?答案是肯定的。现代医学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手段来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其中最关键的三项检查是: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脉CTA):这项检查被誉为心脏的"透视镜",能够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与传统的冠脉造影相比,冠脉CTA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风险小,适合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专家通过对500例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冠脉CTA对冠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对预测未来心肌梗死风险有重要价值。
特别是对于那些斑块呈现"高危特征"的患者,如斑块内有低密度区域(脂质核心)、斑块外观不规则或有正向重构等,即使狭窄程度不重,也应给予足够重视。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测:心脏受损时,特异性的心肌酶和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肌钙蛋白是目前最敏感、最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即使是微小的心肌损伤也能被检测出来。

对于那些有不明原因胸痛的患者,这项检查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损伤。
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基本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而运动平板试验则是在运动状态下记录心电图变化,能发现静息状态下不明显的心脏问题。
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李主任强调:"对于4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建议每年进行心电图检查,每2-3年做一次运动平板试验或冠脉CTA,这样才能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治未病"一直是中医的智慧精髓,对心梗这种威胁生命的疾病更是如此。在饮食方面,南方人喜欢清淡饮食,北方人则偏爱重油重盐。
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要知道一碗普通的方便面中的盐含量就已接近这个限值了。
有意思的是,河南信阳的老百姓有喝茶的习惯,当地心脏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周边地区。

中国疾控中心一项针对10万人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每周饮用3次以上绿茶的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比不饮茶者低29%。这可能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运动方面,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心血管健康。一项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的研究显示,相比高强度间歇训练,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预防冠心病更为有效。
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均匀分配到每周5天,每天30分钟。
老李家住在北方小城,冬天天寒地冻,他有个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立即出门锻炼。殊不知,早晨6-10点是血压峰值期,也是心梗高发时段。

加上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正确的做法应是起床后先在室内热身10-15分钟,待身体完全适应后再出门活动。
此外,不少中年人有吸烟、饮酒的习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一项对中国30个省份的大规模调查显示,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群心梗风险比不吸烟者高3倍。
听从身体的警报,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
民间有句老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面对可能的心梗前兆,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抱侥幸心理。心梗一旦发生,争分夺秒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上有个"黄金120分钟"的概念,指的是心梗发生后120分钟内接受治疗,心肌挽救的效果最佳。
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建议家中常备阿司匹林药片。当怀疑发生心梗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阿司匹林过敏史,可先咀嚼服用300mg阿司匹林(相当于3片普通阿司匹林),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记住,自行开车去医院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途中病情可能恶化。

值得一提的是,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脏骤停患者获得生存机会的关键。据统计,每延迟1分钟实施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就会下降7%-10%。
建议社区、家庭成员学习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关键时刻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许多心梗幸存者会说:"那一刻,我感觉死神就站在我面前。"而医生则会说:"如果早点重视那些警示信号,或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预防心梗,不仅需要医学知识,更需要对生命的敬畏。身体的每一次警示,都是生命对我们的呼唤。倾听这些呼唤,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久、更美。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年)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课题组.《冠脉CTA对心肌梗死风险预测的临床价值研究》(2021年)
3.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国居民饮茶习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2020年)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