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降压药已被淘汰,有些高血压患者还在服用,建议及时更换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4-22 20:16:3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这"宝"若是患上了高血压,全家人可就愁白了头。村里老张前些日子来诊所量血压,拿出一堆药盒子,里面装着他这些年吃的降压药。

瞧见那几种药,心里不由咯噔一下。这些药,医学界早已不推荐使用了,却还在老张的药盒里躺着。

芸芸众生中,像老张这样的高血压患者不在少数。他们手握过时降压药,却不知这些"老伙计"早已被医学前沿抛在了身后。

降压药领域日新月异,昔日风光无限的"三驾马车"如今已悄然退场,却仍有患者将它们视为救命稻草。

药品更迭如流水,为何老药难离场?

高血压药物的发展史,堪称医学界的一部活化石。从最初的利血平、可乐定,到后来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再到当下的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每一次更迭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然而,药物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普通百姓的认知节奏。

老一辈人常说:"一棵树上吊死"。对许多农村老人而言,一旦用上某种降压药,便长年累月不愿更换。殊不知,药物学的车轮早已碾过千山万水,留下的是更安全、更有效的新选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李勇教授在其《高血压治疗新理念》讲座中指出:"不同时代的降压药物有其历史局限性,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与时俱进,选择更符合现代医学理念的药物治疗方案。"

第一种被淘汰的降压药:利血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利血平曾风靡一时,被视为降压神药。老一辈农村医生见了高血压,张口就开利血平。如今回望,却发现这"神药"副作用之多,令人咋舌。

利血平通过清空神经末梢的去甲肾上腺素,从而降低血压。听起来妙不可言,实则后患无穷。长期服用利血平的患者,往往出现鼻塞、嗜睡、抑郁等症状。

更要命的是,它还会导致男性"那方面"功能障碍,这在当年是不少家庭的"禁忌话题"。

湖南农村有位老支书,吃了二十多年的利血平。人虽然活到了八十多岁,却整日郁郁寡欢,家人以为是老年抑郁,后来才知道是药物副作用作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教授在一次农村义诊中发现,仍有近15%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使用利血平或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利血平不仅会引起精神抑郁,还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美国心脏协会(AHA)早在2003年就将利血平列入不推荐使用的降压药名单。

国内《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明确表示,利血平已不再作为一线降压药物推荐。

天底下没有"食而不见其害"的好事,降压药也不例外。老祖宗留下的"是药三分毒",在利血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种被淘汰的降压药:可乐定

"葫芦娃,葫芦娃,一个藤上七个瓜"。这熟悉的儿歌,让多少人回忆起童年时光。而在医学界,也有一种"葫芦药"——可乐定,因其形状酷似小葫芦而得名。

可乐定与利血平同属降压药老一辈,主要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α2受体,减少交感神经兴奋,从而降低血压。表面上看,它比利血平进步不少,但瑕疵依旧明显。

首先,可乐定的降压效果不够平稳,容易造成血压大起大落。其次,它的副作用包括口干、嗜睡、便秘等,甚至会引起心动过缓。

最麻烦的是,一旦突然停药,还会导致血压反弹,引发高血压危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教授曾在《中华高血压杂志》发表论文指出:"可乐定的降压机制决定了其不适宜作为长期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谨慎使用。"

西北农村一位老大娘,因服用可乐定后常感困乏无力,家里人以为是年纪大了,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停药,血压飙升到200/110mmHg,紧急送医才幸免于难。

医生告诉她,可乐定早已不是推荐用药,应该更换。

第三种被淘汰的降压药:肼屈嗪

肼屈嗪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化学课本上的生僻术语,实际上它确实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降压药。它主要通过扩张外周血管来降低血压,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使用。

然而,肼屈嗪的命运也如同昙花一现。临床研究发现,它不仅降压效果不持久,需要一天多次服药,而且副作用颇多,包括头晕、心悸、头痛等。更糟糕的是,长期使用肼屈嗪可能增加心力衰竭风险。

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与其他降压药相比,肼屈嗪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近两倍。

四川一个小山村里的老刘,退休前是国企职工,患高血压已有三十余载。他习惯随身携带肼屈嗪,血压一高就吃一粒。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用药方式,已被现代医学所摒弃。

后来老刘因心力衰竭住院,医生检查他的用药史时,对这种"古董级"药物大为震惊。

现代降压药,究竟应该怎么选?

沧海桑田,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当今高血压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现代降压药主要包括五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不同的患者,应该选择不同的降压药。正如老话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年轻高血压患者可优先考虑ACEI或ARB类药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则可选择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适合服用β受体阻滞剂;水肿患者则可考虑利尿剂。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院士在2023年的一次学术讲座中强调:"降压药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血压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

广西一位老中医曾用"一斤老姜,不如半斤新姜"来形容降压药的更新换代。确实,新一代降压药不仅降压效果更平稳持久,而且副作用明显减少,服用次数也大大简化,从过去的一日多次到如今的一日一次,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为何有些患者仍在服用淘汰药?

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何仍有患者对这些"老古董"药物情有独钟?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最新的医学进展往往传播滞后。老一辈乡村医生的知识更新不及时,仍在沿用老配方。

另一方面,习惯使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老年患者对首次使用的降压药往往形成依赖,认为"这药对我有效",不愿更换。

还有经济因素。一些老旧降压药价格低廉,对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有一定吸引力。但殊不知,省下的药费可能换来更多的健康风险。

如何平稳过渡到新型降压药?

若你或家人正在服用上述被淘汰的降压药,该如何安全过渡到新药呢?

首先,切忌自行停药或换药。俗话说:"药不能乱吃,病不能乱治。"降压药的更换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血压波动。

其次,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到当地正规医院心内科或高血压专科就诊,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新型降压药。

再次,更换药物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可购买家用电子血压计,每日定时测量血压,记录数据,及时反馈给医生。

最后,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生活方式干预。限盐、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些非药物措施同样重要。

河南一位退休教师换用新型降压药后,血压控制更加稳定,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他用一句家乡俗语形容这种变化:"旧衣裳换新衣裳,浑身上下都舒坦。"

高血压如同一场持久战,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高血压这个"无声杀手",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武器与之抗争。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永恒不变的药物。医学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用药观念也应与时俱进。愿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抛弃过时观念,拥抱现代医疗,让血压回归正常轨道,健康地拥抱每一个明天。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3期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37

韩玄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