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宁光院士:最佳的控制血糖方法不是慢跑和跳绳,而是这3点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4-17 15:25:2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它分为1型、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多种类型。1型糖尿病多在青少年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需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较为常见,常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可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糖尿病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引发心脑血管、肾脏、眼部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

1963年,宁光出生于山东滨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那年,他亲眼目睹邻居大叔被疾病折磨,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最终遗憾离世。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宁光,一颗想要治病救人的种子在他心底种下,也促使他踏上医学之路,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一现状,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1987年,宁光进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特定蛋白与心脏收缩功能之间存在微妙联系。此后,他深入研究,揭示出该蛋白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特异性结合,最终改变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周期动力学的具体机制,为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这项研究成果也为后续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的改进作出重要贡献,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完成学业后,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宁光毅然选择回国发展。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2000年,他带领团队完成全国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为众多心脏瓣膜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宁光全身心投入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他创新性地改良多项介入治疗技术,使手术成功率大幅提高,并发症显著减少。他多次受邀在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分享经验,推动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走向国际前沿,引领国际同行对心血管疾病治疗进行新思考,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全球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

宁光虽专注于冠心病手术,但也时刻关注糖尿病领域。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紧密相关,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在众多公共场合,宁光反复强调早期筛查和干预糖尿病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呼吁人们重视血糖管理,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为此,宁光提出糖尿病分级管理政策,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实施精准化管理。他还建议胸痛中心将糖尿病筛查纳入常规流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治疗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诊疗服务。

这一机制在基层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湖北宜昌的一家地市级医院中,一位55岁的患者因胸痛住院,当地医院按照胸痛中心流程,不仅对心脏问题进行检查,还关注到血糖指标。经检测发现,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医生第一时间将其纳入“三高”管理范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同时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

经过精心治疗和管理,术后5年,该患者未再复发心绞痛,血压、血脂均稳定达标。患者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胸痛要治心脏,没想到血糖问题也被一起解决了。多亏了现在的医疗流程和医生的负责,让我重新过上正常生活。”这次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宁光提出的机制和理念的有效性。

宁光还将这个理念推向国家层面。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加强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协同防治的提案》。提案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联合筛查机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相关检测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促进分级诊疗,提高整体防治水平。

他指出,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协同防治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关乎国计民生。当前高血糖发现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许多患者因未及时筛查而延误干预时机。这份提案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后续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宁光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还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他带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CellMetabolism》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新型因子,通过特定信号通路,调节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而影响血糖稳态的全新机制。

这项研究基于500只实验动物以及1000例临床患者的数据,深入剖析了血糖调节的内在机制。这是近年来国际上少有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成果,为糖尿病治疗靶点的选择和新药研发提供了全新思路,打破传统认知局限,为糖尿病治疗开辟新方向。

不仅如此,宁光计划将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用于社区人群干预研究。他与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多个试点单位。通过监测社区人群的血糖、血脂、炎症因子等指标,探索生活方式干预联合新型药物治疗的最佳通路。该项目已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我国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宁光不仅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先驱,更是我国慢性病防治事业的方向标。行医数十载,他将高血糖视为心血管病的第一关,创新构建代谢与心血管风险早期干预体系。在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等研究中取得突破,推动“控糖护心”模式纳入国家指南。通过搭建全周期血糖-心血管联合管理网络,帮助众多高危患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他还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慢性病防控开拓新路径。

即使身为院士,身兼众多重要职务,宁光依然保持谦逊、勤勉的态度。他常说:“高血糖不是大病,但常常因轻视而酿大祸。只有把它当回事,才能少发生、更好控。”宁光希望用毕生所学,为中国9亿高血糖人群提供一条“低成本、可复制、有效果”的血糖管理路径,也为慢病防控真正落地到社区、融入百姓生活,贡献最后一分力。

在几十年研究治疗中,宁光发现糖尿病关键不在于吃哪种药,而在于患者有没有真正改变“养病的生活方式”。他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理念,强调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生活背景的患者,都应有差异化的控制目标与干预路径,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一次媒体专访中,记者问道:“宁院士,您一生都在呼吁重视糖尿病,能不能告诉大家几个真正有效的降糖秘籍?最好是简单有效,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宁光沉吟片刻,微微一笑说道:“大家常说降糖要低盐、运动、规律作息,这些当然对。但我想说,除了这三点,还有三件‘被忽略的小事’,只要坚持做,血糖自然稳得住,就算是高血糖前中期,血糖也可以慢慢逆转...”

一、每日坚果摄入法

坚果富含优质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像杏仁中的维生素E能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维持胰岛素正常功能,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血脂,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核桃含Omega-3脂肪酸,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其中的镁元素也参与血糖调节;腰果里丰富的维生素B族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利于控制体重,对血糖稳定意义重大。在两餐之间,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吃一小把(约10-15颗)原味无添加的杏仁、巴旦木或者腰果。早餐时,搭配一杯牛奶和5-8颗坚果,开启营养一天。不过要注意,坚果热量高,每天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避免摄入过多热量导致体重增加,影响血糖控制。

二、睡前温水泡脚

每晚睡前,准备一盆40℃左右的温水,将双脚浸泡其中15-20分钟。泡脚时,温热的水刺激脚部经络,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血液更顺畅地流向全身。双脚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区域,通过泡脚刺激经络,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细胞更好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稳定血糖。泡完脚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缝间,防止滋生细菌。但如果已经出现足底溃疡、神经病变、静脉曲张等糖尿病并发症,就不宜泡脚,以免加重病情。泡脚时,还可以放些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进一步提高睡眠质量,而良好的睡眠也有助于稳定血糖。

三、晨起深呼吸练习

清晨起床后,找一个空气清新的地方,如窗边或阳台,站立或舒适地坐下。挺直腰背,放松肩膀,用鼻子慢慢吸气,让气息充满整个腹部,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慢慢隆起,默数5-6个数;然后用嘴巴慢慢呼气,腹部收缩,将体内浊气完全排出,同样默数5-6个数。如此重复10-15次。深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轻身体应激反应。当人处于压力和焦虑状态时,身体会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而深呼吸可缓解负面情绪,稳定激素水平,进而稳定血糖。长期坚持晨起深呼吸练习,不仅对血糖控制有益,还能增强肺部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以更好的状态开启新的一天。

资料来源:

[1]吴仿东.降糖误区请“绕道而行”[J].大众健康,2024,(11):30-31.

[2]申海新.降糖减肥新利器,攻克双重挑战[J].中国药店,2024,(05):108-109.

[3]升糖有因降糖有法[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3,(11):69-70.

(注:《纪实:62岁宁光院士:最佳的控制血糖方法不是慢跑和跳绳,而是这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20 阅读:10326

柚子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