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时,若出现3种表现,或许是血糖偏高提醒,别不当回事

北方眼娱乐 2025-04-23 00:06:08

在咱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漫漫征途中,血糖水平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指标。一旦血糖升高,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像潜伏在暗处的 “小怪兽”,悄悄盯上了你。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那些对自身健康格外上心的朋友,更是时刻紧盯着血糖这一 “健康信号灯”。

要是发现血糖有偏高的苗头,可千万得麻溜地进行干预,别等到身体扯着嗓子 “喊疼”、各种症状找上门来才慌了神去治疗。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时中风、脑梗这些可怕疾病的风险概率就像坐上了火箭,蹭蹭往上涨,就连咱们宝贵的寿命,也可能被狠狠 “咬上一口”。可让人头疼的是,血糖升高初期,身体常常跟咱们玩 “捉迷藏”,没啥特别明显的感觉。就算有点不舒服,也极易和其他小毛病搅和在一起,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但其实啊,血糖升高后,身体会悄悄发出一些独特信号,就看你能不能慧眼识珠了,下面咱就一探究竟。

上厕所时的隐秘 “告密者”

你可别小瞧上厕所这件日常小事,它没准藏着血糖升高的重要线索呢。

泡沫尿:尿液里的 “异常泡泡”

正常状态下的尿液,那叫一个清澈透明,颜色就像淡淡的柠檬黄,干净得很,基本不会有泡沫来 “捣乱”。就算偶尔冒出几个小泡沫,它们也像害羞的小姑娘,转瞬即逝,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可一旦血糖偏高,情况就大不一样啦。你在上厕所时,可能会惊异地发现,尿液里冒出好多泡沫,而且这些泡沫特别 “执着”,久久不愿消散。这是咋回事呢?原来是尿路感染和糖尿病肾病在背后搞鬼。当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身体的内环境就像被搅乱的棋局,泌尿系统容易被细菌盯上,引发感染;同时,过高的血糖也会给肾脏带来沉重负担,肾脏里那些负责过滤的 “小零件”—— 肾小球等,在高糖环境的 “折腾” 下,逐渐出现问题,导致蛋白质等物质漏到尿液里,从而产生不易消散的泡沫。

尿量与小便次数的 “大变脸”

一般来讲,咱们一天的尿量大概在 1500 - 2000 毫升这个范围,就像一个不大不小的矿泉水瓶容量。要是总尿量超过了 2500 毫升,那就是多尿;要是没超过 400 毫升,就属于少尿;要是尿量小于 100 毫升,那可就严重了,叫无尿。再说说小便次数,正常成年人白天大概会跑 4 - 6 次厕所,晚上嘛,0 - 2 次比较正常。但血糖升高后,尿量和小便次数就像被施了魔法,来了个大变脸。尿量会明显增多,就好像身体突然变成了一个 “造尿机器”,不停地产生尿液;小便次数也跟着凑热闹,频繁地往厕所跑,一会儿一趟,一会儿一趟,让人不胜其烦。这是因为血糖升高,血液里糖分浓度变高,身体为了把多余的糖分排出体外,肾脏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拼命过滤血液,结果就是产生更多尿液,上厕所次数自然也跟着多起来。

尿液气味的 “怪味变身”

正常的尿液,会带着一股淡淡的氨臭味,要是你当天喝水比较多,这股氨臭味就会变得很淡,甚至凑近了使劲闻,都不太能察觉。可要是血糖升高了,尿液的气味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直接从氨臭味摇身一变成了烂苹果味。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血糖高的时候,身体里的胰岛素缺乏,那些本该被好好利用的脂肪,没办法完全被氧化分解,就转化成了丙酮酸等物质。这些丙酮酸在血液里横冲直撞,最后通过尿液或者汗液排出体外,于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里就有了这股独特的烂苹果味。

身体其他角落的 “报警信号”

除了上厕所时这些容易被发现的迹象,血糖偏高的人,身体其他地方也会发出 “警报”。

总喊 “饿” 又狂 “渴”

血糖偏高的人,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明明周围都是食物消化后产生的营养,可它们却得不到足够的供给。为啥呢?因为血糖虽然高,但由于胰岛素这个 “运输员” 出了问题,葡萄糖没办法顺利进入细胞,细胞只能眼巴巴地向大脑发出饥饿的信号。所以哪怕刚吃完一顿丰盛的大餐,没过一会儿,人又会感觉肚子咕咕叫,时常感到饥饿。可奇怪的是,体重却像坐滑梯一样,不断下降。这是因为身体在缺乏能量供应的情况下,开始分解自身的脂肪和肌肉来供能,久而久之,体重自然就轻了。同时,由于血管里的血糖浓度高得 “离谱”,身体就像一个缺水的沙漠,急需补充水分来稀释过高的血糖,以免渗透压失衡,于是人就会出现大量喝水的症状,总是觉得口渴,杯子不离手,不停地喝水。

眼睛的 “抗议”

咱们的眼球上布满了密密麻麻、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微小血管,它们就像一条条默默奉献的 “营养输送管道”,为眼睛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确保眼睛能正常 “工作”,让我们看清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一旦血管里的糖类物质浓度偏高,情况就不妙了。血管内外的渗透压就像被调皮的小孩捣乱,出现了变化。眼睛里原本正常的组织液,会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逆向回流到血管里。这一折腾,眼部神经系统可就遭了殃,受到了损伤。于是,人就会明显感觉到眼睛干涩,看东西也变得模糊起来,就好像眼睛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怎么也看不清楚。

手部的 “麻木信号”

提到手部麻木,很多人第一时间可能会想到颈椎病、中风等疾病。其实啊,糖尿病也可能是导致手部麻木的 “幕后黑手”。当血糖升高后,神经组织就像泡在高糖 “糖罐” 里,逐渐受到损伤。再加上血糖升高意味着血液中的含糖量增多,血液循环也受到影响,变得不那么顺畅。血液就像一辆辆拥堵在路上的汽车,不能及时、顺畅地供应到手部,手部的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就会出现缺氧症状,进而导致手部麻木,有时候还会伴随着刺痛感,就像无数根小针在轻轻扎你的手,给你发出健康预警。

预防糖尿病,从不良习惯 “开刀”

既然血糖升高有这么多危害,那咱就得想法子预防糖尿病。而想要预防糖尿病,这两个不良习惯得尽量避开。

吸烟喝酒:健康的 “甜蜜杀手”

烟草这东西,对健康的危害可不少,其中一点就是会让身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大幅上升,就像给身体安装了一个 “糖尿病风险放大器”,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要是本身已经是糖尿病人群了,还继续抽烟,那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就像火箭发射,蹭蹭往上涨,让健康状况雪上加霜。再说说喝酒,酒精进入身体后,会在体内 “捣乱”,把糖分的代谢过程搅得一团糟,使得身体对糖分的处理能力下降,同样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所以啊,想要远离糖尿病,戒烟限酒势在必行。别再让烟草和酒精这些 “甜蜜杀手” 侵蚀咱们的健康防线了。

久坐不运动:健康的 “隐形杀手”

现在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长期久坐不动,身体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各项机能开始下降。身体里的脂肪分解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胰岛素受体数目也跟着降低。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原本可以顺利打开细胞吸收葡萄糖的 “大门”,可现在受体数目少了,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就像钥匙和锁不太匹配了,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最终导致糖尿病的患病率升高。所以,想要预防糖尿病,生活中可得动起来。别总是一坐就是一整天,最好每隔半个小时就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伸伸懒腰、走动几步。每天还得保证有半个小时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像快走、慢跑、跳绳等,让身体这台机器重新 “活” 起来,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0 阅读:213

北方眼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