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电影势头凶猛。一系列带有强烈批判性的电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譬如说,2019年初,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寄生虫》,揭露了贫富两极化的韩国社会;更远一点儿,《素媛》《熔炉》等揭露人性丑恶的电影,也深入人心;在当代青年认知里,韩国已不再是那个只会拍“情情爱爱”偶像剧的“幼稚国度”。
但是,在2019年10月,一部品色看上去十分温良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却遭到了大部分韩国男性的抵制。相关影评网站,男性与女性对该电影的评分呈现两极分化。男性给出1.70低分,女性给出9.45高分。出演该电影的女主角郑裕美,遭受网络暴力,被男性网友谩骂“滚出娱乐圈”。据传,在电影宣布制作之初,就有人上书青瓦台,请求政府部门中止这部电影的制作。在《熔炉》《素媛》都可以上映的韩国,为什么单单对一部描画女性、讲述家长里短、情节温和的电影,如此抵触呢?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82年生的金智英》,“温柔”地给了所有男性一刀——看看吧,你们男人,“抢占”了女人太多权益;同时,也“轻轻”地扇了所有女性一耳刮子——醒醒吧,生而为女人,不必抱歉。
金智英病了如片名所述,金智英出生于1982年。在韩国,“智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名字,也就是说,本片的女主角“金智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韩国女性。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金智英念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殊。
金智英意识到自己变得“不一样”,是在生孩子之后。生孩子之后,金智英辞掉工作,做全职妈妈。繁琐、重复的家务劳作,令她日益憔悴;“全职妈妈”的身份,令她饱受歧视。许多路人暗地里讽刺金智英这类女人为“妈虫”——没有收入,依赖老公,全职带娃的寄生虫。金智英感到有些迷惑:一路以来,她辛辛苦苦念书,考大学,进入社会后,勤勤恳恳工作;怎么生了孩子后,自己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当全职妈妈,还得忍受路人嘲笑的目光;如果是这样,那她从前的人生,是不是都是徒劳无功的?读那么多书,只是为了嫁得更好吗?在平淡、机械的生活里,金智英病了。她自己丝毫没有察觉,有时候,她会“精神分裂”成另一个人,她的姐姐、她的母亲、她的奶奶,以她们的口吻,讲述这些女性,因为女性身份而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譬如说,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金智英分裂成自己的奶奶,抱着自己的母亲忏悔:金智英的母亲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为了让大哥、二哥上学,金智英的母亲不得不辍学打工,贴补家用。金智英是“不幸”的,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她的丈夫,一直试图“帮助”金智英,替她分担家务、替她找心理医生;她的母亲,一直“鼓励”金智英做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里,金智英依然生病了,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可怕的地方。还有更多女性,她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她们可能不被丈夫理解,被丈夫嫌弃;被母亲安慰,女人就是要“牺牲”自己。哪里都是歧视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镜头没有局限在金智英身上,而是大范围辐射,以有限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女性生存图景”。
“女孩儿”“妻子”“母亲”“职场人”,无论哪一种身份,“女性”都活在“不平等的潜规则下”。
当金智英还是一个小女孩儿的时候,她奶奶会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留给弟弟吃;爸爸出差回家,只给弟弟带礼物;弟弟尘封于角落的钢笔,却是金智英梦寐以求的宝贝儿。
金智英的姐姐恩英念中学时,遇到了变态大叔,其他女学生避之不及,恩英联合警察勇敢地将变态绳之以法。但是,恩英没有等来表扬,却被老师、家长嘲讽“不知羞耻”。金智英的前领导金组长,是一个干练的女强人。然而,在男性同事眼中,她却是一个不顾家庭、自私的可怕女人。也因为金组长“女性”的身份,她没办法得到重用,职业天花板比“男性”低许多。
不仅仅是金组长,其他女性基层白领,职业前景也堪忧,因为公司担心女性员工结婚、生子,所以不会对女性员工委以重任。
偶有空闲,金智英会和其他全职妈妈一样,到咖啡店喝杯咖啡小憩一会儿。因为她们带着孩子,所以会有些喧闹。因此,这些全职妈妈就会被其他人冷嘲热讽:“我也想像她一样,花着男人的钱,悠闲地喝咖啡。”“这些欧巴桑就不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吗?”
在电影里,类似于展现“男女不平等”的细节数不胜数,余不一一:
过年必须得回男方家,男性不用做家务,全是女性忙里忙外;女孩子被人跟踪,责怪女孩子穿太暴露……
这些细节真实、细小、随处可见,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你的生活中,你肯定有无数次经历过。一件又一件小事,仿佛一颗颗钉子,钉在观众的心脏上,原来,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里,其实都暗含着女性的牺牲与社会的不平等。
很多女性没有意识到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最吊诡的是,女性往往是使女性陷入“不平等”境地的推手。
金智英和丈夫回婆家,丈夫见金智英太累,便主动提出给金智英洗碗。婆婆见状,脸色大变。敏感的金智英察觉到这一变化,赶紧推开丈夫,并不断解释:“在家都是我洗碗。”其实,丈夫做家务无可厚非,但是,在婆婆的观念里,男人是“十指不能沾阳春水”的,女人就得踏踏实实做家务。
同样身为女性,婆婆却没有体谅金智英。金智英回娘家,金智英的姑姑们前来拜访。姑姑们一直挖苦金智英姐妹,“怎么能让弟弟帮忙做家务呢”“金家的女儿真宝贝儿,也不做饭,竟然叫外卖”“女人应该是漂亮的,即使养孩子再累,也要打扮自己”。女人也不帮女人,反而互相挖苦,有些荒诞,也有些可怕。
当然,这也不能怪她们,千百年的思维形成了定式——女性就应该这样,不得不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思维都无法改变。
我妈妈也是这样的女人。
我妈妈有3个姐姐,1个弟弟,我外公很早就过世了,我外婆含辛茹苦地将这5姐弟拉扯长大了。妈妈和她的姐姐,像金智英的母亲一样,很早就辍学了,帮衬家里,几个姐姐省吃俭用,供弟弟念书。
舅舅也挺努力的,最后,他考上了大学,当了老师,离开了大山。
舅舅通过读书,跳出了原来的阶级,我妈妈还困在原来的“大山”中,同一个家庭,他们往后的人生,竟是天差地别。
类似于我妈这样的故事,在过去那个时代,数之不尽。
妈妈偶尔也会说,她那时候也挺聪明,念书也不差。说完这句,她也没接下一句。她是否有过片刻的“不满”,我无法得知。
我只能猜想,几十年前,当她面临抉择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女人就应该这样为家庭“牺牲”。
她没有选择。后来,她成为了妻子、母亲、婆婆、奶奶……这个声音会继续环绕她,告诉她,也得这么要求其他的女性。
别把所有男性放在对立面“男女平等”这个话题,最忌讳的就是把“男女”放在对立面去讨论——“都是因为男人,我们女人才会变成这样”,诸如此类,只会带来无尽的误解、分歧。
并非所有男性都歧视女人,也并非所有男性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男女不平等”所带来的福利,也并非所有男性都能意识到,自己正被“性别”优待。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长。有一次吃饭,金智英为找工作苦恼,他指责女儿,女人不用太优秀,早点儿找个好人家嫁了才是首要任务。金智英楞了一下,原来自己的追求,才父亲眼中,如此一文不值。金智英的母亲罕见地生气了,丢掉碗筷,大骂丈夫,女儿的梦想就不是梦想了吗?你这样的人,我不伺候了。
金智英的父亲这才知道自己失言了。时代在进步,他的观念却是陈旧的。但是,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人。之后,金智英找到工作了,他也真心实意地为女儿感到高兴。
像金智英父亲这样的男性数之不尽,他们并非歧视女性,而是被过往的观念束缚,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个观念错了,他们也非常愿意及时改正。只是,要完全撇去过往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挺难的。
得知金智英生病了,弟弟智锡去看望她。出发前,他问父亲,姐姐喜欢吃什么。父亲想了一下,说是豆沙包。于是,智锡提着一袋豆沙包拜访金智英。一番交谈,智锡发现,姐姐不爱吃豆沙包,原来爸爸连姐姐爱吃什么都不知道。
智锡在那一瞬间才惊觉,其实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男女不平等”的家庭中,姐姐们被忽视,而自己是被宠爱的那个人。
愧疚之下,智锡将那支金智英心心念念的钢笔送给了她。虽然这迟来的“礼物”,无法弥补金智英这些年的委屈,但是,弟弟智锡觉醒的意识让观众感受到一丝暖意。
我也有一个姐姐,但是,我们小时候并没有一起成长。爸爸妈妈带着我外出打工,把姐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姐姐经历了一些什么,我无法得知。我只知道,从小,她就很讨厌我。长大后,偶然间看了姐姐写的日记,才惊觉姐姐“讨厌”我的缘由,都是父母生的,但是,她却被“差别”对待了。
我并不是这种差别对待的始作俑者,但是,我确确实实是这种差别对待的既得利益者。姐姐念高中的时候,爸爸妈妈接她过来一起生活,也许是为了弥补之前的愧疚,爸爸妈妈对姐姐特别好,好吃好用的先紧着她。那个时候,我已经明白,我也“欠”姐姐很多,没有吵没有闹,处处让着姐姐。
之前,我说过我舅舅,在姐姐们的帮助下,舅舅念了大学,找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后来,他也一直帮衬姐姐们。他和我一样,深知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口中所谓的“弥补”,终归只是一种“弥补”,那些被差别对待的女性,她们的创伤可能永远无法愈合。
并非所有男性,都能够欣然地接受这份“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实际上,一部分男性也被“性别歧视”所压迫,譬如说,柔弱的男生会被骂“娘”,为什么男生只能“粗糙”“阳刚”呢?
所以,女性在争取平等权益的时候,请不要把所有男性都放在对立面,男性同样需要觉醒,需要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不要让他们只是“愧疚”,而是要让他们,在差别对待来临时,和女性一起说“不”。
在争取“男女平等”这件事上,女人们,请不要把“女性”放在一个孤单的位置上,你们并不孤单。
不要让智英再生病了要做到“男女平等”并不容易。但是,社会一直在进步。这一百多年来,女性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女性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当然,这并非值得骄傲,因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82年的金智英没有被平等对待,我们希望,92年、02年、12年……的金智英能够自由、平等地享受作为“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