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与突围,重新解读清朝的兴盛与衰败

沈一默课程 2024-03-22 07:04:51

明清换代后,国家终于结束了纷乱,并且迎来了长达百年的被后世人称道的“康乾盛世”。然而自乾隆禅让,嘉庆继位后,帝国的财政却开始连年亏空,农民起义也接连而起。大清帝国似乎转瞬间就走向了衰落,即便后来接连涌现了一批能臣干将,也无法挽救注定要倾倒的大厦。

这一盛衰转换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清朝又是否有机会逆转这一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中国人 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创作了《巨变与突围》一书,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等角度,审视帝制时代zui后的巅feng,带领大家重走过这段转折之路,找到大清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晓鹏认为,清朝衰败乃至覆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年在进行征服的时候杀伐过重。根据史料及多种方式测算,明末人口已达四亿,但是到了清初,人口却只剩下了7000余万。即便按照保守的算法,也有一亿多人死于战乱,毕竟屠城在当时是被清朝所鼓励的,大量无辜的百姓被残暴的杀死。

人口从四亿降到一亿,经济蕞为发达的地区出现大规模屠城,那些具有独立思想反抗精神、掌握了工艺技能的人们几乎损失殆尽,大量记载了工艺、科技的典籍由此失传,工 业革 命无法出现,乃至为后来帝国的衰败埋下伏笔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且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只是较为和平的一百年,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张宏杰就创作过《饥饿的盛世》一书来描述那段历史。而且自康熙时期就开始兴起的文字 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顶锋,编纂《四库全书》时期,官方统计销毁了约15万册书籍,民间自行焚毁的则无法估量。

这些被销毁的书籍一方面断绝了前朝的科技文明,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用“文 字 狱”所带来的恐惧中断人民的新思想新创造。

乾隆执政的后期,英国使团来访,在英国人的记载中,当时中国的普通百姓缺衣少食困顿不堪。而且他们缺乏创造力,也更胆小、冷漠、麻木和冷酷。但这些其实都是被社会状况和国家律法所规训而成的。

普通百姓如此,低层士兵比如绿营军同样如此。他们不被满族统治者完全信赖,自然也对统治政 权缺少归属。再加上两百年的时间并不足以消弭记忆与仇恨,所以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绿营迅速溃散,清 政 府也显露出了它终将灭亡的景象。

本书详细的解读了康雍乾乃至其他时期清 政 府统治者所施行的各种政策的目的及其影响,清晰地展示了大清帝国的危局和衰落的深处因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