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那位不顾一切、舍命把自己从鬼门关拽回来的勇将,朱元璋动情地说:“将来我绝不会亏待你!”
一听到这话,不少人脑子里立马蹦出“免死金牌”来,但其实啊,那玩意儿根本不靠谱,到头来该走的还是得走。
说说那位救了朱元璋的勇猛大将吧,他虽然逃过一劫,但他的后代却遭了难,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当初到底是哪位英雄救了朱元璋?为啥他的子孙后代会遭殃呢?
【杞国公】
老天爷要是想让谁担当大任,肯定得先让他吃点苦头,心里受受累,身上多折腾折腾,甚至还得饿上几顿……朱元璋这一辈子,简直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小子,到最后竟然当上了国王,这种事儿在世界上可不多见。李明辉,这家伙从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连顿饭都常常没着落。谁能想到,他最后能坐上龙椅,成为一国之君呢?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濠州对朱元璋来说,就像是梦想起航的地方。在那儿,他不仅碰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还邂逅了后来成为他皇后的马氏。
那时候,濠州城里头有不少起义军的头头,但其中不少人胸无大志。有的呢,就只想守着自个儿那小块地盘,过安稳日子。
朱元璋尽管出身贫寒,但他的抱负可比那些起义头头们要大得多。要是就这点儿地盘就满足了,那这种人简直就是没追求。
跟这么一群人整天混在一块儿,朱元璋的那些大志向迟早得被他们给磨没了,所以他干脆回老家去招兵买马了。
濠州城里那些起义的将领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联手灭掉元朝,整天就顾着自个儿窝里斗。今天我跟你不对付,明天我又跟他闹别扭,乱得很。
朱元璋心想,这群家伙整天没事干,吃得饱饱的,纯属闲得慌,都快撑出毛病来了。
跟那种人再混下去没啥好果子吃,朱元璋果断决定,离开这个会拖后腿的圈子。
朱元璋在家乡大概拉起了几百号人,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往南走,直接去攻打定远城了。
他们一路上边走边招人加入,队伍就这么一点点壮大起来,最后人数达到了五千多人。
朱元璋和徐达他们一伙人使足了劲儿,没多久,城里的元军就败下阵来,溜之大吉了。就这样,他们的第一个老窝儿轻松到手。
打完这场胜仗,不少人都冲着朱元璋的名声来了,想跟着他干。里头有个壮小伙,叫陈德,跟朱元璋还是老乡呢。
这家伙就是咱们一开始说的那位勇猛的大将。说到朱元璋回家招兵那会儿,他为啥没去报名呢?很多人琢磨着,可能是他没能赶上,又或者是压根就不知道这事儿。
陈德家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生活虽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日子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算是村里数得着的好人家。
可能是因为吃得饱饱的,陈德长得特别高大强壮,跟后来加入军队的常遇春身材有得一拼。
朱元璋见到有这些有本事的人加入,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们的起义队伍也就越来越壮大起来。
跟了朱元璋以后,陈德打了好多仗,大的小的都有,甚至还做过统率大军的大元帅呢。
随着势力的不断膨胀,朱元璋渐渐在南方地区称霸一方,成了那里的头号人物。
虽说有点起色了,可朱元璋他们现在是越来越悬了。北边张士诚,南边陈友谅,个个都比他势力大,难对付得很。再加上别的那些大佬,他们真是四面楚歌啊。
【舍命救主】
在这种环境下想活下去,就得使劲让自己变得更强,把对手比下去。说白了,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然后淘汰掉那些对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稳脚跟。得拼尽全力去变强,直到把对手都甩在身后。
哎,不管是跟陈友谅干架,还是和张士诚较劲,朱元璋都可能陷入两面受攻的境地。但仗嘛,总得打,可能就得忍痛让一些将领上战场冒险了。
比如说,要是咱们去攻打张士诚,那另一边就得硬扛住陈友谅的攻势,死守到咱们这边打完仗才行。
朱元璋跟陈友谅刚开打那会儿,他使了个诈降的计策,说要低头认输,当陈友谅的小弟,还非得让陈友谅自己来接他投降。
送那封投降信的是陈友谅的老朋友,因此他没怎么多想就过去了。等他到了地方,却发现那儿一个人影都没有,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正当陈友谅一头雾水的时候,朱元璋悄悄布置好的埋伏军队突然间全冲了出来。陈友谅的手下压根儿没防备,结果大部分都在那儿丢了性命。
打完这场仗,陈友谅吃了不小的亏,得缓一阵子才能恢复过来。
陈友谅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领着大军回来报仇了。
陈友谅的出现可真是赶巧了,那会儿张士诚正派兵去攻打小明王呢。朱元璋一接到他们的求救信号,哪能袖手旁观呢,于是他就跟张士诚杠上了,打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可千万别调动兵马,要不然两边都可能守不住,那该咋办呢?
朱元璋跟他一个侄子讲:“你现在去带些兵马守洪都,能撑多久就撑多久,尽量给另一边攻打张士诚的大军多争取点时间。”
这场仗肯定会特别难打,还危机四伏,但朱元璋的那个侄子一点都没含糊,立马就骑上马出发了。
陈友谅在洪都拼死防守了好久,差不多得有三个月,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带着队伍撤退了。他们一直坚守得很辛苦,但最终还是没能撑住,陈友谅只好选择撤军。
那时候,陈友谅真是急眼了,他冲着手下的将领们吼了起来:“你们之前不是说一星期内就能搞定吗?这都打了快仨月了,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战无不胜?”
陈友谅手下虽说也有几个厉害的武将,但跟朱元璋那边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
要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得最激烈、最好看的一仗,那肯定是鄱阳湖大战没错了。
说起这次湖上的大战,陈友谅心里头那是相当有底。他们的水军确实厉害,光是那些战船,就比朱元璋那边的要大出不少呢。
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朱元璋甚至亲自乘舟前往前线坐镇指挥。
一听说朱元璋亲自上阵,陈友谅立马下令,说啥也得把朱元璋给逮住或者就地解决了,绝对不能让他溜出鄱阳湖半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结果,好多大型战舰都朝朱元璋那边驶去,老朱一看这阵仗,心里立马就慌了神。
有一支队伍是由猛将张定边带头的,听说他功夫特别厉害,一个人冲进敌群里就像没人挡得住他一样,转眼间他就冲到了朱元璋的船上。
就在张定边紧追朱元璋不放的时候,陈德猛地冲了出来,手里还握着一杆长枪。他朝朱元璋大喊,让他赶紧先撤,自己留下来断后。
那时候,张定边在拦着,而且敌人的箭如雨点般飞来。陈德忙着对付张定边,根本顾不上其他,结果他就被射中了好几箭。
后来多亏了猛将常遇春及时赶来帮忙,陈德才算是被成功救了下来。
大家回去后一看,陈德身上中了差不多得有九箭。
瞧见这场景,朱元璋心里头那个感动啊,立马就跟陈德说:“将来我绝不会亏待你的!”
听了朱元璋那番话,陈德心里头感动得不行,之后打仗就更加拼命了。可惜啊,最后他还是因病去世了。为了纪念这位勇猛的大将,朱元璋直接下令,朝廷停朝三天,还追封陈德为杞国公。
在这次大战里头,朱元璋可不止被常遇春和陈德救过。还有个英勇的好汉,为了救他,连命都搭上了。
那时候,朱元璋穿的那件衣服实在太显眼了,就算没见过他的人,一眼也能瞅出他就是目标。因此,朱元璋要是想逃跑,非得把这身衣服给脱掉不可。
在一次逃跑的时候,韩成对朱元璋说:“咱俩把衣服对换一下吧。”
韩成穿上朱元璋的衣裳,二话不说,当着敌军的面就跃进了湖里。好多人一看,以为朱元璋跳了湖,就不追了。就这样,朱元璋借着这个机会,顺利跑掉了。
【果断斩前恩】
韩成和陈德那种豁出命去保护老大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陈德这人太忠心了,勇敢得不得了,他走了之后,家里人也跟着沾了光。
本以为陈德家的爵位会一代代传下去,没想到半路上却出了岔子。
明朝有个挺有名的丞相,叫胡惟庸,他可是个大人物。说起胡惟庸,那可是相当出名。在明朝那会儿,他的名声可响了。虽然过了这么多年,但他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传颂着。简单说,胡惟庸就是明朝的一个重量级人物。
胡惟庸起初还算本分,手头上的活儿干得也还行。但话说回来,他这丞相的位置,那可是仅次于皇上,手里的权力大了去了,慢慢地,心思也就活络了起来,野心也跟着膨胀了。
那时候,有人跟胡惟庸讲:“我到你家祖坟那儿瞅了一眼,嘿,你猜怎么着?上面居然罩着一层黄光,看上去就像是皇帝老儿才有的那股龙气。”
这话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就是说胡惟庸有做皇帝的福气。按常理来讲,要是听到这种犯上的话,胡惟庸理应大骂那人一顿。但奇怪的是,他不仅没骂人,还给了那人赏钱。
胡惟庸心里头觉得自己能当皇帝后,就偷偷摸摸地开始壮大自己的队伍,心里盘算着哪天能把朱元璋给拉下来。
这念头简直荒谬至极,瞧瞧他,居然会听信别人的瞎扯,这脑子可真让人着急。就算他到头来豁出去反抗,也肯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赢不了的。
要是说那是一个烂透了,皇上啥也干不了的朝代,那它还算有点盼头。
这事儿没多久就露馅了。朱元璋一听有人竟敢觊觎他的皇位,火冒三丈,结果胡惟庸就被他给处决了。
胡惟庸虽然没了,但这事儿可还没完。他那帮同伙,基本上也都跟着遭殃了,说是上天入地也不为过。
陈德的后人因为跟胡惟庸那案子扯上了关系,真是倒霉透顶,有的丢了命,有的受了伤。
朱元璋这会儿正火大呢,一听说陈德的后代跟那事儿扯上了关系,立马就把原先赏给陈德的爵位给收回去了。
而且啊,陈德的牌位也没能幸免,被砸了个稀巴烂。
哎,想当年那句“日后必定不负你”真是让人感动得掉眼泪!可过了十多年,朱元璋做起事来那叫一个雷厉风行!说不定时间一长,当年救过他的那些人,在他心里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陈德的后人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他自己却挺走运的,到最后好歹有个好结果。
咱们也不清楚,要是陈德瞧见朱元璋后来干的那些事儿,心里会是个啥滋味,更不知道他会不会为当初救下朱元璋而感到后悔。
费了好大劲,拿自己的命换来了后代们的安稳日子,没想到最后竟变成了这副凄凉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