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外不远处,有一座古典气派的陈列馆,这座占地面积近六万平方的建筑,其实是一座旧社会老式地主的私人庄园。
在如今的中国,其实这样的景点并不少,可是这座庄园背后却大有玄机。
在2010年4月,现任的庄园主人刘小飞举办了一场祭祖活动,还引起了舆论大为哗然。
许多人纷纷出言声讨,而这一切的原因都要归结到刘小飞的爷爷、庄园本来的主人刘文彩身上.......
1887年,也是大清光绪十三年,刘文彩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大邑县,刘氏乃是当地的一户大族,最早的祖籍在安徽徽州,从明代就来到四川,此后一直在这里经营,出了多位官员士绅,一直到晚清时仍然经久不衰。
对于近代的川渝地区来说,刘氏可谓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大邑县的这个刘家,光是主家同宗这一脉,就出现了三位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刘湘、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以及雄踞川西的大地主刘文彩。
而如果要按照辈分,以上这三位可是正儿八经的亲兄弟、亲叔侄。
刘文彩早年时的经历鲜有人知,作为一个大族少爷,无非也就是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长大成人以后,就以地主的身份鱼肉乡里百姓。
不过说实话,如果只是一介地主,刘文彩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更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姓名,毕竟生逢乱世,有钱远远不如有权,何况刘文彩本身并无什么突出的本领。
但奈何刘文彩自己无能,他的弟弟刘文辉却非常出色,作为家中的老幺,刘文辉自小以投军报国为理想,在13岁便被成都陆军小学破格录取、17岁便进入了大名鼎鼎的保定军校就读炮科。
而刘湘虽然名义上是刘文彩和刘文辉的侄子,但实际上年纪比他们都要大,这个时候已经是川军中颇有地位的将领了。
于是在他的关照下,刘文辉从保定军校毕业后直奔川军,升迁飞快,很快就一路做到了川军第一混成旅旅长。
这可是个不一般的职位,因为它管辖的是四川境内的军事、经济重镇宜宾,不过在当时的军阀之中,什么最重要?钱最重要,打仗就是打钱,而时年已经三十余岁的刘文彩便粉墨登场了,因为他没有别的本事,但敛财却无人能及。
于是从1921年左右开始,刘文彩在弟弟的支持下开始进入官场,先后担任了叙南船捐局长、川南护商处长、川南禁烟查缉总处长等多项职务,但他所谓的当官,其实就是疯狂压榨百姓、到处搜刮钱财。
其实军阀混战时期,谁不爱钱?但刘文彩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更狠、更没有底线。
从宜宾到屏山、叙府、乐山等一系列地方,他用最残酷的手段压榨百姓,开创了数百项稀奇古怪的征税项目。
从银行到税收,从企业到商号,刘文彩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捞钱,乃至于作为禁烟处的处长,他竟然强迫所有的农民种植鸦片......
就在这样的横征暴敛之下,川南地区的群众简直苦不堪言,而刘文彩却收得了不计其数的钱财。
刘文辉在他的支持下,也自然大大扩充了实力,军备得以加强、兵员得以补充、地盘得以扩大。
不过在彼时的四川境内,军阀混战何其激烈,而刘文辉随着实力愈发壮大,也打起了“四川王”的主意,但他却不知道这里真正的老大正是他的侄子、曾一路扶持他上位的刘湘。
于是到了1930年前后,这对亲叔侄的矛盾一触即发,后来所谓的“二刘大战”很快爆发。
曾先后击败了杨森、袁祖铭等大军阀的刘湘兵力丰厚、武装精良,经过了历时三年的战争后,刘文辉最终以失败告终,一路撤出四川退往西康。
刘文辉虽然后来又东山再起,但那却和刘文彩无关了,他在战事失利后便赶紧收拾起全部财产逃回了大邑老家,从一个地主到一个官僚,此时又重新变回了一个地主,并以这个身份度过了他的余生。
不过别看刘文彩当回了地主,但和年轻时不一样,此时的他懂得的手段更多、胆子更大、心也更黑。
回家还没几年的时间,他便利用自己在官场上的一些余威,竟然一口气毫无道理地在周边诸多县城侵占了一万多亩耕地以及商号、当铺等无数,家中所藏财产简直不计其数。
这还不算,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文彩俨然成为了大邑县周遭的“王爷”,他庇护那些袍哥、地主、土匪,在家中豢养了许多护院、打手、杀手,任何人只要惹了他,哪怕沾亲带故,都免不了要遭到报复。
与此同时,他极尽所能去剥削那些给自己打工干活的农民,在外欺男霸女、为非作歹,在家虐待丫鬟、家丁,我们现在形容过去的封建地主往往喜欢说“无恶不作”,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数都没能达到刘文彩这样堪称真正无恶不作的境界。
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推进,国民党节节败退之下,形势很快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到刘家兄弟的差异了。
时任西康省政府主席的弟弟刘文辉毕竟是一方封疆大吏,在政坛、军界纵横多年,觉悟很高,而且不是墙头草角色,早于1941年左右,他便已经暗中和中共方面产生了联系,并曾亲自和周恩来面谈,此后双方长期保持通信往来。
到了1949年大势将倾的关键时刻,刘文辉想尽办法和蒋介石周旋,既没有让对方抓住把柄,也紧紧握住了手中的权力,最终顺利带领大部人马发动起义,让我党以最小的代价便解放了西康全境,堪称功勋卓著。
然而即便弟弟有这样的觉悟,身为哥哥的刘文彩却是根本油盐不进,他在早年当政期间便曾大肆迫害了许多中共地下党的成员,如今毫无悔改,依旧在大邑县周边聚集私人武装和中共抵死对抗。
不过刘文彩有一点运气较好——在1949年10月,他便因为重病而一命呜呼了,此时大邑尚未解放,他也因此侥幸逃过了人民的审判。
而在刘文彩死后,他所留下的东西却是数不胜数的,当解放军进城建立起人民政府后,经过详细盘点,发现在这个总共只有7条街的县城里,竟然有近5条街的房子都归刘文彩所有,而那些当铺、钱庄、电厂、磨米厂、茶楼、戏院等一应包含在内。
除此以外,在大邑县外的成都等地,他还拥有数不清的房产和土地,光是每年靠收租得来的粮食,刘文彩就能拿到560万斤的天文数字。
至于那座无比豪华的刘氏庄园,则更成为了后世窥见刘文彩生命一角的重要作证:此庄园占地面积足有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就有2万多平方米,其间除了许多象征财富的亭台楼阁,更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收租院、水牢、刑房等。
一直到1958年,国家文化部通过多项决议,最终将这座庄园改为了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参观,展览的内容十分全面,不仅体现了刘家往日无比奢侈的生活,更是用精良的道具、蜡像等,再现了那些血迹斑斑的残酷暴行:买飞田、吊打农民、割耳、强奸......
在那个年代,封建地主就是那些广大人民群众最为痛恨的对象,所以在陈列馆开馆以后,不计其数的人们争相前往参观,最高峰的时候,改馆每日接待的人次甚至高达2万余人,因为游客们接踵而至,工作人员不得不连夜间都打着灯带领游客参观。
因此,刘文彩的臭名开始走向全国,大大小小的制片厂、报刊、剧团都先后赶到刘氏庄园参观,然后相应地创作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其中以《水牢记》和《收租院》最为深入人心,成为了好几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人们的脑海中,一共有四大恶霸——周扒皮、南霸天、黄世仁、刘文彩,而在这四个形象当中,其实只有刘文彩是真实存在的,别的都是虚构的人物,所以说他是封建地主恶霸的第一代表都毫不为过。
但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对刘文彩种种恶行的声讨已经稍显平息,有人开始更深入地挖掘刘文彩一生的全面经历,不局限于他曾做过的那些坏事,然后著书立说向大众讲述。
在这些书籍当中,作者们提到了刘文彩在晚年的时候其实非常热衷于公益,不仅创办了好几所学校,还投资了整整2.5亿建立了当时四川各方面条件都最好的“文彩中学”。
随着浪潮一起,各种为刘文彩翻案的声音开始不断出现:他虽然做过一些坏事,但并非十足的恶霸;他虽然有许多妻妾,但在那个年代也不算很夸张的事情...
到了后来,更是有许多人干脆颠倒黑白,把刘文彩描述成一个仁爱节俭,平时自己的生活都普普通通,但四处接济百姓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刘文彩的后人、孙子刘小飞也开始活跃起来,他到处寻访、收集证据,甚至还充当起了刘氏庄园陈列馆的讲解员,努力试图转变自己爷爷在大众心里的形象。
其中“水牢事件”就一度引起了轩然大波,曾经广为人知的刘氏庄园内的水牢,从前有一个名叫冷月英的当地女农曾完整讲述过自己被关入刘氏水牢的经历,还被改编成了不少文学、影视作品。
但如今经过确切调查,证实了她当年被关的水牢并不属于刘文彩家,这似乎又成了刘家翻案的一大证据。
但事实上,这一切在明白人的眼中,无疑都显得十分可笑,刘文彩的确做过不少修桥、补路、建校的事情,这不能否认,但站在当时的视角下,这些并不能说是善举,因为桥、路、校不过都是他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本就是千百年来中国封建地主、乡绅常做的事情。
当初很多对刘文彩的塑造或许并非都是真的,但纵观他有据可查的一生,对人民群众所犯下的恶行,其实远远比那些书本、报道、电影,甚至陈列馆中阴森森的蜡像和画面都要更加残忍,很多可能都早已超出了今人的想象。
所以为刘文彩翻案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如果悔过是一个人能被接受的最低的道德底线,那么对于至死都没有悔过的刘文彩来说,他就该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那些他曾经视若猪狗的劳苦人民大众永世唾骂,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