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庐山——劲松
杨杏佛(1893~1933年)名铨,字宏甫,号杏佛,以字行。江西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人,祖籍江西玉山,是中国近代知名爱国民主人士,为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权运动先驱,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并追随其北上。1933年,杨杏佛在上海法租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轰动社会各界。鲁迅先生写下了传诵一时的悼诗:《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杨杏佛像
一、留学美国,结缘异邦
杨杏佛于1893年出生于江西清江一户小吏家庭。父亲杨永昌当过扬州和杭州的典狱吏,官小人微,常受人欺,且家中人口多,收入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07年,杨杏佛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读书。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于1910年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与茅以升一道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当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像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武昌,参加战斗。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杨杏佛任总统府秘书处收发组组长。本想一展才华,可袁世凯凭借手中武力,压迫革命党。经“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窃得总统宝座。杨杏佛等一批青年革命党人,不愿北上到袁世凯的政府中为官,孙中山就派他们作为“稽勋”留学生(即核查后的对革命有功的政府工作人员到外国留学享受政府资助)到美国留学。

青年时期的杨杏佛
杨杏佛先在纽约州伊卡城康乃尔大学读书。1914年夏,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杨杏佛与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等留美同学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第一期很快在美国编辑完成,1915年1月即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科学》月刊是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学杂志,是专门介绍科学的刊物。这期间,杨杏佛遇见了同在美国留学的赵志道小姐。赵志道是江苏常州人,其父赵凤昌字竹君,晚号惜阴老人,常州武进人。早年以佐幕湖广总督张之洞而闻名,是清末民初很有影响的立宪派代表人物。1893年,张之洞遭到政敌弹劾,慈禧太后对张之洞网开一面,赵凤昌成为了“替罪羊”,被革职回籍。张之洞为他向盛宣怀讨了一个武昌电报局的挂名差使,并派他到上海专门办理通讯、运输业务。

美国白宫
赵凤昌来沪后,即在租界里购地造洋房,命名为“惜阴堂”,过起优裕的生活。赵凤昌膝下一子二女,尤其喜欢小女儿赵志道,视如掌上明珠。1911年,赵志道在上海中西女塾念书,听到了武昌起义的消息。当天,就与几个进步同学秘密报名参加了由张竹君医师领导的救护队,准备连夜乘船赶赴武汉。其父赵风昌知道后,非但不阻挠,反而赶到码头,登上轮船,送上衣物,鼓励女儿奔赴前线。遗憾的是,当他们赶到武汉时,战事已停。她和同学们只得返回上海。而中西女塾却将他们开除了,理由是“擅离学校,无故旷课”。赵志道生性孤傲,脾气倔强,回到家中,就求父亲送她去美国留学。父亲同意了她的要求。1912年,她乘船来到美国入孟河女子学院就读。

杨杏佛手书
杨杏佛等留美同学以中国科学社为依托,经常举办中国留学生聚会,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赵志道和女同学陈衡哲经常应邀参加聚会。久而久之,在异国他乡的男女青年之间,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杨杏佛觉得,像赵志道这样官宦人家的小姐,能奔赴武汉,参加武昌起义,是非常了不起的。而赵志道则认为,杨杏佛虽然比自己年轻四岁,但18岁就投身辛亥革命,得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任,是有政治远见,富于献身精神的。就这样,两人从互慕到相恋了。1916年,杨杏佛又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硕士学位。他希望汲取世界最先进的思想和营养,为祖国效力。两人除了通信联系,每个礼拜天的约会,更是他们所日夜期盼的。

哈佛大学一角
杨杏佛总是在礼拜天的清晨悄悄起床,乘火车赶到赵志道的校园去。两人或在校园中散步,或在学校附近的小镇上喝咖啡,卿卿我我,流连忘返。杨杏佛热烈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宏愿,忘我的工作,使赵志道十分敬佩。她觉得,杨杏佛不是一个空头政治家,而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任事,勤奋工作的实干家。杨杏佛炽热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她,两颗年轻的心终于跳在了一起。爱情的圣火,烧毁了一切世俗杂念,没有了门户的偏见,也没有了女大男小的障碍。他们真诚地相爱了。爱得那样热烈,那样沉醉。1918年秋,在杨杏佛取得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后,他们在回国前秘密地结婚了。没有家人的祝福,没有隆重的婚礼,但他们却觉得很浪漫,很幸福。

杨杏佛与赵志道及任鸿隽合影
二、投身政治,献身国家
1918年12月初,杨杏佛夫妇学成归国了。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补办了一个新式婚礼。那天,在上海著名的大东旅社里,彩灯高挂,宾客如云。主婚人是双方父母,证婚人是黄炎培先生。当晚,婚礼结束后,杨杏佛和赵志道就住进大东旅社,开始了蜜月之旅。蜜月刚过,经友人介绍,杨杏佛到一家外资银行去面试。当他看到华人员工对洋人点头哈腰的样子,还未等面试,便拂袖而去了。岳父赵凤昌倒也理解他的铮铮傲骨,劝他到中国企业去工作。不久,汉冶萍公司聘请他到汉阳铁厂会计处任成本科长。

杨杏佛手书
杨杏佛携妻赴汉阳上任后不久,赵志道便有了第一个孩子。他们欣喜若狂。此刻的杨杏佛,一人的收入已足够养家。赵志道则在家精心哺育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然而,汉阳的政治空气实在是太沉闷了,杨杏佛看不惯厂方压迫工人的种种卑劣伎俩,萌生去职念头。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杨杏佛呼吁武汉的欧美同学会成员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却遭到厂方拒绝,理由竟是害怕遭到军阀镇压。他对此极为愤慨,并于1919年8月,辞职后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任教,就任商科主任(上海财经学院前身),与工科主任茅以升、农科主任邹秉文,并称“东南三杰”。后任东南大学工学院院长。

杨杏佛一家人
杨杏佛一家三口来到南京后,租住在南京石板桥2号。当时,杨杏佛的教授月薪200元,日子过得还是蛮宽裕的。然而,好日子过没多久,家庭矛盾逐渐产生了。杨杏佛是家中长子,也是孝子。此刻他的父亲已去世,留下老母亲孤苦伶仃在老家度日。杨杏佛便将母亲接来南京,安度晚年。同时,还将六妹接来帮助赵志道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可是,杨杏佛没有顾及到妻子的感受。赵志道从小娇生惯养,性格直率,脾气急躁,心直口快,又不善持家。她哪里听得进婆婆和小姑的意见?于是,婆媳、姑嫂间不断发生争吵,闹得杨杏佛两面劝架,两面受气,成了一块“三夹板”。

花开花落
家庭的不协调,并不影响杨杏佛报效祖国的热情。他在投身于教育救国的实践中,面对武人政客充斥政界,人民大众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力呼各界人士勇敢地行动起来,担起救国的责任。他在东南大学宣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论》,鼓励学生参加“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梅庵和学生一起讨论社会主义,在玄武湖和同学一道庆祝马克思诞辰,讲马克思生平,勉励学子为认定的理想和目标而献身。杨杏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信任,“不愧为南高、东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老师”。1924年,孙中山主持中国国民党改组,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杨杏佛与陈去病等人在东南大学成立国共合作的地下组织,从事革命活动。

杨杏佛国画
他的举动受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敌视。道不同不相为谋。杨杏佛辞职离开东大,再次赴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同年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是,杨杏佛随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杨杏佛陪伴孙先生走过其生命最后的时光。他深受孙中山精神所鼓舞,深得孙中山思想之精髓。孙中山逝世后,他担任孙中山先生的丧事筹备处主任干事,次年4月,于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东段)24号设孙中山葬事筹备处,任总干事,主持筹建中山陵。而此时的中国国民党分裂逐步明显,最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占据了统治地位。杨杏佛却站到了老蒋的对立面,在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下,一直为人权和民主奋力奔走呼吁,令老蒋十分恼火。

孙中山与宋庆龄
1926年1月,杨杏佛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他所主持的秘密电台遭破坏后被捕,经宋庆龄营救获释。“五卅”惨案后,他与共产党人恽代英等组织中国济难会,创办《民族日报》,声讨英帝国主义罪行,抨击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在上海主持策应北伐军的工作,次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并担任了上海临时政府常务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他被杨虎扣押,经郭泰祺营救脱险。1927年10月,杨杏佛被聘为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后升任大学院副院长,负责中小学教科书审定,提倡教育改革。同时筹组中央研究院,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社会科学研究所经济组主任,在南京、北平、上海等地设立科研机构,力倡学术自由,罗致与保护进步学者,谋划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杨杏佛手书
三、无端猜疑,分道扬镳
杨杏佛举家迁到上海后,与家人居住在霞飞坊5号。按理说赵志道作为妻子,对杨杏佛的成功应感到由衷地高兴和自豪,可是,她却产生了一种可怕的猜疑心理。这种“猜疑”,源于她对丈夫不信任和妒忌。她是很爱丈夫的,但毕竟是生过几个孩子的母亲,比丈夫大四岁,已经不年轻了,又长期呆在家,所以经常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担心丈夫的成功和社会地位会引起某些异性的倾慕与追逐,担心丈夫会经不起诱惑,弃她而去。于是,她开始注意丈夫的行踪,与什么人一起开会,一起外出活动。丈夫回来后,总是刨根问底,盘问丈夫与某某女士是否约好一起去的,有没有“出轨”行为等等。弄得杨杏佛异常烦恼,有时忍不住就会与她大吵一顿。

浙江莫干山——剑池
1930年4月底,杨杏佛应邀到浙江莫干山参加一条公路的开通典礼。参加典礼的有浙江省的官员;还有一对名人夫妇,他们是杨杏佛赵志道的老朋友。赵志道看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后,对着丈夫大发脾气,怀疑杨杏佛与那位夫人约好了一起去莫干山。这自然是无中生有,胡思乱想。杨杏佛竭力申辩,继之发生争吵,最后,赵志道拎起提包,甩门而出。杨杏佛连夜找遍上海各大饭店,最后在沧州饭店找到了她,好言相劝,她就是不肯回家。还说她已付了一月的房钱定金,要住满一月,消了气,再回家。杨杏佛只得由她去了。那些日子,杨杏佛每天到沧州饭店看望赵志道母子后,就坐在饭店大堂里与朋友议事。

杨杏佛与赵志道及儿子
杨杏佛的忍让宽容,并没有打消妻子的猜疑心理,反而愈演愈烈,使得他忍无可忍了。终于一天,在遭受妻子又一次的无端猜疑和激烈争吵之后,杨杏佛愤怒地写了一篇《不自由毋宁死》的宣言,发表在《申报》上,表明了自己与赵志道离婚的态度。他委托律师吴经熊办理离婚协议。经吴经熊居中协调,两头奔波,最终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1931年3月,杨杏佛离开了家,暂时住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331号中央研究院出品部国际交换处的办公室里。离婚后,他差不多每个星期日都到霞飞坊5号来看望两个儿子和赵志道。有时还带长子小佛外出访友,或到公园游玩,并且按时奉上生活费,支付母子三人的各种开支。与赵志道相见,倒反而像好朋友一样,没有埋怨,没有猜疑,也没有架好吵了。

杨杏佛手书
四、无视恐吓,视死如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杏佛积极主张抗日救亡。他亲赴江西中央苏区考察,发表《共产党在中国的状况》英文稿,客观公正地向世界介绍中央苏区的情况,触动了老蒋脆弱的神经。1932年12月29日,杨杏佛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史沫特莱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简称民盟),宋庆龄、蔡元培分任主席和副主席,杨杏佛为总干事,主持日常工作。民盟的任务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援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出版、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1933年3月,民盟联合上海其他进步团体,组织“国民御侮自救会”,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保障民权,号召团结抗日力量,停止向革命根据地进攻。这一切,使得30多岁的杨杏佛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得到中共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

蔡元培像
民盟的抗日爱国活动给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当局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在老蒋的心目中,宋庆龄先生和蔡元培先生虽然是民盟的精神领袖,而杨杏佛先生却是真正的实干家。杀了他,整个民盟的工作便会陷入瘫痪状态,同时也能震慑其他敢为民主和自由奔走的国民党左派人士。1932年的一天下午,杨杏佛正在书房品茶览报,适逢儿子杨小佛放学回家。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封信说“有个叔叔喊我把这封信交给爸爸”。杨杏佛接过信,正反面打量几眼,清楚地看到信封上边写着地址“亚尔培路32号杨先生启”,而寄信人则不得而知,对方只留下了“内详”二字。

蔡元培书法
杨杏佛纳闷不已。自己初来乍到此地落脚,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住址,谁又会准确地寄信给自己呢?他便把信打开,刚抽出信纸,只见一颗金属物滚落在地上“咣当”几声,缓缓停在脚边。定睛一看,竟是一颗锃亮的子弹。杨杏佛慌忙将信纸摊开,上边写着:“杨先生别来无恙,您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工作过分辛苦了,劝君登报下课,好生歇息,则过去种种既往不咎。来信突兀见谅,特赠子弹一颗,勿谓言之不预”。阅毕,杨杏佛恍然大悟,嘴里不免“哼”了一声,“又是蒋介石无耻的恫吓伎俩,看来他的爪牙(复兴社特务处)誓要盯着我不放了”。这天下午,他拿着匿名恫吓信找到宋庆龄先生,笑道:“看来我是进了蒋某人的天罗地网,难以找到安身之处了”。

复旦大学
宋庆龄提议让杨杏佛去香港避避风头,并为他提供路费。杨杏佛婉谢了宋庆龄的一片好意,一副视死如归的表情说:“除非我金盆洗手,否则蒋某人不会善罢甘休”。他明确表示,不会为了保命而退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二天,杨杏佛就拿着这封恫吓信到复旦大学演讲,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昨天受到特务恐吓的事情,言辞激烈地揭露了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压制言论自由和制造政治暗杀。酣畅淋漓地演讲完之后,他还不能一泄心头之愤,又将演讲稿整理发表在报纸上公诸于众。杨杏佛的举动令宋庆龄大吃一惊,她忐忑地提醒他多加警惕。果真没几天,杨杏佛又收到了一封笔迹与上一封一模一样的恫吓信,这次信里头没有任何写有文字的信笺,只有两颗用牛皮纸包起来的子弹。

杨杏佛手书
五.暗杀身死,精神永存
杨杏佛坚持正义,漠视警告,一场针对他的制裁已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中。1933年6月,蒋介石传召复兴社特务处心腹戴笠,对他说:“我向来十分敬重孙先生,故而对其遗孀的敬爱有增无减。但孙夫人近来咄咄逼人,实在让人难以容忍,得提醒她收敛一些了”。戴笠往前一步,舔舔嘴说:“校长,孙夫人阵营中有一位叫杨杏佛的总干事,替其奔走出力颇多,学生以为可以用来杀鸡儆猴”。“噢,我晓得他是个口才出众的学者,可惜了”。蒋介石双目露出杀气,端起身旁的茶杯,是要送客的意思。戴笠心领神会,起身告退。觐见老蒋后,他立马来到上海,向特务处华东区行动小组的负责人赵君理下达了刺杀民盟总干事杨杏佛的任务。

蒋介石像
暗杀杨杏佛的行动组由赵君理、李阿大、施芸之、过得诚四个特务组成。在6月14日的践行酒宴上,戴笠向他们一一敬酒,并限令一个星期内完成任务。若行动中不幸被巡捕房逮捕,应立即自行了断,否则将受到组织生不如死的制裁。6月18日早晨6点,行动组一行赶到亚尔培路,赵君理一人留在车内指挥,其余三人在杨杏佛住所大门外潜伏。8点多,杨杏佛牵着儿子杨小佛如往常一样出门。他打开已在等候的敞篷车的后排车门,儿子杨小佛先行登车,接着他才一个步子迈上车阶。就在关上车门那一刻,躲在暗处的赵君理掐灭了手中的香烟。霎时间,三个人影从不同角落一跃而出,对着杨杏佛的敞篷车密集射击,几分钟之内,一共射出了20余发子弹。

戴笠像
整个暗杀过程被住在对门亚尔培路362号二楼的白俄人贝柯克目睹。闻到枪声后,杨杏佛在慌乱中将儿子杨小佛扑压在车厢底板上,只露出不能遮盖的双腿,父子二人倒在血泊之中,司机头部中枪撞在方向盘上。见刺杀得手,赵君理立刻发动汽车接应,眨眼功夫两个杀手已经顺利回到车内,偏偏最后一个杀手过得诚却跑错了方向,等到反应过来时,赵君理等人的汽车已经开出了几十米,过得诚在后面拼命追赶。而其时,周边警笛狂鸣,法租界的巡捕出动了,而且愈来愈近。不得已,赵君理从车窗探出头来,向车后的过得诚连开数枪,绝尘而去。刺杀现场一地鸡毛,敞篷车司机与特务过得诚当场死亡,杨氏父子被送到广慈医院抢救。

杨杏佛与儿子杨小佛
经检查,杨杏佛全身中弹数枪,分别击中左肋、左腰、心尖、右大腿,医生抢救一个多小时后宣告不治,年仅39岁。其子杨小佛仅腿部中一弹幸存。听到杨杏佛被暗杀的噩耗后,赵志道惊呆了,失声痛哭。杨杏佛被刺身亡的消息一经发出,以宋庆龄为代表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立马声明,指责蒋介石大搞白色恐怖,暗杀政见异己,这份声明在两小时之内被大批赶印出来,散发在上海大街小巷,引起举国震动。即使是国民党的党政军一些大佬也看不惯蒋介石排除异己的手段,杨杏佛被刺的第二日,李济深、邵力子、李宗仁、冯玉祥等大佬级别的人物发来唁电,以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蒋某人的谴责。

杨杏佛与鲁迅合影
20日上午,杨杏佛的大殓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举行。5000多人不顾威慑,冒着倾盆大雨自发为杨杏佛先生送行。鲁迅先生冒着危险前来参加,其他的亲友同事共有百余人送了挽联和花圈。其中赵志道的挽联颇为醒目,联曰:当群狙而立,击扑竞以丧君,一瞑有余愁,乱沮何时,国亡无日;顾二雏在前,鞠养犹须责我,千回思往事,生离饮恨,死别吞声。表达了她对杨杏佛的一片深情。宋庆龄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这些人和他们雇来的打手们以为靠武力、绑架、施刑和谋杀,可以粉碎争取自由的斗争……但是,斗争不仅远远没有被粉碎,而且我们应当更坚定地斗争,因为杨铨为了自由而失去了他的生命。我们必须加倍努力直至实现我们的目标。

鲁迅手书
此后,赵志道独自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让杨杏佛在天之灵得到安息。最令人感动地是,赵志道虽然与杨杏佛离了婚,但她却一直保存着杨杏佛的许多珍贵文札。其中有杨杏佛写给她的信,还有宋庆龄、任鸿隽、王芸生、竺可桢、胡适、赵元任、徐志摩、吴稚晖、谭延闿等社会名流写给杨杏佛的信,此外,还有杨杏佛的部分诗词、日记和文章手稿。她将这些珍贵文札,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珍藏起来。直到1976年7月9日赵志道病逝后,杨小佛兄弟俩继承了她保存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父亲杨杏佛生前的文札,于2008年将这批文札交由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成《啼痕——杨杏佛遗迹录》一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杨杏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