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一怒为红颜——一代枭雄吴三桂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3-04-09 13:15:01

山海关——老龙头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为明末清初一代枭雄。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献关降清,率清军南下,剿灭闯王李自成和各路抗清义军,被封为平西王。康熙决定撤藩,吴三桂起兵造反,于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后因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途病逝,终年66岁。

少年吴三桂画像

一、将门之后,勇而敢战

明初吴三桂先祖随明军进入辽东。父吴襄识文能武,尤善养马,曾以贩卖辽东马匹为生。天启二年(1621年)中武举进士。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恰逢帝师孙承宗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兵”的战略。吴襄命逢其时,进入辽东军界,与辽西第一将门祖氏联姻,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开始在辽东发迹,官至总兵。当时辽东明军将领侵吞军屯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吴襄亦不逊色。他用不义之财培养自家私兵。崇祯末年,这支绝对忠诚于吴家的私兵有三千多人。

崇祯皇帝像

吴襄对儿子吴三桂寄托厚望,从小教他文韬武略。吴三桂长得一副俊朗的相貌,健壮的身材,刀枪鞍马无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晓。崇祯皇帝登基后,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又以父荫为指挥,统兵五千人,进入辽东军界。崇祯三年(1630年),祖大寿奉命与孙承宗分驻三屯营、丰润之间堵截后金兵归路。吴襄时为祖大寿参将,他在建昌城外被数万后金兵团团围住,形势岌岌可危。站在建昌城头的祖大寿眼看后金兵势大,自料妹夫吴襄必死无疑,不敢出兵救援。而年仅18岁的吴三桂却视死如归,匹马单刀,硬是在万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将父亲救了出来。

静如处子——动若猛虎

就在这一战中,他的鼻梁被后金悍将砍了一刀,留下了一道长盈寸余的刀疤,成为其毕生难消的印记。不过,这一道刀疤让他威名大振,既得“忠孝”之名,又以“勇而敢战”为时人所叹服。在平定登州之乱中,20岁的吴三桂跟随父亲吴襄大破孔友德的叛军。他的骁勇善战得到了朝廷派到关宁监军的太监高起潜青睐,将其收为义子。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背靠这棵大树,吴三桂从此官运亨通。崇祯十二年,由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方一藻共同推荐,经关宁监军高起潜同意,吴三桂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团练总兵。除了最后批准的崇祯,前面三个人都与吴三桂关系密切。

蓟辽总督府

在方一藻巡抚辽东时,吴三桂即“拜其门下”,成为了方一藻的学生,还与方一藻的儿子“缔盟为忘形交”。蓟辽总督洪承畴刚到辽东,吴三桂故技重施,通过洪承畴最信任的幕僚谢四新推荐,再次用拜师这一套,成为洪承畴的学生。洪承畴推荐吴三桂,其实也不是只凭借自己的私心办事的。辽东将门盘根错节。要想整顿辽东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参与整顿。吴三桂素有敢战之名,家族势力又遍布辽东,获得辽东将门的信任。吴三桂也不负洪承畴厚望,在很短的时间,以吴家私兵为依托,训练出一万精兵。这支精兵后来成为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的基干力量。

蓟辽总督——洪承畴

二.松锦会战,加官进爵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军围困锦州城,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求救。洪承畴率吴三桂、王扑等八个总兵官、十三万兵马前往救援。一场决定明清国运的松锦会战拉开了序幕。五月十八日,明兵与清兵在杏山(今辽宁凌海杏山)附近的夹马山发生一场遭遇战。新任总兵官吴三桂重创了清军。七月八日夜,吴三桂指挥马步兵奇袭锦州附近的清兵镶蓝旗营地,迫使清军移营。三天后,吴三桂又在杏山城下大破清军,清军退守义州。洪承畴上奏明廷,将吴三桂列为初战告捷的首功。

幽州重镇——古城锦州

崇祯十四年(1641)初,锦州三面被围,城中粮草将尽。当时正好赶上过年,深谙辽东情形的吴三桂知道,女真族与汉族一样,有过春节的习俗。他提出趁春节清军放松警惕,将粮食运进锦州城。洪承畴采纳吴三桂的建议,并全权交给他执行。正月初二、初三两天,吴三桂筹集了三千四百辆骡车和一万五千石大米,亲自带队向锦州运粮。果然如吴三桂所料,锦州城外的清军完全没有戒备,所有人都在大营里舒舒服服的过年。明军运粮队顺利进城。当清军统帅多尔衮出动部队追击时,迎接他们的却是明军的炮火。

雪皑皑——野茫茫

崇祯十四年(1641)四月二十五日,明清双方在乳峰山展开了一场激战。这一战,吴三桂率领军队士气如虹,打得清军节节后退,再次为明军赢得了松锦会战的前哨战。此时明军连战皆捷,而来自京师的干预却将明军送入了险境。明廷兵部尚书陈新甲力主速战速决,指责洪承畴出关“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在陈新甲的鼓动下,崇祯帝改变主意,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赴前线督战。洪承畴只好移师松山、锦州地区,野外扎营,寻找机会与清军决战。

长城内外——硝烟弥漫

皇太极对清军前期失利心急如焚,决定倾全力围剿明军。7月19日,他亲临前线指挥,分军把守,就地挖壕,紧紧将明军包围在松山一带。8月19日,皇太极察看地势后发现了明军的致命弱点——前重后轻。他秘密派兵突袭塔山,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12堆,造成明军粮草不济,军心涣散。由于明军大营只带了三天粮草,在之前的两天时间里,明军曾组织多次突围,但都被清军给挡回来。如果22日再不能突围出去只有死路一条。21日晚,洪承畴提出全军拼死一战,往前打,突破清军防线攻到锦州。而监军张若麒却建议回宁远。双方争执多时,最后决定明日一早,兵分两路突围南逃。

清太宗皇太极像

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当晚明军八镇总兵逃了六镇,"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吴三桂作为辽东的地头蛇,他知道小路清军必有埋伏,偏从大路突围而出,军力大体保存完好。而王朴从小路突围,遭遇清军埋伏,损失惨重。主帅洪承畴突围未成,被困于松山城。清军围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消耗殆尽。崇祯十五年二月(1642年),松山副将夏承德叛变投降。3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降清。锦州守将祖大寿眼见大势已去,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土崩瓦解。

松山古城

松锦会战失败后,明军主力损失殆尽,仅有吴三桂、王朴等率少量兵马逃回宁远。消息传回,京师大震。按照惯例,朝廷必定追究损兵丧地之责。宁前道石凤台向崇祯奏报:吴三桂“兵丁尚多,还能整搠兵马,誓拯封疆”。最后崇祯只以临阵“首逃”之罪逮捕了王朴,却给同为脱逃的吴三桂加升宁远提督职衔,镇守山海关,负责收集从前线逃回的残兵,徐图再举。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清军第五次迂道蒙古入塞,吴三桂奉命驰援京师,清军即退,崇祯为感谢他赴京勤王,在武英殿宴请吴三桂,赐其尚方宝剑。吴三桂已成为明廷举足轻重的军事人物。

北京故宫——武英殿

三、邂逅圆圆,重续旧情

明朝晚期,李自成趁明清在关外决战之机逐渐坐大,崇祯皇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其忧虑之心,就请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是崇祯宠妃田妃的父亲。仗着皇帝的势力,他蓄有数千万家财,风流一生,阅美无数。当他见到陈圆圆后,被其姿色迷醉,遂私下占为己有,百般宠爱。他曾对友人说:"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慧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见,则独有圆圆尔"。怎奈老夫少妻终非匹配。“石崇有意,绿珠无情”。不久,李自成起义军逼近京师,田畹忧心惶惶。陈圆圆窥破情景,便乘机进言“宁远提督吴三桂兵强将勇,国丈何不与他结交,作为护符”。田弘大喜,便设盛宴为即将离京赴任的吴三桂饯行。

花容月貌——声色超群

原来陈圆圆与吴三桂早就结缘。当年吴三桂随同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曾与苏州好友同游太湖。忽见湖心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问道:"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友人答道:"她叫陈圆圆,花容月貌,能歌善舞,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是苏州艺美戏班的当红歌妓,名动江左,为吴中名优"。从此,吴三桂心神不定,几乎场场不落地观看艺美班的演出,以目睹陈圆圆芳容。

姑苏风光——虎丘古塔

陈圆圆每次出场,总是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少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后来知道这位相貌堂堂,文质彬彬的少年名叫吴三桂,是辽东将门子弟。此后,陈圆圆在演出时也经常给吴三桂频抛媚眼,暗送秋波。两人芳心暗许,心有灵犀。一天,吴三桂像往常一样,坐在前排观看艺美班演出,却左等右等不见陈圆圆出场。他急忙找人询问,得知圆圆已被当今国丈田畹买走,并携入京城。碍于田国丈的势力,吴三桂只能徒呼奈何。

频抛媚眼——暗送秋波

而今,天道轮回,喜从天降。吴三桂一闻田畹相邀,忙即赴席。席间,田畹委婉提出全家托他保护的意思。三桂谦让一番,田畹恐他不允,格外殷勤,便叫出众歌姬奏乐侑酒。三桂一瞧,虽然个个妖艳,但不见那可人儿圆圆姑娘,便问道“前闻艺美班歌姬陈沅娘曾入贵邸,如何众歌姬中独无此人”。田畹听三桂提起圆圆,呆了半晌,只因有事相求,不得不召圆圆出来。田畹令圆圆向三桂行礼。三桂举手相让,瞧见那圆圆比当年初见时,虽稍清减,却越显得玉质娉婷,别具风韵。圆圆见三桂瞧她,恰嫣然一笑,低垂粉颈,别有一种娇羞态度。

金屋藏娇——红杏出墙

吴三桂便转向田畹道“西子在前,难为众艳。请国丈令众姬入室,免得多劳。吴某只请沅姬鼓琴一曲,精心领悟,便感国丈厚谊”。田畹挥手让众歌女退下,即令圆圆鼓琴。圆圆轻舒玉指,默运慧心,弹了一曲《湘妃怨》。三桂出生豪门,颇识琴心,料知圆圆自怨非偶,不由地自念道“可惜,可惜”。田畹正要启问,忽见家人入报“代州失守,守将阵亡”。田畹大惊“代州一失,京畿危矣!想不到老夫风烛残年,偏要遭此丧乱,奈何?”吴三桂趁此机会,借着酒意慨然答道:“能以圆圆见赠,吾先保护君家无恙”。

两情相悦——三生有幸

田畹听后又怒又悔,勉强答道“老夫也不惜一歌姬,但未知圆圆愿否”?圆圆答道“妾随国丈数年,安忍轻离。但贱妾事小,国丈事大,国丈有命,敢不敬从”。吴三桂急忙起身谢赐,弄得田国丈目瞪口呆,既不忍割爱,又不好拦阻,只得眼睁睁地由他劫走。三桂将圆圆带回家后,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平生的相思得以实现。他足不出户,爱不释手。圆圆素羡他是当世英雄,两情相悦,三生有幸。两人颠鸾倒凤,你贪我爱,真是个如胶似漆,缱卷缠绵,说不尽的枕席风流,道不完的被褥温馨。不料,明廷谕旨敕吴三桂迅速出关。因军中不能随带姬妾,三桂只好将爱姬留在京城府中,托付父亲吴襄关照,依依不舍地与美人惜别,离京赴任。

雄关漫漫——美人戚戚

四、红颜遇劫,一怒降清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率军东征北京,一路势如破竹。明廷下旨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三桂刚到山海关,就闻京师已陷,崇祯殉国,遂令军士扎住营寨,徘徊不进。吴三桂仅有孤军几万人,他舅舅祖大寿等辽东军已经降清。前有李自成,后有多尔衮。他没有自立为王的实力,必须依附于一方。他在辽东与清军交战多年,怨仇已结,投奔满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吴三桂倾向于选择李自成。而李自成占领京城后,也在策划对付吴三桂。虽然李自成的军队数量多,但不如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战斗力强。一旦双方交战,胜负确实难料。

清军统帅——多尔衮像

不久,李自成派使者携三桂父亲吴襄信札及白银五万两前来招降。吴三桂拆阅信札,大略说是:“君逝父存,汝宜早降,不失通候之赏,犹全孝子之名”云云。吴三桂对使者道“既然如此,为老父故,无奈投降,请君先行回复,我当入京觐见新主”。数日后,吴三桂遂带了数千精兵望燕京进发。到了滦州,有从京师来的家人求见,三桂急问了家中情况。家人说吴襄已经被李自成抓走,陈姬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掳走。吴三桂听后冲天大怒:“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耶”!当即率众将回到山海关,决定献关降清,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闯王大将刘宗敏剧照

其实李自成在劝降吴三桂时,曾叫刘宗敏把陈圆圆还给吴三桂,但刘宗敏不答应。他对圆圆垂涎已久,得知陈圆圆就在吴三桂府邸,立马将其抢回,当晚便霸王硬上弓了。李自成听说吴三桂投了满清,就与刘宗敏带着二十万大军,执吴襄于军中,开赴山海关,与吴三桂铁骑大战于山海关一片石。吴三桂亲率所部与李自成大军正面交锋。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清军突然从阵后绕出向农民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农民军腹背受敌,全军溃败。李自成急忙西撤回京,途中将吴三桂父亲吴襄及家属三十余口全部杀死。

紫禁城的冬天

吴三桂与清军兵临北京城下,李自成从京西仓皇出逃。眼看着吴三桂快追上来了,李自成和刘宗敏不得不舍弃带来的部分妇女和辎重。吴三桂追到河北正定的时候,前部人马回报,在被舍弃的妇女中,发现了陈圆圆。吴三桂大喜,陈圆圆终于又回到吴三桂的怀抱。当然,杀父夺妻之恨,吴三桂并不会就此罢休。他在给父亲吴襄发丧之后,即带兵西征李闯。当时李自成已经逃回西安。清军兵分两路进攻关中咽喉——潼关,李自成派手下大将马世濯、刘宗敏与清军大战,被清军打败,李自成只能放弃西安,转进湖北。

西安——大雁塔

面对穷追不舍的吴三桂,刘宗敏主动留下断后,掩护大军向南运动。刘宗敏手提大刀,一路砍杀。虽然勇猛,但终寡不敌众,被清军活抓。当吴三桂嘲弄这个粗壮的仇敌时,刘宗敏一口唾沫吐到吴三桂脸上。吴三桂恼羞成怒,将刘宗敏绞死。这一年刘宗敏年仅38岁。吴三桂率清军继续一路追杀李自成。最后李自成带着残部逃进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九月,李自成率领二十骑兵出山,被忠于明朝的通山六都源口寨程九伯的乡勇围困,不幸战死。当剥下他的衣服,获得龙衣和金印,又发现死者瞎了一只眼睛,这才大惊,原来死者是闯王李自成啊!

九宫山——闯王陵

五、平定西南,擒杀桂王

顺治元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清廷将吴三桂调回"出镇锦州"。顺治四年(1647年),西北地区的抗清起义风起云涌。清廷急调吴三桂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守汉中,剿杀抗清义军。吴三桂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攻克宜君、蒲城、宜川、安塞等地。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诚,吴三桂不但对抗清义军残酷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朱明后裔斩尽杀绝,不遗余力。在吴三桂的疯狂围剿下,西北地区抗清义军残部基本被剿杀殆尽。

激流勇进——大浪淘沙

而盘踞在西南地区的桂王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世封梧州,由故明兵部侍郎瞿式耜、湖广总督何腾蛟等迎驾劝进,即皇帝位,改元永历,颁诏湖南云贵等省,成为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清廷本来对云贵鞭长莫及,欲放弃云贵两省,给桂王偏安。吴三桂得知桂王庸弱,力主西征。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以平西大将军职,西征云贵。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吴三桂攻克云南,云贵纳入清廷版图。桂王由昆明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缅甸境内,被缅王莽达收留。清廷下旨大军回朝,只留吴三桂镇守云南,清廷允许开藩设府,总管军民事务,吴三桂权力和声势达到了顶点。

平西王吴三桂像

这时,如果南明残部仍在缅境生存,清廷肯定还要依靠吴三桂来稳定西南局面。而他却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吴三桂向顺治皇帝上了一本奏章,提出直入缅甸,抓拿桂王,剪灭明宗,永绝后患。清廷同意后,吴三桂带兵攻入缅甸。缅甸王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他欲借清朝势力压服缅人,遂阴使通款三桂,愿执献桂王。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1662年1月22日,他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1662年6月1日,吴三桂将桂王及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法场,用弓弦将桂王全家勒死。自此,明朝最后一点血脉被吴三桂耗尽了。

昆明篦子坡——永历帝殉难处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吴三桂以擒杀桂王功,晋爵清朝平西王,三桂妻被封为福晋,其子应熊妻以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在明降将中吴三桂是第一优待了。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圆圆进入了平西王府,一度"宠冠后宫"。朝廷降旨,可将亲王正室以王妃相称。吴三桂一度欲将王妃的名号赐给陈圆圆。陈圆圆却说:“妾以章台陋质,得到我王宠爱,流离契阔,幸保残躯,如今珠服玉馔,依享殊荣,已经十分过分了。如今我王威镇南天,正是报答天恩的时候,假如在锦绣当中置入败絮,在玉几之上落下轻尘,这岂不是贱妾的罪过吗?贱妾怎敢承命”?吴三桂这才把王妃名号给了正室张氏。

昆明太和宫——魁星楼

五、反清称帝,势穷病逝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吴三桂杀死永历帝后,清廷便着手裁抑吴三桂的权势。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做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请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康熙皇帝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办理撤藩事宜。清廷撤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吴三桂气急败坏,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康熙皇帝像

陈圆圆听闻吴三桂将起兵反清后,俯首长叹。三桂问其何故?圆圆道“妾每忆当年留住京师为寇所掠,心中尚时常恐惧。到了今日,安荣已极。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长此奢华,恐遭天忌,愿王爷赐一净室,俾妾茹素修斋,得终天年”。三桂道“我正思创立帝业,册你为后,你却欲净室修斋,令我不解”。圆圆道“为王爷计,不如自卸兵权,偕隐林下,做个范大夫泛舟五湖,岂不快乐?何苦为争城夺地,再费心力,再扰生灵”?三桂喟然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圆圆知道已无可挽回,便于次日向三桂请求在城北沐氏旧园静居,三桂应允。不久,她自行前往昆明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吴三桂与陈圆圆画像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底,吴三桂铤而走险,杀了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复明讨清。起兵后短短三个多月,吴三桂轻取广西、湖南、四川三省,而且福建、江西、浙江、广东、陕西等省或地区也相继反清。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而吴三桂自号周王,义旗一举,便要"开国",建立新朝,引起人们的警觉。当时,原明朝少卿李长祥曾劝他,应立崇祯后裔, 自称明朝平西伯,以鼓舞忠义。但吴三桂却无意更改名号,更无意立明为正朔,李长祥与许多明朝士大夫感到心灰意冷, 纷纷离他而去,各地党羽也渐渐离心离德,各有图谋。

平西王府旧址——昆明翠湖公园

但是,当时吴三桂军事优势仍在。如果趁当初各地起兵的有利形势,在清朝一片惊慌、兵力尚未部署就位之时,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北度黄河,则可收全胜之局。而他却在湖南盘桓了4年, 止步不前,妄图划江而治,南方称王,结果给了清廷以充分的喘息时间,全力南下平叛。这时,吴三桂纵有回天之力,也已无可奈何了。为扭转局面,鼓舞士气,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原形毕露,在衡阳称帝,册封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利用通宝"钱币。

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

可惜这时人心已经转向清朝,军事上也越来越不利,明朝的士大夫更是骂他是篡逆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内外交困,突然得了"中风噎嗝",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仅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他的孙子吴世番即位不久,就撤出衡州回到云南。1681年底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番服毒自杀, 陈圆圆亦自沉于五华山华国寺外的莲花池,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尚留有石刻诗。

陈圆圆塑像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