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风流——明代贤臣彭汝楠与《岸圃大观》

凡旋聊历史 2023-04-09 13:15:01

莆田标志——壶山兰水

莆田史称兴化,雅称“莆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唐代第一位进士林藻至清代末科进士张琴的一千多年间,共涌现出2375名进士。据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名,名列全国第一。而莆田籍进士有1756人,占福建总数的25%。莆田科甲鼎盛由此可见一斑。而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有莆籍进士8人,莆田黄石小横塘村的彭汝楠(1579—1638)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刚正不阿,耿介不群,指责阉党,毫不畏惧,数百年来备受人们钦佩。其营造的岸圃园林,更是闻名江南。后被毁于战火,至今令人唏嘘不已!

莆田名胜——元妙观三清殿

一、连捷登科,弹劾阉党

彭汝楠字伯栋,号让木,出生于莆田一户官宦人家,为明代书法家、诗人。祖父彭文质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历任潮州府揭阳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桂林知府、广西布政司参政等职。彭汝楠自幼聪慧,喜好读书,品德高尚,闻名乡里。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于福建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中三甲第155名进士,连捷登科。初任绍兴府会稽知县,办案神明,尤善断疑案,对为霸一方,行凶作恶者,总是立时查办,不留积案,政绩显著,深得民众爱戴。后被擢升为礼部给事中。

绍兴名胜——古兰亭

时阉党魏忠贤擅权,排斥异己,朝中大臣提心吊胆,人人自危,而彭汝楠为官半生,始终将魏忠贤作为弹劾对象。他曾上疏“李可灼进药导致明光宗崩”的红丸一案,触怒熹宗皇帝,被谪降贬黜。阉党原想拉拢他,纳为己用,被他严词拒绝。不久,又上疏论劾魏忠贤“冒秩滥荫”,引秦代赵高指鹿为马为喻,指出魏阉“虚耗钱粮、册封海外之役”的弊政,复率六科伏阙,恳请“省刑薄税”。魏忠贤甚为愤怒。天启二年十一月,彭汝楠奉命巡视京营,极力整顿积弊,厘然一清。后转任吏科给事中,又上疏云“杨涟参魏忠贤一疏,未奉明旨处分,乞将一切罪状直穷到底,明正法纪”。

北京故宫——保和殿

天启五年(1625)五月,四十二岁的吏科给事中彭汝楠给明熹宗上了一道《劾魏忠贤疏》,言辞激烈,恳切:“臣,言官也,批鳞折槛,自是分内事,触事惊心,谊不容默。是用昧死沥陈,伏乞圣明毅然独断,将忠贤一切罪状,直穷著明,明正法纪,毋养痈以贻患,务使皇上之志气,与贤士大夫相接,则天行常健,泰交成而万物同矣”。彭汝楠冒死上疏,请求严办魏阉之罪。面对屡与自己作对又软硬不吃的彭汝楠,魏忠贤矫诏削去了他的官职。彭汝楠与友人许岩长告别时,曾撰《送许岩长南旋》一诗云:“别离惆怅日,春事又经年。古道千条柳,归鞍一片毡。村酤明月下,佳句夕阳边。清梦随君去,庭间花欲然 ”。

进京古驿道——栖霞关

二、营造园林,以娱晚景

彭汝楠削职回乡后,每日在老家黄石横塘读书吟诵,访名士,论诗文,遍游莆阳名胜。其撰《集黄友寰花潭别业次韵留题》诗云:“绕坐山迎客,过桥水应门。潭光邀倦翮,林影饮清罇。草长迷花径,沙崩出石痕。晚晴催句好,农务各村村”。《赋得春水满四泽》诗云:孤村积雨斋,野水漫矶头。荡漾游鳞乐,澄空远屿浮。落花迷断岸,飞鸟趁轻舟。着屐长吟罢,寒光泼眼流”。明代归隐林下士大夫,有占取山水名胜地营建园林的风气。彭汝楠决定在柳桥为自己建造一座园林,以娱晚景。

莆田二十四景——柳桥春晓

柳桥古称柳塘,位于莆田郊外一里许的顶墩村,三面临河,沿岸植柳,间栽荔枝。冬去春来,柳枝呈碧,蔚然成海。荔树一棵连着一棵,每棵的叶子都是新绿的,充满着无限的生机。澄清的木兰溪水缓缓地流着,鸟飞鱼嬉,船行舟走,货来物往。若偶尔下起淅淅沥沥的细雨,柳塘更是清新。这里有一座桥,为南宋抗金英雄李富辞官回乡后所建。那时城南以外之人来往县城,须在顶墩渡口搭乘渡船而过,可多次发生沉船罹难的事件。李富决心在此造桥,方便民众。于是,他多方劝募,又出巨资,亲自主持施工。桥建成后,取名"柳桥"。自此,柳桥代替了柳塘,"柳桥春晓"亦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莆田二十四景——木兰春涨

天启五年(1625)深秋,彭汝楠在柳桥附近临河处买下了一块地,开始建造园林。园林依江南岸圃构思,由彭汝楠一手设计,辟东西二园,凿池垒山,布置亭台楼阁,轩斋舫廊,花卉树石。整体合理布局,别具一格。天启七年(1627),园林告竣,初具规模。他将之命名为“岸圃”,喜撰《雨筑留题》:“短墙深树自湾环,一室孤撑万绿间。欲令红尘何处着,祇余玄草未曾删。客来云鸟常先到,人与烟萝可较间。城市即今多大隐,看君直到老衡山”。其《题上亭》诗云:“孤亭缥缈与云间,客至披襟尽解颜。古木下临千尺地,严城不隐万重山。藜光出树僧初定,海月窥牀鹤未还。始信丹青屏十幅,何如简略屋三间”。

彭汝楠手书石刻——古柳桥

在岸圃落成之后,彭汝楠将坍圮的古柳桥重新修缮,并在桥南立石,上书古隶“古柳桥”三字,又以行书撰文:桥创自制干李公,岁久而颓,行者艰焉。因为更造,稍廓旧址,增设石栏,建亭于左,以待憩者,命曰“古柳桥”,识所因也。崇祯改元,岸圃主人彭汝楠书。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改年号为崇祯。朱由检继位后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崇祯元年(1628)十二月戊戌,崇祯皇帝将魏忠贤下旨逮治,起用彭汝楠为大理寺右寺丞。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画像

此时,岸圃落成未久,彭汝楠尚沉浸在从横塘乔迁至柳桥之喜中,却不得不再次北上。崇祯二年(1629),彭汝楠北上赴任。在江苏镇江遇见了好友董其昌,仓促取出随身携带的《岸圃园图记》向其求教。书画大家董其昌欣然为他题写“岸圃大观”四个大字,并写下寥寥数语放在《图记》前面:唐有卢鸿乙《嵩山十志》,每一境,为骚词纪之。《岸圃》每境,题跋皆汉晋人语,更胜。董其昌识。钤印两方:宗伯学士,董玄宰。这一年,彭汝楠46岁;董其昌75岁。能够得到前辈名家董其昌的肯定,彭汝楠自是“目喜过当”。

董其昌手书——《岸圃大观》

三、冠绝东南,遗址无存

彭汝楠任大理寺右寺丞不久,又升为太常卿。他屡有疏议上奏,皆中机宜。崇祯五年(1632),彭汝楠迁兵部右侍郎后又转兵部左侍郎,随着官位越高,受到的掣肘也越多。他终因“以流寇猖獗,其力议筹饷清剿,与当事者不合,遂力辞而归”。彭汝楠以少司马回到故里后,此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将自己的余生全部交付给岸圃园林。

《岸圃园图记》——浮山舫

在原有基础上,彭汝楠先后修建了“烟鬟阁”、“情依楼”、“蕉声馆”、“剩水居”、“浮山舫”、“云来榭”、“见山亭”、“隐花阁”、“寸草庵”、“棹声阁”、“摇碧斋”、“且止台”、“玉照台”、“涌香廊”及“桔园”、“荔径”、“壶天”、“越庵”等诸景,使之成为十六世纪江南著名的园林。园林内除了精美建筑外,还广植名花异草。每当春光明媚时,百花齐放,满园锦绣,清香扑鼻;而到夜时,琴声纳月,曲浦迎风,更有一番韵味。彭汝楠再次请董其昌出马,为《岸圃园图记》作题后跋。

彭汝楠题跋朱继祚手书——《柳塘园图记》

他请邑人著名诗画家黄担为岸圃绘画卷十二幅,每一幅图彭汝楠都亲笔题跋,“间有阿堵不及传者,为缀数语佐之”。又请来好友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朱继祚作小楷勒石,连着董其昌手书的前后题跋一并勒之。崇祯十一年(1638),彭汝楠将《岸圃园图记》刻版印刷。书画及刻工均极其精美,遂成《岸圃大观》。随后,他还请著名篆刻家黄升为其篆刻《岸圃大观印塔》全套石章;请著名画家柯士璜绘《岸圃花志》。当时,莆田乡贤竞尚风雅,常结诗社。彭汝楠倡议并与陈玄藻、郑凤来、郑赞、柯士璜、郑天亲、许樵等共同成立颐社。当颐社同人聚会岸圃,信步芳园,歌吟浅唱,不能无感于斯。为志盛事于不朽,乡贤皆嘱彭汝楠以记之。

《岸圃园图记》——情依楼

彭汝楠逐撰《柳塘园图记》:“出南郊里许,篱舍错落,草树茏葱,蔚然深秀者,古柳桥也,旧为家景从叔棲静处。道旁古荔二十余株,离披覆水,群山环侍,间从杖履过其下,未尝不流憩逾时。会主者求售,为购焉。葺茅缔宇,引水通渠,始于乙丑(1625)杪秋,阅岁而就。维时世途孔棘,愿得小筑息影足矣,多方位置已非畏人意,迨日涉引兴,展转添设,几穷精卫之力,每用自笑。友人黄子目素心而韻,所居望衡,数与晨夕,兴到盘礡,輙泚笔貌一景。业成丽瞩,间有阿堵不及传者,为缀数语佐之。意之所钟,下笔更不能自休,观者当复一噱”。岸圃可谓一时风光无量,然而这却是岸圃的最后荣光了。

彭汝楠题跋朱继祚手书——《柳桥》

彭汝楠虽身在野,却心忧君国。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李自成的农民军逼近京城,彭汝楠忧愤卒于柳桥,享年六十,葬墓筑在大龙山之麓。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唐王即位于福州。清兵南下福建时,彭汝南子彭士瑛,字灿斯,年未二十,集结义民,响应父亲好友朱继祚复明运动,变卖家产响应勤王。隆武二年(1646年),唐王被清兵追杀,朱继祚奔回莆田,与仙游籍督师都御史林兰友、惠安籍布政司王忠孝、莆田籍右副都御史余飏和兴化“五公子”熹宗朝礼部尚书周如磐子周沾、崇祯朝兵部右侍郎彭如楠子彭士瑛、万历朝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子戴嘉祉及乡贤林余黎子林尊宾、林简子林嵋等人共谋抗清大业。

《岸圃园图记》——烟鬟阁

同年十一月,桂王立,次年改元永历,鲁王监国,朱继祚被起用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清顺治五年(1648)三月初八日,朱继祚奉鲁王命在黄石举兵攻打兴化府城,彭士瑛结壮丁为内应,斩关纳之,收复了兴化府城,却不幸被山寇王士玉所戕于府前。七月,清兵攻陷兴化城后,彭汝楠全家蒙难,城外的岸圃亦被夷为平地。岸圃仅存在短短22年。1963年出版的《莆田县志》记载“现在仅有假山石十余块,残留在田野之中”,而如今早已荡然无存了。

彭汝楠题跋朱继祚手书——《烟鬟阁》

明末彭汝楠在柳桥的岸圃园林,如今只能在《岸圃大观》拓本中欣赏昔日之胜景。在莆田三清殿东厢碑园内收藏有崇祯元年(1628)岸圃主人彭汝楠隶书“古柳桥”石碣;崇祯八年(1635)九月彭汝楠立的“吉云精舍”石额和彭汝楠篆书、原为岸圃园中一景“且止台”石碣及朱继祚题“林泽游”石额等与岸圃相关的几块石刻。三清殿碑园常年开放,供人借以“发思古之幽情”。

朱继祚手书石额——《林泽游》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