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北洋之虎”——段祺瑞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3-04-13 07:29:02

您知道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是如何土崩瓦解的?您知道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与号称“北洋之犬”的冯国璋的争斗原因与最后结局吗?您知道被称为民国“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的段祺瑞有几个妻妾?您知道段祺瑞夫人张世蘅为什么鼓励丈夫纳妾并亲自为其挑选姑娘?看完本文后,您将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合肥逍遥津公园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皖系军阀首领,与王世珍、冯国璋一起被称为北洋三杰,号称"北洋之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临时执政,一度成为民国初期的实际掌权者。三·一八惨案使其黯淡下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遭其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病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段祺瑞像

一、留学德国,扬名北洋

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1865年3月6)日,段祺瑞出生于合肥一个官宦世家。曾祖父段友杰为清廷荣禄大夫、振威将军。祖父段佩于咸丰初年创办团练,同太平军作战,后隶属李鸿章淮军。因其镇压捻军有功,擢升为总兵,得“励勇巴图鲁”称号,亦被授为荣禄大夫、振威将军。父段从文定居合肥大陶岗,并买田百余亩。段祺瑞7岁时,祖父率军驻防于江苏宿迁。他被带往江苏,随祖父攻读诗书。少年的段祺瑞逐渐习惯并喜欢军营生活。1881年,祖父病故,16岁的段祺瑞只身徒步前往山东,投奔在威海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被安排在营中当司书。18岁那年,父亲去看望从军的段祺瑞,不幸在路上被人杀害。不久,母亲悲痛去世,留下段祺瑞和三个弟妹,生活一度很是窘迫。

段祺瑞手书

光绪十一年(1885)6月,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光绪十三年(1887)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光绪十四年(1888)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四位同学一同到德国留学,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在用一年半时间的系统学习理论课程后,段祺瑞又单独奉派入克虏伯炮厂学习半年。克虏伯炮厂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兵工厂,他耳濡目染,参与实践,获益匪浅。

德国柏林军校

1890年底,段祺瑞学成归国,任职北洋军械局。次年,调往威海任随营学堂教习。光绪二十一年(1895)底,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次年初,经陆军大臣荫昌推荐,段祺瑞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光绪二十四年(1898)9月9日,北洋新建陆军创设随营武备学堂期满告成,清廷给段祺瑞等升叙加衔。12月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光绪二十五年(1899)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11月7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

北洋武备学堂旧址

光绪二十七年(1901),段祺瑞于济南城中遇到了落魄的徐树铮,两人一见如故,段祺瑞遂聘其为记室。从此,徐树铮成为段祺瑞的左膀右臂,前后辅佐其20多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5月,段祺瑞参与镇压广宗县景廷宾起义后,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全面主持编练新军。7月,升道员留直隶补用,并加二品衔。8月,因镇压直隶广宗、威县反洋教团众"劳绩",被袁世凯保奏,准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勇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12月4日,清廷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徐树铮像

光绪三十年(1904年)6月,"武卫右军"改为"北洋陆军",段祺瑞任第三镇统制官,辖第五协、第六协及马协。光绪三十一年(1905)5月,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立,段祺瑞调任统制官,辖第七协、第八协及马协。9月,转任第六镇统制。10月,北洋军在河间府举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2月,复任第三镇统制,驻保定,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3月17日,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廷在保定创办"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段祺瑞兼任学堂督办,许多北洋军官都是他的门生故吏。10月,清廷在河南彰德举行南北两军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担任"北军"总统官。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二、武昌起义,临阵逼宫

11月20日,清廷准袁世凯开去各项兼差,陆军第三镇等收归陆军部统辖。光绪三十三年(1907)9月,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兵权。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为主负责督办陆军各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10月17日,段祺瑞任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忌惮袁世凯野心勃勃,已拟好将其革职法办的上谕,军机处首席大臣奕劻及张之洞极力反对,乃修改谕旨,以袁患足疾为名,将袁"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离京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12月29日,段祺瑞任陆军第六镇统制,仍留军中。他常赴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议。

北京仓南胡同——段祺瑞故居

宣统二年(1910)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其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国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关内十八省除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仍效忠清廷外,其它省市先后独立。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面临崩溃的边缘,清廷急忙调兵遣将疯狂镇压。而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但北洋六镇从将到兵,一直听命于袁世凯。即使袁回河南闲居,仍在暗中联络,遥控指挥。迫于无奈,清廷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审时度势,决定采用两面派手法,实现自己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他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

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

为了达到其目的,袁世凯将江北提督段祺瑞调任为湖广总督、北洋第二军统领兼领第一军,替换冯国璋与湖北军政府对峙。段祺瑞早年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国的落后源于集权腐败的封建统治。他领会袁世凯的意图,在讨伐革命军时,并不大举进攻,而是打打停停,并接连电告清廷,声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民国二年(1912)1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联名北洋集团46名高级将领,发出致内阁代奏电,直接要求清廷“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电文中还提出“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

段祺瑞戎装像

显然,这是撇开已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将政权由清廷直接旁移给袁世凯的办法。2月5日,段祺瑞将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迁至河北保定,并联合第一军8名协统以上将领再次发出代奏电,称“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这一明对“二三王公”,实对朝廷的兵谏式招法果然灵验。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颁布退位诏,统治296年的清王朝终于正式覆亡。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随之被委以陆军总长,成为袁世凯政权的军中主将。

段祺瑞给摄政王载沣的亲笔信

三、反对帝制,兵败下野

1912年3月8日,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共和政体采用议会内阁制,大大制约了总统的权力。袁世凯镇压了因刺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而爆发的二次革命后,他下令解散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由其亲信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代替国会行使立法权,制定新约法。1914年5月1日,袁世凯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1914年年底,袁世凯利用约法会议对《大总选举法》进行了修改,总统一届任期10年,任届数没有限制,可指定三个新总统候选人。至此,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1915年8月14日,在袁世凯的授意下,鼓吹复辟帝制的“筹安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君主立宪之说甚嚣尘上。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袁世凯身着衮冕像

段祺瑞反对袁世凯称帝,曾五次劝阻,说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万万不能做的。结果三次被拒绝,两次吃了闭门羹。他被迫辞去陆军总长职务。出于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他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称帝后册封赐爵,段祺瑞未获任何封赏。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举国反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系内部反对帝制的呼声也此起彼伏。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洪宪”皇袍穿了不过83天。在反对帝制的斗争中,作为袁氏的得力干将段祺瑞的不合作和暗中抵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袁世凯手书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后,段祺瑞出任国务卿。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名义上的共和重新确立。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逐步接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民国六年(1917)2月16日,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黎元洪表示反对。两人争执不下,段祺瑞愤而去职。他唆使北洋督军宣扬独立,以武力胁迫黎元洪。6月14日,黎元洪宣召督军团团长、安徽督军张勋率其“辫子军”于进京“调停”。张勋却以武力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并将黎元洪赶入使馆区。7月1日,他公然拥废帝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全国舆论大哗,“讨逆”呼声鹊起。

黎元洪像

“张勋复辟”给段祺瑞东山再起制造了一个绝好借口。他旋即在天津组织“计逆军”,并于马厂誓师“讨逆”,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发表讨伐张勋檄文。在“讨逆军”的强大攻势下,“辫子军”很快失败,张勋于12日被迫避入荷兰使馆。这场“复辟”闹剧不过上演了12天。7月14日,段祺瑞还京就任总理,重新执掌中央政权。黎元洪总统引咎辞职,副总统冯国璋出任代总统。北洋集团分化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后,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 。1917年8月,北洋政府对德宣战。段祺瑞于12月就任参战督办,编练参战军。而在西南军阀的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与北京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冯国璋像

段祺瑞为了达到独裁的目的,坚持主张“武力统一”。而冯国璋为了保住皖系利益,拉拢西南军阀,以达到牵制段祺瑞的目的,则表示希望“和平统一”。冯国璋与段祺瑞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直皖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同年10月10日,冯国璋总统的任期届满。由徐树铮幕后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祺瑞通过安福系在幕后继续操纵政权。1918年10月1日,徐树铮出任参战督办处参谋长,负责编练参战军。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6月13日,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同时将参战军改为边防军,陆续开拔外蒙,威慑外蒙取消自治。1919年的巴黎和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五四运动爆发了。段祺瑞控制的北京亲日政府对学生运动的镇压,激起举国上下的愤怒声讨。

徐世昌像

直、奉两系适时地利用全国人民反对北洋政府的情绪,掀起了一场倒皖运动,抵制段祺瑞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推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直皖战争一触即发。1920年7月9日,段祺瑞以边防军为主力,组建定国军,自任总司令,徐树铮任副司令兼总参谋长。7月14日,段祺瑞发布总攻击令,曹锟、吴佩孚率军迎战,直皖战争爆发。两军从廊坊到高碑店一线展开战斗,到7月17日时,皖军将领曲同丰被吴佩孚生擒,张作霖也通电助直反皖,战局急转直下,徐树铮见大势已去,当晚从廊坊战场逃回北京。7月19日,段祺瑞引咎辞职,直皖战争结束。段祺瑞被迫下台,边防军被直系和奉系军阀改编。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政府。段祺瑞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寿街,开始吃素念佛,表面上静心养性,实际上密切注视政坛风云,以待复出。

曹锟像

四、临时执政,突发惨案

不久,直奉两系军阀因争夺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战败退回东北。直系军阀独霸北方政权后,曹锟贿选总统,举国哗然,段祺瑞派段芝贵到东北联络张作霖,徐树铮到南方交好孙中山,结成“三角同盟”,共同反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临阵倒戈,挥师入京,发动政变,推翻并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直系战败。冯玉祥将其所部改称为国民军,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并电邀段祺瑞、孙中山入京共商国事。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11月24日,段祺瑞就职典礼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旧址执政府办公处举行。

北京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旧址——民国临时执政府办公处

鉴于以往迭次“府院之争”,此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乃将总统、总理合一,规定临时执政兼有二者之权力。段祺瑞表面上大权总揽,不受任何约束,实际上由于自身已没有什么军事实力,而奉军羽毛正丰,国民军又驻扎京畿,他不得不按张作霖、冯玉祥的眼色行事。今非昔比,段祺瑞这个“执政”有其名而无其实,他的政务活动多受掣肘。而此时的张作霖与冯玉祥两大巨头,为争夺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和北方地盘,矛盾日益激化,北方局势日益险恶。冯玉祥打败了奉系李景林,张作霖处死了叛将郭松龄,冯、张双方势必有一场恶斗。在徐树铮的运作下,张作霖与吴佩孚弃嫌修好,双方约定共同对付有“赤化“之嫌的冯玉祥。

冯玉祥像

冯玉祥得到这些情报,顿感芒刺在背,再加上七年前徐树铮杀死他舅父陆建章的仇恨,遂对徐树铮萌生了杀心。1925年12月30日凌晨2时,冯玉祥派兵在廊坊截住徐树铮所乘列车,将其挟入兵营枪杀。段祺瑞痛不欲生,惊呼:“断我股肱!断我股肱”!但因自己寄人篱下而无能为力。1926年3月12日,当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冯玉祥手书

当队伍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实弹平射,顿时血肉横飞,造成47人死亡,100余人受伤。共产党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全国舆论沸腾,段祺瑞及北洋执政府遭到国人唾弃。4月9日,国民军以段祺瑞暗通奉系为名包围国务院,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6月28日,吴佩孚、张作霖在北京会晤,他们联合阎锡山、张宗昌等组成了"讨赤联军",由吴佩孚任总司令,向国民军发起猛烈进攻。国民军被迫放弃天津、北京,向绥远、包头一带撤退。北洋政府从此进入了由奉系张作霖控制的时代。

张作霖像

六、妻妾成群,生荣死哀

段祺瑞时称为“六不总理”,即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但他一生仍娶有二妻五妾。早在1886年,段祺瑞就与年仅十九岁的吴氏结婚,虽然两人婚前没有见面,但他还是娶了这个父母生前早就为他选定的妻子。吴夫人温柔貌美,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妻良母。夫妻恩爱,生有一子一女,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1900年,吴氏不幸去世,终年三十三岁。段祺瑞悲痛欲绝,终生怀念。1901年,袁世凯为了宠络段祺瑞,将义女张佩蘅嫁与其为继室。张世蘅是江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芾之孙女,为典型的封建妇女。虽然出身高贵,但性情温和,对段祺瑞体贴入微。两人日久生情,相濡以沫。她生育数次,都是女儿。

张世蘅与她的女儿们

段祺瑞早就有了原配吴氏留下来的大儿子宏业,但张佩蘅觉得没能给丈夫生个儿子对不起段家列祖列宗。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张世蘅鼓励段祺瑞纳妾。在她眼里,所有的小妾都只不过是她买来的生育工具,生下的孩子都是她的孩子,所以她没有丝毫嫉妒。可惜的是,张世蘅纳进来的大姨太也没有生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二姨太的肚子倒是争气,生了一儿一女,可是儿子却幼年夭折,无奈之下,张世蘅只能继续给段祺瑞再纳三个小妾。段祺瑞的三姨太刘氏原是贫苦人家的女儿,可是她貌美如花,温柔恭顺。张世蘅一见十分满意,二话不说就放下了一盘银元,娶她做了张府的三姨太。刘氏一进门就生了一对双生子,虽然大的那个体弱夭折,但是小的却平平安安的养大了。

天津鞍山道38号(原名宫岛街)——段祺瑞故居

那时段祺瑞年纪已过五十,而正值青春年华的三姨太与段祺瑞的嫡长子段宏业年龄相当。段宏业是个花花公子,三姨太虽然生了两个孩子,但是珠圆玉润,秀色可餐。两人不顾母子名分,渐生情愫,竟暗度陈仓。段祺瑞意识到三姨太存有奸情,派人核查,发现给他戴绿帽的竟是自己的大儿子。段老头气青了脸,但为了家族的名誉,只能隐忍不发,派人将三姨太送回娘家。段祺瑞的四姨太,品貌端庄,知书达礼,段祺瑞很是喜欢。但她进门后一直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来她在出嫁之前已有了意中人,因为家境贫困她爹才把她卖进段府。段祺瑞获知后决定成人之美,认了四姨太当干女儿,把她风风光光地嫁了出去。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珠圆玉润,秀色可餐

这样,在段祺瑞寓居天津期间,还与之一妻三妾共同生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多次到天津密访段祺瑞,请其出山,遭其拒绝。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专使钱永铭持蒋介石欢迎段氏南下的亲笔信函到天津,请其“南下颐养”,“俾得随时就商国事”。段祺瑞顺水推舟,先抵南京拜会蒋介石,随即到上海居住霞飞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公馆。他在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

晚年的段祺瑞像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离世,终年71岁。国府要员林森、居正、于右任、吴忠信、张治中等亲临吊唁。蒋介石拨款20万元在黄山购置墓地,但其长子段宏业不同意其父葬于黄山,而将段祺瑞的灵柩运回北平,暂停放在西山卧佛寺。不料"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修建坟茔之事搁置下来,20万元巨款也被段宏业挥霍一空。直到1964年,由段祺瑞的生前好友章士钊出面,协助段家,将段祺瑞的灵柩移葬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墓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