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一生有10个孩子。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是杨开慧所生。贺子珍一共为他生了6个孩子,3个男孩不是夭折了,就是下落不明,3个女孩也只幸存下生在延安的李敏。还有一个最小的女儿名叫李讷。
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伟人对他们的教育都是一视同仁的。

李敏、李讷一左一右依偎在父亲身边
李敏比李讷大4岁,生于1936年,是伟人的第七个孩子。她是贺子珍在长征途中怀上的,对于伟人来说意义非凡,再加上前面几个孩子丢的丢,折的折,这个孩子就异常珍贵,遂取名为“娇娇”(后改为李敏)。
虽说珍爱,但父母的工作太忙了,李敏呆在他们身边的机会却很少很少。
1937年10月,李敏未满周岁,贺子珍便去了苏联。从此,李敏就过着吃“百家饭”的生活,直到去了延安保育院才算安定下来,那时她只有两岁。
李敏在保育院的生活是快乐的,因为那里面都是党内人士的子女,大家相互照顾,阿姨们也亲切。两年后,她被父亲送上了飞往苏联的飞机,去到了母亲贺子珍身边。
在苏联,李敏不但有了妈妈的爱,还多了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哥哥的爱,这是她长这么大以来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她去到苏联的几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了,她和妈妈、哥哥们只能在战火中求生存。

长时间的挨饿受冻,李敏得了肺炎。苏联的医院因战争而少药,李敏被医生告知没有救了,贺子珍坚持将她带回,悉心护理,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用李敏自己的话说,她的童年苦多甜少。
1949年,李敏重新回到父亲身边生活,这时的她已经13岁了。父亲家多了一个妹妹,名叫李讷,这种关系李敏懵懵懂懂也知道了一点儿。
李讷,伟人最小的女儿,得以在伟人身边度过完整的童年,这是李敏、毛岸英、毛岸青极其羡慕的。
并不是说呆在伟人身边,就可以得到各种溺爱,伟人的做法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包括后来回到身边的李敏,无论什么事,伟人从不用特权为她们“开后门”。
李讷也是经历过战与火的,小小年纪就会躲避敌机的突袭,生活从来都是跟着大家吃食堂,并不曾与伟人在一块用餐。记得转战陕北最困难的时候,部队里只有黑豆吃,又硬又干,嚼几颗就要喝一大碗水。
卫士长李银桥看着难受,便向伟人提议让李讷跟着他一起吃饭。伟人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照样长得壮实,这个不能改。”
伟人心疼女儿,但决不搞特殊。

李讷与父亲
新中国成立后,伟人的两件“小棉袄”都呆在了他身边,这是何等幸福的事。他一边享受着天伦之乐,一边当起了“糊涂官”。
两个年龄相当的姐妹成天在一起,时常会发生小摩擦,一有摩擦就都跑去找父亲评理。伟人听着她们各自的诉说,也不断谁是谁非,也不批评任何一个,就只用一个办法——“和稀泥”。他常说的话就是:
“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我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要相亲相爱哟。”
“妹妹要听姐姐的话。姐姐大些,要帮助和照顾妹妹。”
稀泥就这样和了一次又一次,姐妹俩也长大了。

李敏与父亲
1954年,18岁的李敏恋爱了。父亲敏锐的神经捕捉到了她的异样,便关心地问道:“娇娇,小孔的父母叫什么?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李敏突然红了脸,害羞地回答父亲道:“我不知道,我俩还没到哪一步呢!”
“你还是得问一问,谈朋友怎么能不了解对方的家庭呢?”父亲一本正经地又对女儿说道。
李敏很听话,在适当的时候都问了。伟人知道女儿恋爱的对象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孔令华后,非常高兴,从心底里同意了这门亲事,还亲自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待李敏结婚后,伟人便令其夫妻独立生活,搬到了北京城兵马胡同的普通居民楼里住。
几年后,李讷考上了北京大学。

1965年,李讷从北大毕业,进了一家报社工作。可能是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她的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再加上身体不好,作为老父亲的伟人看着就着急,时时替她担心。
1970年,江西创办“五七干校”。伟人便让李讷过去,一来去锻炼一下,二来顺便调养调养身体。
对于父亲的要求,李讷从不拒绝,她打点好行李就去了。
那里是江西农村,离城镇远,也没有认识的人,李讷每天都是独自一人,十分孤单。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服务员小徐来到了她的身边,陪她散步,陪她打球。久而久之,李讷便和小徐有了感情。
当她们打报告结婚时,李讷的母亲自然一万个不同意。可李讷心意已决,非小徐不嫁,她只好去求父亲。许多天后,父亲同意了她们的婚事。
殊不知,就在那几天时间里,伟人将小徐及他的家庭背景都了解了一遍。当知道小徐是普通百姓的孩子,父亲是火车站工人时,伟人说:“孩子们的婚姻都自己决定,只要大方向没有问题,我不加干涉。”
李讷结婚时,伟人送了一套《马恩全集》当贺礼。无疑,他对李讷的关心和李敏是一样的,手心手背都是肉。

1979年,伟人去世了,姐妹俩都陷入无尽地悲伤中。从此,生活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没有人为她们当“参谋”了。
自从搬进胡同居住,李敏夫妇就一直靠着自己微薄的工资生活,有了一双儿女后,更是捉襟见肘。屋子里挂着一幅父亲的巨大画像,其它也没什么家具。
而此时的李讷也过得差强人意,她的身份变成了单亲妈妈,文化上的代沟,终究还是让她和小徐分道扬镳了。
父亲去世了,母亲在狱中,孩子又小不懂事,自己身体还不好,李讷突然感到生活就是一团乱麻。今天,她要去排队买大白菜,明天,她又要亲自用板车去拉煤球,后天,她还得算一算余钱够不够撑到月底?所有的事,都得自己一个人干,所有的苦,也得自己一个人吃。
李讷的内心似乎有些崩溃。

李敏、李讷
得知妹妹的情况,李敏找上门来,二话不说就将一些钱塞进她的兜里。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姐姐帮她渡过了难关。而那时的李敏也困难,她硬生生地将有限的家庭开支分出一份来给了妹妹。
后来,在李银桥的关心下,将老兵王景清介绍给了李讷。两人相处融洽,结为夫妻,一直相互扶持走过了数十个春夏秋冬。
晚年的李讷常回忆往事,一说起姐姐李敏她就泪流满面:“当初要是没有姐姐,我恐怕也撑不过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她总给我兜里塞钱......”

晚年的李敏与李讷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是分不开的,李敏和李讷自然也是分不开的。
她们不是“贵族后裔”,也不是“红色公主”,她们是普通大众里的一员。晚年的姐妹俩常常相约一起,谈子孙,聊回忆,思父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