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翁帆和杜致礼、杜致礼妹妹及三个继子3张合影,她俩都像婆婆

心言聊历史 2025-04-09 03:49:06

1992年夏天,杨振宁先生在天津南开大学度过了自己70岁的生日。迈入古稀之年,他在那天回忆了自己从童年一路走过的点点滴滴,说到母亲时,他哽咽了。

1995年,杨振宁、杜致礼(右)与翁帆(左)在汕头大学合影

对于一个极端灵敏的大脑,突然在空气中凝固,显然“母亲”这个字符对他来说很不一般。然而这个时候,杨振宁的母亲已经故去五年了。

杨振宁的母亲名叫罗孟华,生于光绪年间,缠足,上私塾,是实打实的旧式妇女,与他的父亲杨武之结为伉俪,也是缘于父母之命。

罗孟华和众多的旧时女子一样,她们的一生无论做任何事情,其出发点都不在自己,而是在父母、丈夫和孩子。这个观念对于她们来说是绝对的,而且会随着时间变成一种力量。

我并非拥护“旧时婚姻”,而是看好这种做人的态度。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在他10个月大的时候,父亲便考取了官费留学,远渡重洋去到了美国读书。自此,杨先生的童年成长便缺席了父亲,而这一缺席就是五年。

罗孟华过上了既当妈又当爹的日子,与杨振宁相依为命。

左起:杜致廉、葛墨林、潘国驹、杨振宁、翁帆

那个时代,军阀正混战,危险时常就在身边。为了保护好儿子,罗孟华常常在乡下和医院轮流躲藏。

待杨振宁开始牙牙学语,罗孟华便上演了父亲的角色,甚至比父亲还要严厉。她教杨振宁识字、背诗,每天规定了数量,一年下来竟教会儿子3000多个汉字,更是背熟了《龙文鞭影》。

在这些日子里,母亲的心、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形象便深深扎根进了杨振宁的意识里。

丈夫一去五年,对一个新妇来说,显然是绝望的,但罗孟华却把自己武装到不露声色。

五年之后,杨武之学成归国,许久未见丈夫的罗孟华内心十分慌乱。她看到过许多留洋回来的学生都抛弃了旧式原配,自己也在行列当中。差距摆在面前,罗孟华不得不为自己考虑退路。她跑到教堂请求修女收留,如若丈夫不再要她,她便带着儿子到这里生活。(因为那时出嫁的女子被休回娘家,是很难度日的)

安排好一切,罗孟华开始倒数丈夫回国的日子。几天后,她收到了杨武之的书信,让她带着儿子去上海接他。

罗孟华将信拥进怀里,激动得泪流不止,丈夫并没有不要她。

右起:翁帆、杨振宁和杨振宁的三个孩子

夫妻相见,杨武之给了母子俩一个大大的拥抱,罗孟华赶紧让儿子杨振宁将《龙文鞭影》背给父亲听。杨武之听后,十分感动于妻子多年来的付出,当他知道罗孟华之前的顾虑后,深情地对妻子说道:

“夫妻应始终如一,胡适之从来不嫌弃他的小脚夫人,我很赞成他。”

不得不说,虽为旧时婚姻,但杨武之和罗孟华的婚姻是成功的。

一家团聚,幸福绵长。

回国后的杨武之任教于厦门大学,罗孟华带着杨振宁陪在身边,而后,他们又生下了三子一女,分别为杨振平、杨振汉、杨振玉和杨振复。

杨武之专注于工作,杨家子女依然还是母亲罗孟华管理得多。她虽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但她有自己明确的见解和判断,影响着她的孩子们一路前行。

杨振宁和母亲罗孟华在合肥留影

杨振宁16岁就考进了西南联合大学,20岁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22岁获得公费留美,25岁就读芝加哥大学,28岁获博士学位,同年攻读博士后,最终成了诺贝尔奖得主。

1982年,杨振宁60岁。他写了一本论文集,叫《杨振宁论文集》,扉页上特意印了四个大字——“献给母亲”。

功成名就,尤记母亲,可见母亲罗孟华在他心中的地位。

罗孟华自然是不会去读的,因为那里面全是高深的学问,她只欣慰于那四个字,那些高深的学问都归功于那四个字。

幼年的杨振宁与父母亲合影

杨振宁与杜致礼邂逅于普林斯顿的一家餐厅,杜致礼的莞尔一笑让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交往一年后步入婚姻殿堂,那是1950年8月26日的纽约,杨振宁为杜致礼披上了婚纱。

有情人终成眷属,自然十分幸福。

结婚一年后,杜致礼和杨振宁迎来了第一个孩子杨光诺。由于杨振宁工作繁忙,杜致礼便回归家庭当起了全职太太,专门照顾丈夫和孩子。

杜致礼爱好颇丰,她不但喜欢文学,还喜欢雕刻和音乐,她把这些爱好充分融入家庭生活,让丈夫的科学与她的艺术达到了高度和谐。

随着第二、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家里的琐事便多了起来。为了不影响丈夫的科研工作,杜致礼每天都亲自开车挨个送孩子们上学。

她跟婆婆一样,支持丈夫事业的同时,对孩子们的学业从不落下。在杜致礼的悉心教育下,三个孩子都有出息。老大杨光诺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老二杨光宇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又取得化学博士学位,从事于财金工作;老三是女儿,名叫杨又礼,也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后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医生。

杨振宁与杜致礼在纽约结婚

孩子成才,丈夫功成名就,父亲却得了重病,杜致礼又马不停蹄地回国照顾,力尽孝道。

直到生命结束,杜致礼陪伴杨振宁度过了53个春秋。她将自己细柔的文学心灵融进了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丈夫内心,那真是恰到好处的婚姻。

临终前,杜致礼留下了一句遗言:杨先生自己不会做饭,也不善于料理生活,待我走后,希望他再找一位合适的伴侣共同生活。

即便离去,也记挂着丈夫的将来,这是相濡以沫的深情。

于是,翁帆来了。

翁帆与杨振宁夫妇相识于1995年,那是在汕头大学举办的“世界物理学大会”上。杨振宁与夫人杜致礼受邀前往,翁帆是当时的学生代表,她负责接待他们夫妻。

翁帆恬静,说话柔声,接待工作也做得很细,这让杜致礼十分喜欢。大会结束后,双方留下了联系方式。可岁月冗长,一时的相遇让双方也不常联系。

毕业后的翁帆进入了人生的常规状态,她工作、恋爱、结婚。然而这份甜蜜非常短暂,不知什么原因,翁帆与丈夫就分了手,重回单身的她转身又回到大学攻读研究生。

2003年,杜致礼因病去世,翁帆得知消息后,给杨振宁写去了安慰信,于是两方之间重新又有了联系。

有时候缘分真的很奇妙,在联系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的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在杨振宁的求婚下,翁帆成了杨夫人。

杨振宁与父母合影

消息公开,网络上全是不看好的声音,可两人却没有一丁点儿的动摇,反而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爱情。

杨振宁一改失去杜致礼后的生活,有了翁帆精心地照顾,不但在饮食上科学搭配,在精神上也交流无阻。

翁帆常常陪着杨振宁去看展、看演出,完了两人都会交流看法。而杨振宁更会陪着年轻的妻子追剧、看小说,追《人间四月天》,谈论《达芬奇的密码》。

杨澜有一期采访,她问杨振宁去世后翁帆怎么办?杨振宁想都没想就说她应该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甚至鼓励她再婚。

这话乍一听感觉很别扭,但细想之下不得不承认,里面饱含了无私的爱和杨振宁对翁帆的关心。

爱情没有年龄差距,只有相知相惜,杨振宁100多岁了还依然健康,可见翁帆对他的用心。以至于杜致礼的妹妹杜致廉好几次都表达对翁帆的感谢,感谢她将杨振宁照顾得很好。

杨振宁与母亲罗孟华

话又说回来,在翁帆与杨振宁生活的20多年里,杨振宁生过三次重病 ,正是有翁帆的精心照顾和情感上的支撑,杨老才闯了过来,同时也感动了杨振宁的孩子们。

说到底,翁帆也像她的婆婆,有着中华民族女性身上的传统,并将它融进了自己的婚姻与生活。

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便是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个人出发。与其说这是旧式的传统观念,不如说这是她们做人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力量。

于是,最终成了生命的默契。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文章取材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