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用饭局歼敌大西南,熊向晖儿子回忆:父亲身份的公开不同寻常

心言聊历史 2025-04-02 02:59:31

1949年11月,张治中作为国府的和谈代表受邀来勤政殿吃饭,他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人,惊讶地问道:“熊老弟,你也起义啦!”

三大战役结束,国共两军的力量悄然发生改变。伟人站起身,极目远眺:跨过长江天堑,胜利就摆在眼前了......

曾经多次交手,“和平谈判”已经成为了蒋介石的一种手段。这一次,他又想利用“和平谈判”来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待稍作喘息,便会卷土重来。

1949年1月,蒋对外宣布自己“引退”,一切事务由李宗仁全权代理,三个月后,张治中便率团赴北平与我党谈判。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谁都看得出,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李宗仁,对和平都是没有诚意的,所以我军一边在接待着这帮人,一边依然做着渡江战斗的准备。

果然,经过十多天的谈判,对方并没有在和平协议上落笔签字,和谈最终以失败告终,于是我军的渡江战役按计划实施。

战斗打响,我军势如破竹,突破了南京防线,合围了芜湖顽敌,最终攻占了上海,彻底摧毁了蒋氏的长江防线。

这时,张治中代表团收到了急电,命令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南京。看完电令,代表团的众人已然慌乱,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南返。张治中看着他们,内心十分复杂,如此情况下,回去了,难免遭到疑心重的蒋介石猜忌,不回去,又以怎样的身份留下呢?

这两难的境地,让张治中犹豫不决起来。

代表团的动静早已有人上报给了周公,周公遂来到他们下榻的六国饭店,与张治中进行了一对一的交谈。

周公语重心长地劝说张治中道:

“如今,蒋氏集团的处境你是看到了,如果你现在就这样回去了,有些事怕是说不清楚,特务要想加害你是轻而易举的。西安事件发生,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个姓张的朋友了,今天我们不能再对不起你。”

周公的话一字一句扎进了张治中的心里,他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于是立马答应不回去了。

张治中

接下来,李宗仁就收到了一封“代表团不归”的电报。

6月,天气逐渐炎热。蒋氏集团军还剩下胡宗南、宋希濂两个主力,伟人下令防止二人外逃,务必将其消灭在大陆境内。于是我军向大西南开进,决定对这两个主力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的方式进行歼灭。

听闻消息的胡、宋二人赶紧相约在汉中秘密会面。经过仔细商量,他们一致决策不与我军决战,而是选择放弃四川,再从西昌一路退到中缅边界,凭借两江一山的凶险继续抵抗(即澜沧江、怒江、高黎贡山),万不得已就直接跨过边境去往缅甸。

这不得不说是一步妙棋,也是蒋氏集团保存实力的唯一办法。

如果上了敌人的道儿,我军要打,敌人不跟你打,你进他就退,你不进,他就不动,这不把人给急死。

对此,周公想了一个办法,他只设了一个饭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949年11月6日,周公特设了一场酒宴,地点就选在勤政殿,指定宴请张治中和谈代表团。中午12点,张治中率领和谈代表们陆续到场。当所有人都坐定,一个身影出现了,那便是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熊向晖。

这无疑是一场特殊的酒宴,以至于熊向晖的儿子熊钢长大后都还曾回忆:父亲身份的公开不同寻常!

为什么是周公亲自出面?为什么酒宴要设在勤政殿?为什么公开了特邀嘉宾是张治中等和谈代表?为什么陪同人员要选择与这些人都没有必然联系的熊向晖?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熊钢不只一次地问过父亲,直到上世纪70年代,熊向晖才亲口诉说了那段往事。

熊向晖

张治中一行人在勤政殿的宴席上坐定后,突然发现走进来一个特别眼熟的身影,他不禁大吃一惊,瞬间发出“啊”的惊叹声。

这个熟悉的身影便是熊向晖。

从熊向晖进来,再到位子上坐定,张治中两眼不眨地盯着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周公打趣道:

“怎么,你们不认识?”

张治中这才感觉自己有点失态,立马笑着回答道:

“当然认识”。

接着他又用目光盯住熊向晖,神秘地笑道:

“熊老弟,你也起义了?”

还没等熊向晖开口,周公接过这个问题,一本正经地回答张治中道:

“他不是起义,是归队。”

一桌人瞬间张大了嘴巴,周公也趁热介绍了熊向晖多年潜伏的经历。

就在酒宴结束的当天晚上,张治中迫不及待地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将他从头到尾给酸了一通。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过去我就看出,在军事上你不是人家的对手,现在我更清楚,在情报上你也比人家差远了。虽说特务是你的强项吧,但是你看你都用了些什么人?像熊向晖这样的人才都是别人的,他胡宗南能不打败仗吗?你能不丢天下吗......

这一通发泄,必定是肺腑之言,也为后来胡宗南与宋希濂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我军挥师大西南,蒋介石自然不可能真的“引退”,暗地里他却在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这时,胡宗南、宋希濂的作战方案正好送到了他的面前,他俩提出“放弃大西南,撤退至滇缅边境”的战略。

蒋介石看罢,想都没想就否定了,放弃大西南就等于放弃大陆。因为要他放弃大陆,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在回电中严厉说道:

“大西南必须要保住,将来是要以此为起点重新收回大陆的,如果完全放弃了,我们的地位何在?”

总之一句话,他就是不同意胡、宋二人退到滇缅去。

蒋介石与胡宗南

蒋介石不同意,这对我军来说肯定是好事,我军就是要胡、宋二人呆在大西南,才好歼灭这两股力量。但是,谁都保证不了他们会不会随时跑,那么就得找个人来看着他俩,最好的人选无疑就是蒋介石了。

让蒋介石来给咱们“帮忙”,这不是笑话吗?然而这盘大棋周公就给他下了,他只用了一颗棋子便稳住了大局,这颗棋子就是熊向晖。

十来天后,蒋介石收到了张治中的信,暴跳如雷后的那个晚上,他失眠了。张治中信里的话虽气人,但也不无道理,他着实戳到了老蒋的痛处。

他暗想着:

“这一年来,多的不说,无论是青化砭战役,还是羊马河战役,又或是蟠龙镇战役,还有沙家店战役,他胡宗南都是以一个“败”字告终,加在一起10万兵马就没有了,这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嫡系中的嫡系。”

摸了摸肿胀的牙床,老蒋的思绪不停翻滚:

“ 即便吃了那么多败仗,损兵折将无数,我依然给兵、给钱、给美械,叫你守个大西南,你却只想着开溜,居然还弄了个熊向晖来当机要秘书......”

蒋介石越想越气:你要退到滇缅,我偏让你给我守好大西南。

捣鼓了一夜,蒋介石下定了决心。

“执迷不悟,固执己见”的效果日渐呈现,伟人的战略构想也即将实现。

从1949年12月4日到1949年12月16日,胡宗南四次电告蒋介石,请求放弃四川,从西昌进入滇缅,没想到蒋介石四次都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胡、宋两个主力就这样呆在大西南,如热锅上的蚂蚁,直到外逃的路被全部切断。

就在我军最后瓮中捉鳖的那天,蒋介石猛然意识到自己错了。他看着墙上的地图,对胡宗南的撤退请求方才豁然开朗。捶胸顿足间,他应允了胡宗南的第五次弃川请求,然而为时已晚也。

胡宗南麾下的士兵们见大势已去,再无斗志,还未等我军攻来,已经偃旗息鼓。

宋希濂兵团还在负隅顽抗,但斗志已弱,最终全军覆没于大渡河边。

消息传出,蒋氏集团位于昆明、雅安等地的各部都纷纷起义,胡宗南手下的各部也都相继起义。

短短几天,蒋介石在整个大西南的兵力全部土崩瓦解,他只能挥泪告别大陆,逃往了台湾。

不得不说,饭局也疯狂啊!

周公的睿智,实在是高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1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