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涌现出来的武将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他们能力有强有弱,战功有大有小,对当朝的贡献也是各不相同。那么如果把他们放在整个历史上去比较,谁堪称是我国古代第一武将们。本文就从战功、战略和军事功绩三个方面来聊聊个人心目中的几位武将对比。
1、孙武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被尊称为孙子,又称“兵圣”、“兵家至圣”,有“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之誉。
孙武奠定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系统的提出“知己知彼”“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略原则,构建了战争哲学的核心框架。其思想涵盖战略威慑、情报分析、资源调配等领域,成为全球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罗马军事家弗龙蒂努斯、近代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均受其启发,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更以“风林火山”为旗践行其战术理念。现代商战、体育竞技等领域亦广泛借鉴其竞争策略,彰显超越时空的理论生命力。

孙武
孙武的实战比较少,在任吴国将领期间,以“五战破楚”验证其理论:前506年柏举之战率3万吴军千里奔袭,利用“攻其无备”战术大败20万楚军,攻占郢都。此役首创快速突袭与心理威慑结合的战法,成为以少胜多经典案例。但受限于吴国国力,战役规模较小(单场兵力不足5万),且未彻底灭亡楚国。其军事实践更多体现战术创新而非灭国级战略执行,为理论提供了局部验证样本。
孙武缺乏如白起长平之战、韩信垓下之围等大规模歼灭战功绩,其军事成就集中于思想建构而非实战颠覆。吴国短暂崛起后迅速衰落,未能建立持久霸权,折射其理论在国力支撑、后勤保障等层面的应用局限。相较后世《李卫公问对》结合隋唐实战的体系化总结,《孙子兵法》更侧重哲学思辨,实战指导性偏抽象。其全球影响力集中于思想启迪,而非具体战法复制,但这一特质恰使其适应跨文化传播,成为军事智慧的“元典”。
2、吴起吴起是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仕鲁、魏、楚三国,皆有成就。
吴起是一位军政双优的人物,他在魏国推行“武卒制”,选拔标准为负重百斤日行百里,配发精甲强弩,建立首支职业化重装步兵,前389年阴晋之战率5万魏武卒击溃50万秦军。后赴楚国主持变法,裁汰世袭贵族,编练“苍头军”强化战力,以“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为理念提升军备效率。其军政改革打破春秋世兵传统,推动战国职业军队转型,魏楚两国借此短暂崛起,但未形成持久霸权体系。

吴起
吴起虽善战术创新,但缺乏主导灭国级战役的纪录:魏国西进受挫于秦国反扑,楚国东扩止步于越国牵制。其军事成就集中于局部战役胜利,未能如白起、王翦实现战略级歼灭。道德争议更削弱历史评价:鲁国“杀妻求将”、母丧不归等行为被司马迁斥为“刻暴少恩”,与商鞅并列法家负面典型。人格缺陷导致其政策在楚悼王死后遭贵族反噬,变法成果尽毁,折射出改革者权术与德行的平衡困境。
3、白起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有“杀神”,“人屠”之称。
就战功而言,白起任秦将期间,指挥伊阙(前293年,斩首24万)、鄢郢(前279年,溺毙楚军民数十万)、华阳(前273年,斩首15万)及长平(前260年,坑杀赵军45万)四大战役,累计歼灭韩、魏、楚、赵四国兵力逾150万,占战国总战死人数(约300万)近半。其歼灭战彻底瓦解六国主力,使列国丧失战略反攻能力,直接促成秦“远交近攻”政策的实施空间,重塑列国地缘格局。

白起
在战略方面,白起首创“歼灭有生力量”为核心的大兵团作战模式,摒弃春秋时期“击溃制胜”传统,通过持续削弱敌国青壮兵力与战争潜力,迫使六国转入战略防御。其战术以分割包围、断粮困敌(如长平)、水攻屠城(如鄢城)为特色,配合秦国耕战体系形成代差优势。这种“积小胜为大歼”的路径,为秦始皇十年灭国战争奠定人力、心理双重基础,被后世誉为“帝业之基”。
但是白起的“人屠”模式高度依赖秦国关中粮仓、巴蜀冶铁及商鞅军功制的综合国力支撑,其战术本质为“以绝对资源优势碾压对手”,缺乏以少胜多的逆势作战案例。大规模杀降(长平)、屠城(鄢郢)虽震慑列国,但加剧六国合纵抗秦决心,延缓统一进程。相较于孙武、吴起的理论著述,白起未形成系统军事思想,更多体现为执行层效率优化,故《汉书·艺文志》未录其兵书。
4、项羽项羽是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论个人勇武,历史上的武将应该没人能比得过项羽,他以超凡的统帅力缔造冷兵器时代经典战例:前207年巨鹿之战,亲率5万楚军“破釜沉舟”,九战击溃章邯、王离40万秦军主力,全歼长城军团20万;前205年彭城之战,率3万精骑千里奔袭,晨袭刘邦56万诸侯联军,斩首十余万,分割围歼至睢水“尸塞河流”。其战术将骑兵机动性发挥至极,单兵突阵、士气碾压至今被视为勇武巅峰,但过度依赖个人冲锋的作战模式难成持久战体系。

项羽
项羽虽军事天赋卓绝,却忽视战略纵深建设:巨鹿胜后未巩固三秦,反弃关中定都彭城,致使刘邦据巴蜀反攻;楚汉相争时片面追求决战,荥阳对峙中因粮道截断被迫东撤。政治决策更显幼稚:分封十八诸侯未设制衡机制,逼反田荣、英布;诛杀义帝授人以柄,丧失道义优势;鸿门宴纵虎归山暴露决断犹疑,致使韩信、陈平归汉,终困于十面埋伏。
5、韩信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有“兵仙”之称。
韩信以“兵权谋家”著称,前204年井陉之战率3万汉军背水列阵,诱赵军倾巢出击后奇袭敌营,斩陈余、俘赵王歇;前202年垓下之围布十面埋伏阵,以四面楚歌瓦解项羽军心,终结楚汉争霸。其战法精准运用“陷之死地而后生”“攻心为上”原则,被《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列为“奇正相生”典范,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亦引其“兵力集中”思想,成为全球军事院校必研案例。

韩信
韩信献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助刘邦还定三秦,制定“北举燕赵,东击齐楚”的侧翼包抄战略,使汉军两年内掌控黄河以北,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但其战略布局止步于中原统一,未参与汉初对匈奴、南越的扩张,且受封楚王仅一年即遭贬黜,未能实践边疆经略构想,削弱其“国士无双”的历史定位。
6、卫青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对匈作战的汉军统帅,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
卫青一生七度率军北击匈奴,前127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前124年漠南之战奇袭右贤王庭,斩虏1.5万;前119年漠北决战与霍去病协同击溃单于主力,汉军控制阴山牧场。其累计斩获匈奴超5万级,收复河南地、打通河西走廊,迫使匈奴王庭北迁漠北,为汉朝赢得战略主动权,获“汉武首功之将”评价,但未实现彻底歼灭匈奴主力的目标。

卫青
在对匈作战中,卫青革新汉军骑兵集群战术:组建“武刚车”与轻骑混编部队,首创“长途奔袭+侧翼包抄”战法,前129年龙城之战首破匈奴祭天圣地。但其战功高度依托汉武帝举国动员体系(如马政养马30万匹、均输法保障粮草),战略规划由武帝与桑弘羊制定,卫青侧重战役执行,与霍去病“独立指挥”模式形成互补。
卫青的军事行动始终受武帝遥控,缺乏全局战略自主性。战术层面依赖汉朝国力碾压,未能如李牧以弱势兵力创造经典逆袭战例。
7、霍去病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汉武帝时期对匈作战的汉军主将,与舅舅卫青并称“帝国双壁”。
霍去病18岁(前123年)以剽姚校尉率800精骑突袭匈奴,斩首2028级;前121年两次河西之战歼敌4万,降匈奴浑邪王部4万众,夺取祁连山牧场;前119年漠北决战率5万骑北进2000里,斩俘7万余,封狼居胥山祭天。其战术以“轻骑闪击、取食于敌”为特色,六战全胜打通河西走廊,置武威、酒泉四郡,奠定丝绸之路基础,成为古代骑兵突击作战的巅峰代表。

霍去病影视形象
然而霍去病24岁病逝(前117年),军事生涯仅六年,未参与汉武帝后期西域战略布局(如轮台屯田)。其战法高度依赖汉廷财力支撑(如十万匹战马调拨)与武帝绝对信任,未形成系统军事理论,仅存“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精神遗产。相较于卫青的体系化指挥,其“随机应变”战术难以被后世将领复制,影响力止于战役层面,未上升至战略思想高度。
8、李靖李靖是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唐朝的开国名将,也是唐军的一面旗帜。
李靖的军事生涯可圈可点,他先是子啊武德年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灭掉南梁和辅公祏政权,又在贞观年间率军击灭东突厥(630年)和吐谷浑(634年),奠定唐初版图根基:夜袭阴山俘颉利可汗,终结突厥对漠南控制;西征吐谷浑穿越柴达木盆地两千余里,迫慕容伏允自缢。其征战范围东起阴山、西至且末,打通河西走廊与青海道,使唐朝势力深入西域,置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等),拓地三千里,《资治通鉴》评其“战功之盛,近古未有”。

李靖
在战略方面,李靖首创“轻骑闪电战”模式:630年以三千精骑雪夜奔袭阴山,直捣突厥牙帐;635年率骁骑穿越积石山突袭吐谷浑王庭。其战术融合骑兵突击、步兵结阵与弩兵火力压制,写入与李世民合著的《李卫公问对》,提出“奇正相变”“兵贵神速”等原则,成为冷兵器时代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经典理论,影响宋明《武经七书》编纂体系。
李靖位列唐宋武庙十哲首位,唯一兼具草原(突厥)与高原(吐谷浑)征服记录的统帅。相较卫青、霍去病仅限漠南,其战略涵盖草原、绿洲、山地多元地缘,奠定唐朝“天可汗”体系基础。苏轼誉其“出将入相,文武兼资”,《新唐书》称“唐世名将,推李靖为第一”,其“以战止战”思想成为中原王朝经略边疆的战略范式。
小结:
从这8位武将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孙武的军事理论开宗立派,但实战验证有限,仅以吴国小规模战役验证其思想,缺乏灭国级战略实践;而李靖不仅著《李卫公问对》完善战术体系,更以灭东突厥、吐谷浑等灭国战功印证理论。吴起军政改革虽强,却因人格缺陷导致变法失败,未能建立持久霸权;李靖则兼具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其边疆战略被唐朝长期沿用。白起以歼灭战重塑战国格局,但过度依赖秦国国力,且无系统军事思想传世;李靖则独立指挥多地形战役,并完成理论总结。
项羽以勇武创逆天战绩,但战略短视致垓下之败;李靖的闪电战与纵深布局兼顾战术与地缘控制。韩信虽用兵如神,却止步中原统一,未参与汉初边疆经略;李靖拓西域、定草原,奠定唐朝"天可汗"体系。卫青战功依托汉武帝全局调度,战术创新有限;李靖以轻骑突袭革新战法,且独立完成跨地域征服。霍去病早逝致战略思想未成体系,李靖则融合草原、高原多元地缘战略,成为冷兵器时代协同作战范本。相较诸将,李靖兼具理论创新、灭国战功、多地形适应力与政治稳定性,堪称古代将帅全面性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