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此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整个战役期间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 ;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期间国军先后有六个集团军参战,但终究是没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期间六个集团军司令的表现如何。
1、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张发奎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浦东及沪西防线。战役初期(8月),其指挥部队依托黄浦江构筑防御工事,以炮兵精准轰击日军舰艇,尤其是对日军旗舰“出云号”发动多次炮击,迟滞日军登陆行动。9月率部坚守浦东,以纵深防御战术阻敌推进,并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据点,短暂夺回部分失地。10月升任右翼军总司令,统筹浦东、金山卫一线防务,面对日军第10军杭州湾登陆后,紧急调遣第62、79师驰援,但因兵力分散、通信不畅未能有效遏制日军包抄。11月全线撤退时,其部队在青浦、昆山节节阻击,为友军西撤争取时间。此役中张发奎展现出灵活战术意识,但受制于国军火力劣势及指挥体系混乱,最终防线瓦解。

张发奎
张发奎在抗战期间历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1937淞沪会战)、第二兵团总司令(1938武汉会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9-1944)。淞沪会战中率部死守浦东,以炮兵压制日军舰艇,延缓敌登陆;武汉会战指挥万家岭战役,协同薛岳重创日军106师团,歼敌近万,创“南浔大捷”。1939年主政第四战区,统筹两广防务,组织桂南会战,以敌后游击配合昆仑关攻坚战。1944年桂柳会战期间,面对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攻势,指挥部队节节阻击,掩护盟军东线撤退,后转进粤北坚持游击。其战术灵活,尤擅山地战与持久消耗,以“宁可失地,不可失人”理念保存战力,抗战末期任第二方面军司令参与华南反攻,为西南战场核心将领之一。
2、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淞沪会战前,张治中秘密拟定“围攻上海日军”计划,率第87、88师等德械精锐于8月13日发起攻势,强攻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及公大纱厂据点,一度将日军压缩至虹口、杨树浦狭小区域。但因日军工事坚固且增援迅速,战局陷入胶着。8月下旬,张治中指挥部队在吴淞、宝山、罗店等地与日军反复争夺,亲赴前线督战,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阵地,但因缺乏重火力支援未能突破。9月11日,因战略分歧被蒋介石调离前线,改任军委会管理部部长。其指挥虽未能扭转战局,但初期主动进攻打乱了日军速战计划,为全国抗战动员争取了时间。战后总结中,他反思国军战术僵化与协同不足,主张持久战应“以空间换时间”,其《淞沪会战回忆录》详述了战役初期决策细节与战略困境。

张治中
张治中在抗战爆发后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淞沪会战初期率德械精锐第87、88师强攻上海日军据点,虽未克敌但打破日军速胜计划。1938年任湖南省主席,组织长沙焦土防御,因“文夕大火”引咎辞职。1939年调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主持国共合作事务,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与协调新四军整编。1940年兼任西北行营主任,督导陕甘宁边抗战动员,主张“团结御侮”。1945年作为国民党代表参与重庆谈判,推动《双十协定》签署。其抗战贡献以战略策划与政治斡旋见长,著有《回忆录》详述淞沪战役决策内幕,被誉为“爱国儒将”。
3、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淞沪会战时,刘建绪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隶属第三战区),负责浦东至杭州湾北岸防务。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趁大雾从金山卫登陆,其麾下第28军(陶广部)、第79师(陈安宝部)因防线过长、兵力分散,未能有效阻击。日军迅速突破柘林、漕泾防线,直插松江,威胁国军侧后。刘建绪急调第63师(陈光中部)驰援,但部队仓促应战,被日军击溃。此役导致国军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战后,刘建绪因防区失守被质疑布防疏漏,尤以金山卫未部署重兵为关键失误。其部队在溃退中损失惨重,但仍于嘉善、嘉兴组织梯次阻击,迟滞日军追击十日,为大军撤往南京争取时间。蒋介石在日记中批评其“指挥失当”,但未予追责。刘建绪后率残部退守浙西,继续参与浙赣线防御作战。

刘建绪
刘建绪在淞沪会战中负责浦东至杭州湾北岸防务,因金山卫防线疏漏致日军登陆包抄,被迫退守浙西。1939年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参与浙赣会战,指挥部队在金华、衢州阻击日军,延缓其打通浙赣铁路计划。1941年调任第25集团军总司令,驻防闽浙沿海,组织游击袭扰日军运输线。1942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统筹军民抗战,强化海岸防御。其战术以保守防御为主,虽缺乏主动攻势,但依托地形节节抵抗,有效消耗日军兵力。抗战后期侧重后勤保障与地方动员,1945年参与福州反攻作战,战后因非嫡系遭排挤,逐渐淡出军界。
4、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陈诚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15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淞沪会战左翼防线。1937年8月下旬,其率部在罗店、宝山一线与日军展开惨烈争夺战,尤以罗店战役最为激烈。他调集第18军(罗卓英部)、第54军(霍揆彰部)等主力,以“血肉磨坊”战术对抗日军海空火力优势,阵地反复易手达13次,虽伤亡惨重(第14师全师伤亡逾80%),但迟滞日军推进达月余。9月,陈诚提出“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依托吴福线、锡澄线纵深防御,但受蒋介石“国际观瞻”决策影响未能实施。
10月升任第三战区左翼军总司令,统筹大场、蕴藻浜防线,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机场未果。11月指挥苏州河南岸阻击战,掩护主力西撤,其麾下第67师(黄维部)死守松江三日,全师仅存500余人。陈诚以铁腕治军著称,但战役中暴露出国军指挥体系混乱、火力匮乏等致命短板,战后总结称“此役之败,非战之罪,实国力悬殊之必然”。

陈诚
陈诚在抗战期间历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1937淞沪会战)、武汉卫戍总司令(1938)、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0-1943)。淞沪会战中率第15集团军血战罗店,以“血肉磨坊”战术阻滞日军月余,伤亡惨重但赢得布防时间。武汉会战时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统筹长江中游防御,指挥万家岭等战役重创日军。1940年主政第六战区,指挥鄂西会战(1943),以石牌要塞为核心阻击日军西进,激战半月歼敌三千,打破日军打通长江上游企图。其注重军队整训,创办“干训团”培养军官,强化后勤体系。抗战末期任军政部长,主导国军整编受降。其战略思想强调持久消耗与军民协同,被誉为蒋介石“救火队长”,所部“土木系”为国军抗战主力之一,战后成为内战国军核心力量。
5、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薛岳薛岳时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隶属左翼军序列,负责蕴藻浜至大场一线防务。1937年10月,其指挥第60师(陈沛部)、第61师(杨步飞部)等部队,在陈家行、塘桥与日军第9师团展开拉锯战,多次击退日军强攻。尤以10月15日反攻塘桥一役,亲率预备队突袭日军侧翼,夺回部分阵地,歼敌数百。10月下旬,日军集中火力猛攻大场,薛岳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炮兵阵地,摧毁火炮十余门,短暂缓解防线压力。但因日军空中优势及重炮压制,所部伤亡逾半,大场最终于10月26日失守。撤退阶段,薛岳率残部在苏州河南岸设置阻击点,指挥第4军(吴奇伟部)死守南翔,掩护主力西撤。此役虽未能扭转战局,但其灵活战术与果敢指挥为后续武汉会战积累经验,战后升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其“机动防御”理念逐渐成型。

薛岳
薛岳在抗战期间历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1937淞沪会战)、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1938兰封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1939-1945)。武汉会战中指挥万家岭战役,全歼日军106师团主力,创“抗战三大捷”之一。三次长沙会战(1939-1942)采用“天炉战法”,诱敌深入后合围歼击,共毙伤日军11万余人,成功保卫西南门户。1944年长衡会战率部阻击日军“一号作战”,迟滞其攻势两月。其战术强调机动防御与纵深配合,以“后退决战”消耗敌有生力量,被誉为“抗战歼敌最多将领”。抗战八年主导华中战场,获青天白日勋章,所部“老虎仔”军威震敌胆,为持久抗战战略核心执行者。
6、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廖磊廖磊时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率桂系第7军、第48军于1937年10月驰援淞沪战场。10月15日,其部接防蕴藻浜北岸阵地,发动“反攻大场”战役,以第171师(杨俊昌部)、第174师(王赞斌部)为主力,向陈家行、谈家头日军阵地发起夜袭,一度夺回部分据点。桂军以近战肉搏对抗日军火力优势,激战三昼夜伤亡逾6000人,未能突破日军防线。10月21日,廖磊组织敢死队突袭日军陆战队司令部,因缺乏重武器支援失败。11月初率残部退守苏州河南岸,死守虹桥机场一线,掩护主力撤退,所部第48军(韦云淞部)在青阳港阻击日军追击部队两日,战损达七成。廖磊以悍勇著称,但桂军传统战术难以抗衡现代化火力,战后坦言“血肉之躯终不敌钢铁”,其部队惨烈牺牲折射出地方军系在抗战初期的巨大代价。

廖磊
廖磊在抗战爆发后任第21集团军总司令,率桂军第7军、第48军驰援淞沪会战(1937),血战蕴藻浜,以夜袭肉搏对抗日军火力,所部伤亡逾万。1938年任豫鄂皖边区游击总司令,率部参与徐州会战,在蒙城阻击日军坂本支队三日,后转进大别山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袭扰。1939年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整训军民巩固抗战后方,同年10月因脑溢血病逝于立煌县(今金寨),终年49岁,追晋陆军二级上将。其坚持“以游击辅正规”战术,率桂系精锐在华东战场牵制大量日军,所部被誉为“大别山铁柱”,为抗战初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
小结:
在会战中,这六位集团军司令展现出了不同的战术特点:张发奎指挥浦东防线,以炮兵压制日军舰艇,后因兵力分散未能阻挡日军包抄;张治中率德械师强攻日军据点,打破其速胜计划;刘建绪因金山卫防务疏漏致日军登陆,被迫撤退;陈诚以“血肉磨坊”战术死守罗店,迟滞日军月余;薛岳灵活运用机动防御,多次组织反攻;廖磊率桂军夜袭肉搏,伤亡惨烈。此役虽以国军撤退告终,但粉碎日军“三月亡华”野心,六位将领的战术实践为后续持久战积累经验。张发奎、陈诚、薛岳等将领在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中延续抗战核心作用,而张治中、廖磊等则在政治斡旋与敌后游击领域贡献卓著,共同彰显中国军人以血肉抵御外侮的悲壮精神。
都是抗日英雄民族之光,致敬